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王】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清初的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等四位姓王的畫家,擅長山水畫,師承、崇尚及畫風接近,形成四王畫派。
又因四王書風醇和雅正,在統治者心目中乃祥和之物,尤其在清康熙年間,統治已趨穩定,漢、滿民族矛盾已趨緩和,經濟益趨富裕,繪畫屬不可或缺的上層文化建築,因此四王畫派受到皇帝賞識,被視為畫壇正統,風靡全國,影響及於近現代。
王時敏(1592~1680)生於明萬曆二十年,卒於清康熙十九年,為四王之首,字遜之,號烟客,晚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
明末曾位圭太常寺卿,故又稱「王奉常」,與董其昌、陳繼儒往來密切,人清後隱居不仕。
工詩文書畫,擅長山水,受董其昌影響,摹古不遺餘力,富於收藏,得精研宋元名跡,並刻意追摹黃公望,能溶化古人筆墨技巧,形成自己風貌,但因缺乏對造化的其切感受,作品面目雷同而少新意。
早、中期作品宗法董其昌、黃公望,風格較工細清秀,晚年以黃公望為宗,兼採董源、巨然和王蒙諸家,更多蒼勁渾厚之趣,畫面上峰巒數疊,樹叢濃鬱,勾線空靈,苔點細密,皴筆乾溼濃淡相聞,皴擦點染兼用,形成蒼老又清潤的藝術特色。
王鑑(1598~1677)生於明萬曆二十六年,卒於清康熙十六年,字圓照,號湘碧,自稱染香庵主,江蘇太倉人。
明末官廉川太守,有「王廉州」之稱,人清後隱居不仕。
富收藏,早年宗黃公望,常與王時敏切磋畫藝,二人畫風相近。
後來形成自己藝術特色,山水多仿古,專心於九四家,尤其崇奉董源、巨然,不拘於黃公望,故功力較王時敏深厚,用筆沈著,用墨濃潤,風格沈雄。
又擅畫青綠山水,色彩濃麗而清潤,自有特色。
五十歲後的作品,布景繁密,礬頭眾多,皴法細密,多用尖筆,墨色層次豐富,風格蒼莽濃潤,吸收王蒙和巨然畫法較多。
王翬(1632~1720)生於明崇禎五年,卒於清康熙五十九年,字石谷,號耕烟散人,又號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
在四王中技巧較全面,成就突出。
祖上五世均善畫,家學淵源,家貧,為畫商摹製假古董出售,被王鑑賞識,收為弟子,又安王時敏指授,畫藝益精,四十歲以後即臻成熟,成一代大家。
他廣泛吸取前人優良技法,融匯南北諸家之長,面目多,技巧精,書風清麗工秀,明快生動,章法多變,渲染得法,富有寫生意趣,時人譽為海內第一。
曾與郭壽平同登家鄉虞山劍門,有寫生作品〔虞山十二景圖〕傳世。
六十歲被康熙召幸,主持繪製〔南巡圖〕,場面浩繁,內容豐富,筆墨多樣,駕馭場景具高超能力。
晚年離多應酬之作,亦有代筆畫,仍不乏精采作品。
畫風宗學者頗多,形成虞山畫派。
王原祁(1642~1715)生於明崇禎十五年,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字茂京,號麓臺,王時敏孫。
康熙時進士,曾奉旨編纂〔佩文齋書畫譜〕,官戶部侍郎,故又稱「王司農」,得王時敏、王鑑指授,遵循臨古,以黃公望為依歸,筆墨生拙,韻味醇厚,喜用乾筆積墨法,先筆後墨,連皺帶染,由淡而濃,由疏而密的反覆皴擦和乾筆積墨,使畫面顯得醇和厚重。
有筆瑞金剛件之稱號,缺點是瑣碎、重複,缺乏整體感。
又喜畫設色山水,多用黃公望淺絳法,把筆墨和色彩溶而為一。
晚年筆墨益趨蒼勁,追求樸拙的趣味,比較簡率、隨意。
張庚〔國朝畫徵錄〕評他的畫作具有「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貫而清。」
的藝術格調。
成為婁東派首領。
總之,明末董其昌有系統地總結了中國畫史的發展,四王得其正脈,在整理、保存、傳授從五代、北宋到元季諸家的傳統美學思想,及山水畫技巧方面,都很有功績,對中國畫的筆墨起了承先的作用。
因山水畫的初學者須從臨摹入手,故學山水畫從四王入手,在教育方面是正確的道路。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