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真鯊或杜氏白眼鮫】 Whitecheek Shark
【辭書名稱】魚類
學名:Carcharhinusdussumieri(Valenciennes,1839)形態:小型鮫類,體形修長,成魚則稍壯碩。
吻端稍尖突,口前吻長為兩鼻孔間距之1.1~1.6倍;
前鼻瓣延長而呈三角形;
眼呈卵圓形,前後徑為全長之2~2.2%:上唇溝短而不明顯;
上頜齒或窄或稍寬,鋸齒緣明顯,齒尖傾斜,小齒尖明顯;
下頜齒窄而傾斜,具鋸齒緣。
背鰭間具隆脊,第一背鰭小而呈三角形,外角尖突,起點與胸鰭內緣後半部位置相對;
第二背鰭高大,高度約為全長之2.6~4%,內緣則短,為其高度之1.0~1.5倍,起點與臀鰭起點位置或相對或稍後;
胸鰭小,近似鉤狀,外角窄尖,前緣長約為全長之15~17%。
脊椎骨數109~150節,尾鰭前脊椎骨數54~74節。
體色或灰或棕灰,第二背鰭鰭尖或黑色或深色,其餘各鰭鰭緣淡色,體側淡色帶不明顯。
分布:出現於西北太平洋,北起日本本州以南,南至菲律賓群島,另印度洋北部沿海亦有分布。
臺灣則於西南之澎湖海域有漁獲記獲。
生態習性:經常出現於陸棚區域的小型種類,目前為止對牠的瞭解仍頗為有限,只知其為胎生種類之一,每胎產仔2~4尾,似乎沒有特定的繁殖季節。
以小魚、頭足類及甲殼類為食,對人類不具危險性。
最大可成長至100公分,成熟體長65~70公分,胎仔產出體長37~38公分。
利用:可由延繩釣或拖網漁獲,供食用。
引用:http://edic.nict.gov.tw/cgi-bin/bth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