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醫學●失禁】 「失禁」,即小便不自覺的流出人體外,一般又稱之為「失溲」或「遺尿」,常見於幼童和老年人。
按中國古代醫學典籍之病源候論:「膀胱象水,腎之府也;
五穀五味之津液,悉歸於膀光氣化,分入血脈,以成骨髓也。
而津液之餘者,入胞則為小便,其氣盛為有餘,則病熱胞濇,小便不通,小腹偏腫痛,是為膀胱氣之實也。
膀胱氣不足,則寒氣客之,胞滑,小便數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氣之虛也。」
故最早醫學典籍中素問宣明五氣篇:「膀胱不約為遺尿。」
此為遺尿或失禁最早的記載。
今天吾人以膀胱為泌尿器即胞也。
一般失禁之病人多為氣不足而導致尿水頻數,不能自我約束膀胱水道之竅孔,故失禁遺尿不止。
直指小兒方:「出而不禁,謂之遺尿;
睡裏自出謂之尿床。」
以上之區別分明,故可知尿床和失禁(即遺尿)完全不同。
病源候論曾定義說:「夫人於睡眠不覺尿出者,是其稟質,陰氣偏盛,陽氣偏屈者,則膀胱腎氣俱冷,不能溫制於水,則小便多,或不禁而遺尿。」
按今之醫學膀胱病之一種,乃屬神經疾患所見之失禁症。
失禁之症病因不同,應當審別之,因膀胱,胞者,水泉所藏之所,虛則不能自攝,而尿自遺不禁,如小兒睡中遺尿,多因體內濕熱,或體內寒甚所起。
老人淋漓不禁,由於膀胱虛寒,或是有熱所起。
孕婦尿出不知,由於脬熱,或脾肺氣虛,肝腎陰處所起之症。
產後婦人小便失禁,由於脬損,膀胱氣血皆虛所引。
故在臨床上宜分辨失禁之區別,方可言治療。
(吳強)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