【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6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子宮內膜結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9 10:38: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子宮內膜結核

 

拼音

 

zǐgōngnèimójiéhé

 

英文參考

 

tuberculosisofendometrium

 

疾病代碼ICD:N74.1*

 

疾病分類婦產科

 

疾病概述子宮內膜結核常繼發于肺結核、腎結核、胃腸、骨或關節結核等,偶爾也可為全身粟粒性肺結核的一部分。

 

結核桿菌引起的女性生殖器官感染性疾病常先侵犯輸卵管,再逐漸侵入子宮內膜、卵巢,很少累及宮頸、陰道、外陰。

 

子宮內膜結核占女性生殖器結核的50%~60%。

 

發生于20~40歲生育年齡的婦女,80%~90%的患者屬于此年齡段。

 

也可見于青春期前少女及絕經后的老年婦女。

 

癥狀(1)嚴重的患者常有消瘦、低熱、盜汗、疲勞等全身表現,且有不孕史及月經異常。

 

(2)陰道分泌物增多,其中子宮內膜結核由于內膜全部轉變為干酪樣肉芽腫樣組織,可出現漿液性惡臭的陰道排液,如合并宮頸結核時,可有膿性或膿血性的排液,且有接觸性出血。

 

(3)腹痛,子宮內膜結核患者中,25%~50%有不同程度的下腹墜痛,表現為長期的下腹隱痛,月經前加重,如合并繼發性化膿菌感染,則可出現明顯的腹痛、發熱等類似急性盆腔炎的表現。

 

(4)月經改變,在疾病的早期表現為月經過多,到晚期則由于內膜萎縮而使月經量稀少,甚至閉經。

 

疾病描述子宮內膜結核常繼發于肺結核、腎結核、胃腸、骨或關節結核等,偶爾也可為全身粟粒性肺結核的一部分。

 

結核桿菌引起的女性生殖器官感染性疾病常先侵犯輸卵管,再逐漸侵入子宮內膜、卵巢,很少累及宮頸、陰道、外陰。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嚴重危害人民健康。

 

建國以來,我國政府對結核病防治工作十分重視,使結核病得到了較好控制。

 

但80年代中期以來,由于HIV感染、耐多藥結核及移民等因素影響,全球結核病疫情又有回升,每年新發結核病患者約1000萬,死于結核病者約300萬。

 

2000年我國第4次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顯示全國共有460萬活動性肺結核患者,表明我國結核病的疫情仍相當嚴重,結核病防治工作正面臨新的挑戰。

 

由于肺結核患者增多,女性生殖道結核患者也相應增加。

 

癥狀體征女性生殖器官結核的臨床表現很不一致,不少病人可無癥狀,嚴重者可有如下表現:1.癥狀(1)嚴重的患者常有消瘦、低熱、盜汗、疲勞等全身表現,且有不孕史及月經異常。

 

(2)陰道分泌物增多,其中子宮內膜結核由于內膜全部轉變為干酪樣肉芽腫樣組織,可出現漿液性惡臭的陰道排液,如合并宮頸結核時,可有膿性或膿血性的排液,且有接觸性出血。

 

(3)腹痛,子宮內膜結核患者中,25%~50%有不同程度的下腹墜痛,表現為長期的下腹隱痛,月經前加重,如合并繼發性化膿菌感染,則可出現明顯的腹痛、發熱等類似急性盆腔炎的表現。

 

(4)月經改變,在疾病的早期表現為月經過多,到晚期則由于內膜萎縮而使月經量稀少,甚至閉經。

 

2.體征由于病變輕重程度及受累范圍不同,體征差異頗大。

 

腹部檢查:子宮內膜結核等輕癥患者可無任何異常發現。

 

伴有腹膜結核存在時,腹部有壓痛、柔韌感或腹水征。

 

形成包裹性積液時,可捫及不活動的囊性包塊,包塊多與腸管粘連,可有輕度觸痛。

 

疾病病因子宮內膜結核多由輸卵管結核擴散蔓延而來。

 

經過潛伏期,在機體抵抗力差的情況下,結核桿菌主要侵犯子宮內膜,并常累及到內膜基底層。

 

病理生理女性生殖器結核先感染輸卵管,然后逐漸蔓延至子宮內膜、卵巢、宮頸等處。

 

由于子宮內膜有周期性脫落而使內膜結核病灶隨之排出,病變多局限于子宮內膜,早期呈散在粟粒樣結節,極少數嚴重者病變侵入肌層。

 

宮體大小正常或略小,外觀無異常。

 

刮取的子宮內膜鏡下可見結核結節,嚴重者出現干酪樣壞死。

 

典型的結核結節中央為1~2個巨細胞,細胞呈馬蹄狀排列,周圍有類上皮細胞環繞,外側則有大量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

 

子宮內膜結核結節的特點是結核結節周圍的腺體對卵巢激素反應不敏感,表現為持續性增生或分泌不足。

 

嚴重的內膜結核可出現干酪樣壞死而呈表淺的潰瘍,致使內膜大部分或全部被破壞,以后還可形成瘢痕,內膜的功能全部喪失而發生閉經。

 

診斷檢查診斷:癥狀體征典型的患者診斷多無困難,多數因無明顯癥狀和體征極易造成漏診或誤診。

 

有些患者僅因不孕行診斷性刮宮經病理組織學檢查才證實為子宮內膜結核。

 

如有以下情況應首先考慮生殖器結核可能:1.有家族性結核史,既往有結核接觸史,或本人曾患肺結核、胸膜炎和腸結核者。

 

2.不孕伴月經過少或閉經,有下腹痛等癥狀,或盆腔有痞塊者。

 

3.未婚婦女,無性接觸史,訴有低熱、盜汗、下腹痛和月經失調,肛查盆腔附件區增厚有痞塊者也應想到本病。

 

4.慢性盆腔炎久治不愈。

 

有學者報道,52例盆腔生殖器結核患者中既往有結核病史者22例,僅占42.3%,因此,無結核史者并不能排除生殖器結核,對老年婦科就診患者應仔細詢問檢查排除結核。

 

實驗室檢查:1.除非有混合感染存在,白細胞計數一般不高,分類計數中淋巴細胞可能增多。

 

結核活動期血沉可增快,但血沉正常亦不能除外結核。

 

2.聚合酶鏈反應檢測經血或組織中結核桿菌特異的熒光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定量測定可對疾病做出迅速診斷。

 

有研究提示:PCR檢測不同部位組織結核桿菌DNA是一比較快速靈敏的方法,但判斷結果要考慮病程。

 

3.血清CA125值測定晚期腹腔結核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明顯升高。

 

Thakur等報道(2001),1位48歲婦女CT顯示右卵巢痞塊伴腹水,血清CA125值高達1255U/ml(正常0~35U/ml),擬診卵巢惡性腫瘤行剖腹探查術。

 

病理組織學檢查見肉芽腫,經1個月抗結核治療后CA125水平降至42U/ml。

 

提示伴或不伴腹水的腹部腫塊患者血清CA125值異常升高也應考慮結核可能,腹腔鏡檢查結合組織活檢可明確診斷,以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手術,且血清CA125值檢測還可用于監測抗結核治療療效。

 

4.結核菌素試驗結核菌素試驗陽性表明曾有過結核感染,其診斷意義不大。

 

若為強陽性,則提示體內有活動性病灶存在,但不表明病灶部位。

 

陰性結果也不能排除結核病。

 

5.結核桿菌培養和動物接種取經血、刮取的子宮內膜、宮頸分泌物、宮腔分泌物、盆腔包塊穿刺液或盆腔包裹性積液等作培養,到達2個月時檢查有無陽性結果。

 

或將這些物質接種于豚鼠腹壁皮下,6~8周后解剖檢查,如在接種部位周圍的淋巴結中找到結核菌即可確診。

 

如果結果為陽性,可進一步做藥敏試驗以指導臨床治療。

 

經血培養(取月經第1天的經血6~8ml)可避免刮宮術引起的結核擴散,但陽性率較子宮內膜細菌學檢查為低。

 

一般主張同時進行組織學檢查、細菌培養和動物接種,可提高陽性確診率。

 

本法有一定技術條件要求,而且需時較長,尚難推廣使用。

 

其他輔助檢查:1.病理組織學檢查盆腔內見粟粒樣結節或干酪樣物質者一般必須做診斷性刮宮。

 

對不孕及可疑患者也應取子宮內膜做病理組織學檢查。

 

診刮應在月經來潮后12h之內進行,因此時病變表現較為明顯。

 

刮宮時應注意刮取兩側子宮角內膜,因子宮內膜結核多來自輸卵管,使病灶多首先出現在宮腔兩側角。

 

刮出的組織應全部送病理檢查,最好將標本做系統連續切片,以免漏診。

 

如在切片中找到典型的結核結節即可確診。

 

子宮內膜有炎性肉芽腫者應高度懷疑內膜結核。

 

無結核性病變但有巨細胞體系(巨噬細胞對結核桿菌有較強的吞噬、殺傷作用)存在也不能否認結核的存在。

 

可疑患者需每隔2~3個月復查,如3次內膜檢查均陰性者可認為無子宮內膜結核存在。

 

因診刮術有引起結核擴散的危險性,術前、術后應使用抗結核藥物預防性治療。

 

其他如宮頸、陰道、外陰等病灶也須經病理組織學檢查才能明確診斷。

 

2.X線檢查(1)胸部X線攝片:必要時還可做胃腸系統和泌尿系統X線檢查,以便發現其原發病灶。

 

但許多患者在發現生殖器結核時其原發病灶往往已經愈合,而且不留痕跡,故X線片陰性并不能排除盆腔結核。

 

(2)腹部X線攝片:如顯示孤立的鈣化灶,提示曾有盆腔淋巴結結核。

 

(3)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對生殖器結核的診斷有一定的價值。

 

其顯影特征為:①子宮腔:形態各不相同,可有不同程度的狹窄或變形,無刮宮或流產病史者邊緣亦可呈鋸齒狀。

 

②輸卵管管腔有多發性狹窄,呈典型的串珠狀或細小僵直狀。

 

③造影劑進入子宮壁:間質、宮旁淋巴管或血管時應考慮有子宮內膜結核。

 

④輸卵管壺腹部與峽部間有梗阻,并伴有碘油進入輸卵管間質中的灌注缺損。

 

⑤相當于輸卵管、卵巢和盆腔淋巴結部位:有多數散在粟粒狀透亮斑點陰影,似鈣化灶。

 

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有可能將結核菌或干酪樣物質帶入盆腹腔,甚至造成疾病擴散而危及生命,因此應嚴格掌握適應證。

 

輸卵管有積膿或其他疾患時不宜行造影術。

 

造影前后應給予抗結核藥物,以防病情加重。

 

造影適宜時間在經凈后2~3天內。

 

3.腹腔鏡檢查腹腔鏡檢查在診斷婦女早期盆腔結核上較其他方法更有價值。

 

對子宮內膜組織病理學和細菌學檢查陰性的患者可行腹腔鏡檢查。

 

鏡下觀察子宮和輸卵管的漿膜面有無粟粒狀結節,輸卵管周圍有無膜狀粘連,以及輸卵管卵巢有無腫塊等,同時可取可疑病變組織做活檢,并取后穹隆液體做結核菌培養等。

 

Palmer等用腹腔鏡檢查了99例疑有生殖器結核患者,其中10例得到確診。

 

由于輸卵管外觀欠清,且如有腸粘連時易發生腸穿孔,操作應由有經驗的醫生進行。

 

腹腔內有廣泛粘連者禁忌。

 

4.宮腔鏡檢查宮腔鏡檢查可直接發現子宮內膜結核病灶,并可在直視下取活組織做病理檢查,但有可能使結核擴散,且因結核破壞所致的宮腔嚴重粘連變形可妨礙觀察效果,難以與外傷性宮腔粘連鑒別,故不宜作為首選。

 

如必須借助宮腔鏡診斷,鏡檢前應排除有無活動性結核,并應進行抗結核治療。

 

宮腔鏡下可見子宮內膜因炎癥反應而充血發紅,病灶呈黃白色或灰黃色。

 

輕度病變子宮內膜高低不平,表面可附著粟粒樣白色小結節;

 

重度病變則內膜為結核破壞,致宮腔粘連,形態不規則,腔內可充滿雜亂、質脆的息肉狀突起,瘢痕組織質硬,甚至形成石樣鈣化灶,難以擴張和分離。

 

鑒別診斷子宮內膜病理檢查可鑒別以下疾病并明確診斷:1.子宮內膜癌干酪樣肉芽腫樣組織時可出現惡臭的漿液性白帶,需排除子宮內膜癌。

 

2.子宮頸癌做子宮頸刮片及活組織檢查可鑒別子宮頸癌與子宮頸結核。

 

3.非特異性盆腔炎多有分娩、流產、宮內節育器、淋病或急性盆腔炎等病史。

 

臨床表現以月經量較多最常見,而閉經較少。

 

盆腔結核者多為不孕,月經量減少甚至閉經,盆腔檢查可捫及結節或包塊。

 

4.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兩者臨床表現有許多相似之處,如不孕、月經失調、低熱、盆腔粘連、增厚及結節等。

 

但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明顯,月經量一般較多,診斷性刮宮及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有助于明確診斷。

 

治療方案1.一般治療增強機體抵抗力及免疫力對治療有一定的幫助。

 

活動性結核患者,應臥床休息,至少休息3個月。

 

當病變得到控制后,可從事部分較輕工作,但需注意勞逸結合,加強營養,適當參加體育活動,增強體質。

 

2.藥物治療抗結核藥物應用是治療結核的重要措施。

 

(1)常用的抗結核藥物:理想的抗結核藥物具有殺菌、滅菌或較強的抑菌作用,毒性低,不良反應小,不易產生耐藥菌株,價格低廉,使用方便,藥源充足;

 

經口服或注射后藥物能在血液中達到有效濃度,并能滲入吞噬細胞、腹膜腔或腦脊液內,療效迅速而持久。

 

目前常用的抗結核藥物分為4類:①對細胞內外菌體效力相仿者,如利福平、異煙肼、乙硫異煙胺和環絲氨酸等;

 

②細胞外作用占優勢者,如鏈霉素、卡那霉素、卷曲霉素和紫霉素等;

 

③細胞內作用占優勢者,如吡嗪酰胺;

 

④抑菌藥物,如對氨基水楊酸鈉、乙胺丁醇和氨硫脲等。

 

鏈霉素、異煙肼和對氨基水楊酸鈉稱為第一線藥物;

 

其他各藥稱為第二線藥物。

 

臨床上一般首先選用第一線藥物,在第一線藥物產生耐藥菌株或因毒性反應患者不能耐受時則可換用1~2種第二線藥物。

 

(2)化療方案:了解抗結核藥物的作用機制并結合藥物的副作用是選擇聯合化療方案的重要依據。

 

①長程標準化療:采用鏈霉素(SM)、異煙肼(INH)和對氨基水楊酸鈉(PAS)三聯治療,療程1.5~2年。

 

治愈標準為病變吸收,處于穩定而不再復發。

 

但因療程長,部分病人由于癥狀消失而不再堅持正規用藥導致治療不徹底,常是誘發耐藥變異菌株的原因。

 

治療方案為開始2個月每天用鏈霉素(SM)、異煙肼(INH)和對氨基水楊酸鈉(PAS),以后10個月用異煙肼(INH)和對氨基水楊酸鈉(PAS)(2SHP/10HP),或2個月鏈霉素(SM)、異煙肼(INH)和對氨基水楊酸鈉(PAS),3個月每周用鏈霉素(SM)2次,每天用異煙肼(INH)和對氨基水楊酸鈉(PAS),7個月用異煙肼(INH)和對氨基水楊酸鈉(PAS)(2SHP/3S2HP/7HP)。

 

1977年Sutherland總結了25年(1951~1975)藥物治療566例生殖器結核的經驗。

 

所用藥物包括鏈霉素(SM)、對氨基水楊酸鈉(PAS)、異煙肼(INH)、EMB和利福平(RFP),將這些藥物組合成不同的7種治療方案,結論是鏈霉素(SM)、異煙肼(INH)和對氨基水楊酸鈉(PAS)在206例治療中效果最好。

 

具體用藥為鏈霉素(SM)1g/d,肌注,共120天,異煙肼(INH)100g/d,對氨基水楊酸鈉(PAS)300mg/d,共18~24個月,隨訪6.5年,治愈率為87.1%(柯應夔,1992)。

 

②短程方案: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研究了抗結核藥物短程方案,與長程標準方案對照,證明減少用藥時間和藥量同樣可達到治愈效果。

 

近年來傾向于短程化療方案,以達到療效高、毒性低和價格低廉的目的。

 

A.短程治療要求:a.必須含兩種或兩種以上殺菌劑。

 

b.異煙肼(INH)和利福平(RFP)為基礎,并貫穿療程始末。

 

c.不加抑菌劑,但乙胺丁醇(EMB)例外,含有EMB時療程應9個月。

 

B.治療方案有:a.前2個月每天口服鏈霉素(SM)、異煙肼(INH)、利福平(RFP)和吡嗪酰胺(PZA),然后每天用異煙肼(INH)、利福平(RFP)和乙胺丁醇(EMB)4個月(2SHRZ/4HRE)。

 

b.每天用鏈霉素(SM)、異煙肼(INH)、利福平(RFP)和吡嗪酰胺(PZA)2個月,然后6個月每周3次口服異煙肼(INH)、利福平(RFP)和乙胺丁醇(EMB)(2SHRZ/6H3R3E3)。

 

c.每天給予鏈霉素(SM)、異煙肼(INH)和利福平(RFP)2個月,然后每周2次給予鏈霉素(SM)、異煙肼(INH)和利福平(RFP)2個月,再每周2次給予鏈霉素(SM)、異煙肼(INH)5個月(2SHR/2S2H2/5S2H2)。

 

d.每天給予鏈霉素(SM)、異煙肼(INH)和利福平(RFP)和吡嗪酰胺(PZA)治療2個月,以后4~6個月用氨硫脲(T)和異煙肼(INH)(2SHRZ/4~6TH)。

 

(3)抗結核藥物用藥原則:①早期用藥:早期結核病灶中結核桿菌代謝旺盛,局部血供豐富,藥物易殺滅細菌。

 

②聯合用藥:除預防性用藥外,最好聯合用藥,其目的是取得各種藥物的協同作用,并降低耐藥性。

 

③不宜同時給予作用機制相同的藥物,如鏈霉素(SM)和卡那霉素。

 

④選擇對細胞內和細胞外均起作用的藥物,如異煙肼(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

 

⑤使用不受結核菌所處環境影響的藥物:如鏈霉素(SM)在堿性環境中起作用,在酸性環境中不起作用;

 

吡嗪酰胺(PZA)則在酸性環境中起作用。

 

⑥須考慮抗結核藥物對同一臟器的不良影響:如利福平(RFP)、異煙肼(INH)、乙硫異煙胺等對肝功能均有影響,聯合使用時應注意檢測血清谷丙轉氨酶。

 

⑦規則用藥:中斷用藥是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可使細菌不能被徹底消滅乃至反復發作和出現耐藥。

 

⑧適量用藥:劑量過大會增加副作用;

 

劑量過小則達不到治療效果。

 

⑨全程用藥:療程的長短與復發率密切相關,堅持合理全程用藥,可降低復發率。

 

⑩宜選用殺菌力強而安全性高的藥物:如異煙肼(INH)、利福平(RFP)的殺菌作用不受各種條件影響,療效高;

 

鏈霉素(SM)、吡嗪酰胺(PZA)的殺菌作用受結核菌所在環境影響,療效較差。

 

(4)免疫治療:結核病病程中可引起T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也有Ⅰ型超敏反應。

 

結核患者處于免疫紊亂狀態,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而體液免疫功能增強,出現免疫功能嚴重失調,對抗結核藥物的治療反應遲鈍,往往單純抗結核藥物治療療效不佳,因此,輔助免疫調節劑可以及時調整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提高治愈率,減少復發率。

 

常用的結核免疫調節劑有:①凍干卡介苗(卡提素):凍干卡介苗(PNS)是卡介苗的菌體熱酚乙醇提取物,含BCG多糖核酸等10種免疫活性成分,具有提高細胞免疫功能及巨噬核酸功能,使T細胞功能恢復,提高H2O2的釋放及自殺傷細胞的殺菌功能。

 

常用凍干卡介苗(PNS)1mg肌注,每周2次。

 

與異煙肼(INH)、鏈霉素(SM)、利福平(RFP)并用作為短程化療治療活動性肺結核。

 

②母牛分枝桿菌菌苗(M.vaccae):M.vaccae的作用機制:一是提高巨噬細胞產生NO和H2O2的水平殺滅結核菌,二是抑制變態反應。

 

用M.vaccae每3~4周深部肌內注射1次,0.1~0.5mg,共用6次,并聯合抗結核藥物治療初始和難治性肺結核,可縮短初治肺結核化療療程,提高難治性結核病的治療效果。

 

③左旋咪唑(LMS):左旋咪唑(LMS)主要通過激活免疫活性細胞,促進淋巴細胞轉化產生更多的活性物質,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故對結核患者治療有利,但對正常機體影響并不顯著。

 

左旋咪唑(LMS)作為免疫調節劑治療某些難治性疾病已被臨床日益重視。

 

左旋咪唑(LMS)一般聯合化療藥物輔助治療初始肺結核。

 

用法150mg/d,每周連服3天,同時每天用化療,療程3個月。

 

④γ干擾素(γ-IFN):可使巨噬細胞活化產生NO,從而抑制或殺滅分枝桿菌。

 

常規抗結核藥物化療無效的結核病人在加用γ干擾素(γ-IFN)后可以緩解臨床癥狀。

 

25~50μg/m2,皮下注射,每周2次或3次。

 

作為輔助藥物治療難治性播散性分枝桿菌感染的用量為50~100μg/m2,每周至少3次。

 

不良反應有發熱、寒戰、疲勞、頭痛,但反應溫和而少見。

 

(5)耐藥性結核病的治療:耐藥發生的結果必然是近期治療失敗或遠期復發。

 

一般結核桿菌對鏈霉素(SM)、卡那霉素、紫霉素有單相交叉耐藥性,即對鏈霉素(SM)耐藥的結核桿菌對卡那霉素和紫霉素敏感,對卡那霉素耐藥者對鏈霉素(SM)也耐藥,但對紫霉素敏感,對紫霉素耐藥者則對鏈霉素(SM)、卡那霉素均耐藥。

 

臨床上應按鏈霉素(SM)、卡那霉素、紫霉素的順序給藥。

 

初治病人原始耐藥不常見,一般低于2%,主要是對異煙肼(INH)和(或)鏈霉素(SM)耐藥,而對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或乙胺丁醇(EMB)耐藥者很少見。

 

用藥前最好做培養和藥敏,以便根據結果調整治療方案,要保證至少2~3種藥物敏感。

 

如果病人為原發耐藥,必須延長治療時間,才能達到治療目的。

 

懷疑對INH和(或)鏈霉素(SM)有原發耐藥時,強化階段應選擇異煙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和乙胺丁醇(EMB),鞏固階段則用利福平(RFP)和乙胺丁醇(EMB)治療。

 

繼發耐藥是最大也是最難處理的耐藥形式。

 

一般是由于藥物聯合不當、藥物劑量不足、用藥不規則、中斷治療或過早停藥等原因引起。

 

疑有繼發耐藥時,選用化療方案前一定要做培養和藥敏。

 

如果對異煙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和乙胺丁醇(EMB)等多藥耐藥,強化階段應選用4~5種對細菌敏感的藥物,鞏固階段至少用3種藥物,總療程24個月。

 

為防止出現進一步耐藥,必須執行短程化療法。

 

3.手術治療(1)手術適應證:①輸卵管卵巢膿腫經藥物治療后癥狀減退,但腫塊未消失,患者自覺癥狀反復發作。

 

②藥物治療無效,形成結核性膿腫者。

 

③已形成較大的包裹性積液。

 

④子宮內膜廣泛破壞,抗結核藥物治療無效。

 

⑤結核性腹膜炎合并腹水者,手術治療聯合藥物治療有利于腹膜結核的痊愈。

 

(2)手術方法和手術范圍:手術范圍應根據年齡和病灶范圍決定。

 

由于患者多系生育年齡婦女,必須手術治療時也應考慮保留患者的卵巢功能。

 

如患者要求保留月經時可根據子宮內膜結核病灶已愈的情況予以保留子宮。

 

對于輸卵管和卵巢已形成較大的包塊并無法分離者可行子宮附件切除術。

 

盆腔結核導致的粘連多,極為廣泛和致密,以致手術分離困難,若勉強進行可造成不必要的損傷,手術者遇上述情況應及時停止手術,術后結核3~6個月,必要時進行二次手術。

 

(3)手術前后和手術時用藥:一般患者在術前已用過1個療程的化療。

 

手術如行子宮雙側附件切除者,除有其他臟器結核尚需繼續正規藥物治療外,一般術后只需再予以藥物治療1個月左右即可。

 

如果術前診斷不明,術中發現結核病變,清除病灶引流通暢,術中可予4~5g鏈霉素(SM)腹腔灌注,術后正規抗結核治療。

 

并發癥子宮內膜為干酪樣組織或形成潰瘍時可形成宮腔積膿;

 

有的患者并發閉經;

 

絕大多數生殖器結核患者均并發不孕。

 

預后及預防預后:子宮內膜結核是導致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結核菌對輸卵管的破壞較嚴重,應用足夠的抗結核藥物后獲得正常妊娠的機會也甚微。

 

曾有人綜合700O余例患者的妊娠率發現,化療后獲得正常妊娠者僅31例,占0.44%,輸卵管妊娠125例,流產67例。

 

生殖器結核患者如需生育,可采用人工助孕術。

 

結核的活動期應避免妊娠。

 

國外D@@@@esopo和Springett報道,經治療后隨訪5年以上本病的復發危險率低于1‰,因此,病情穩定后5年或5年以上才可妊娠。

 

預防:子宮內膜結核多為繼發性感染,原發病灶以肺結核為主。

 

因此積極防治肺結核,對預防生殖器結核有重要意義。

 

其預防措施與肺結核相同,除加強防結核宣傳教育外,應加強兒童及青少年的保健工作。

 

體重2200g以上的新生兒,出生24h后即可預防接種卡介苗,必要時可在3個月內補種。

 

3個月以后的嬰兒直至青春期少女結核菌素試驗陰性者應行卡介苗接種。

 

結核病活動期應避免妊娠。

 

此外,生殖器結核患者其陰道分泌物及月經血內可能有結核菌存在,應加強隔離,避免傳染。

 

流行病學子宮內膜結核占女性生殖器結核的50%~60%。

 

發生于20~40歲生育年齡的婦女,80%~90%的患者屬于此年齡段。

 

也可見于青春期前少女及絕經后的老年婦女。

 

有報道顯示,發病年齡有后延趨勢。

 

平均發病年齡從20世紀50年代的28.2歲,上升到70年代的38.9歲;

 

40歲以上發病者20世紀50年代占6.5%,20世紀60年代上升至16.7%,20世紀70年代更上升至43.3%。

 

絕經后婦女生殖器結核的發生率約為1%。

 

已有多例80歲以上罹患內膜結核的報道,患者中最年長的為88歲。

 

特別提示積極防治肺結核,對預防生殖器結核有重要意義。

 

其預防措施與肺結核相同,除加強防結核宣傳教育外,應加強兒童及青少年的保健工作。

 

體重2200g以上的新生兒,出生24h后即可預防接種卡介苗,必要時可在3個月內補種。

 

3個月以后的嬰兒直至青春期少女結核菌素試驗陰性者應行卡介苗接種。

 

結核病活動期應避免妊娠。

 

此外,生殖器結核患者其陰道分泌物及月經血內可能有結核菌存在,應加強隔離,避免傳染。

 

引用:http://big5.wiki8.com/zigongneimojiehe_39567/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0 12:01 , Processed in 0.14062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