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條舞】 LaT´iaoWu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民族舞蹈
舞名。
一、傣族古代儀式舞蹈。
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和德宏傣族聚居區。
雙手執點燃之蠟條起舞,故名。
德宏傣族跳此舞時,為手心向上,蠟條執於手心上,西雙版納傣族跳此舞時,手心向下,蠟條執於手背上。
傣族全民信奉佛教,每次賑佛,人們都要到佛寺敬獻蠟條和點燃蠟條。
《蠟條舞》係佛教傳入傣族地區後與佛事活動有關而產生。
傳統古老的《蠟條舞》已失傳,現跳之《蠟條舞》,係專業舞蹈工作者根據文史資料,佛寺裡壁畫上的《蠟條舞》形象,和老人描述之《蠟條舞》情況,並結合傣族舞蹈之風格韻律特徵而恢復的。
西雙版納特徵之《蠟條舞》,作為插入性集體舞蹈由西雙版納歌舞團1979年在舞劇《孔雀公主》裡首演。
德宏特徵之《蠟條舞》,由劉金吾、刀美蘭編為獨舞,由刀美蘭1979年首演。
作曲王施曄。
二、布朗族舞蹈。
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布朗族聚居區。
過去為賑佛時跳的舞蹈,近幾十年來,已演變成群眾性的民間舞蹈。
佛教傳入布朗族地區後,每逢賧佛等佛事活動,人們都要手捧蠟條去佛寺供奉並點燃蠟條,遂產生了《蠟條舞》。
布朗族與傣族相鄰,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均相互交融和影響。
他們都有《蠟條舞》但又各不相同:傣族為女性舞蹈,布朗族則為男性手夾蠟條、女性手持鮮花與之共舞。
舞蹈風格韻律和表演形式也不相同。
布朗族《蠟條舞》,可圍成圓圈,也可男女對舞。
手上動作為一手向前,一手收回於胸前輪回和〈雲手轉〉,腳上動作為單一走步。
持花者可做繞腕同時轉身和單手繞腕,腳尖踮步。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