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0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氏醫通 卷二 諸傷門 傷寒22】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11 15:39: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張氏醫通 卷二 諸傷門 傷寒22

 

然脫止陽回,即當易轍。

 

不可過劑以耗其津。

 

況此証與真陰受病不同。

 

中屬寒。

 

雖有陰極似陽。

 

發熱躁悶等証。

 

但須審初病不發熱無頭痛。

 

便嘔吐清水。

 

蜷臥足冷。

 

自利腹痛。

 

脈來小弱。

 

至四五日或六七日。

 

反見大熱躁亂。

 

欲坐臥泥水中。

 

渴欲飲水而不能下喉。

 

脈虛大不能鼓激者,此陰盛格陽之假熱。

 

陽欲脫亡之兆。

 

峻用參、附無疑。

 

有卒暴中寒。

 

厥冷不省者,此真陽大虛。

 

寒邪斬關直入之候。

 

丹溪所謂一身受邪。

 

難分經絡是也。

 

非頻進白通、通脈不能挽回。

 

更有少陰中風。

 

雖不發熱,亦無自汗厥冷嘔吐下利等証。

 

但覺胸中痞滿不安。

 

不時心懸若飢。

 

自言腹滿。

 

他人按之不滿。

 

手足自溫。

 

六脈小弱而微浮者,此為陰經陽邪。

 

人罕能識。

 

惟宜黃耆建中稍加人參、熟附溫散其邪。

 

若挾飲食,則氣口澀滯,亦有模糊不清者,當與枳實理中。

 

手足微冷。

 

加附子。

 

若誤與發散,必死。

 

破氣寬中,亦死。

 

消克攻下,亦死。

 

若峻用四逆。

 

傷犯真陰。

 

多有咳逆血溢之虞,此証初時不以為意。

 

每每委之庸師。

 

所以犯之百無一生也。

 

冬溫 冬時天氣大暖,而見發熱咳嗽者,此為冬溫。

 

以伏藏之令而反陽氣大泄。

 

少陰不藏。

 

非時不正之氣。

 

得以入傷少陰之經。

 

陽氣發外。

 

所以發熱。

 

熱邪傷氣。

 

所以咳嗽,其經上循喉嚨。

 

所以喉腫。

 

下循腹裡。

 

所以感之深者,則自利也。

 

冬溫本秋燥之餘氣,故咽乾痰結。

 

甚則見血。

 

與傷風之一咳其痰即應不同。

 

咳則顱脹者。

 

火氣上逆也。

 

咳甚則臟腑引痛者。

 

火氣內鬱也,其脈或虛緩,或虛大無力,亦有小弱者。

 

熱邪傷氣故也。

 

若腎氣本虛,則尺中微弦。

 

暮則微寒發熱。

 

素常氣虛,則氣口虛大。

 

身熱手足微冷,或有先傷冬溫。

 

更加暴寒。

 

寒鬱熱邪,則壯熱頭痛。

 

自汗喘咳。

 

脈來浮。

 

舉則微弦。

 

中候則軟滑。

 

重按則少力。

 

雖有風寒。

 

切不可妄用風藥升舉其邪。

 

輕則熱愈甚而咳愈劇。

 

重則變風溫灼熱而死。

 

亦不可用辛散。

 

多致咽喉不利。

 

唾膿血。

 

痰中見血。

 

甚則血溢血泄。

 

發斑狐惑。

 

往往不救。

 

又不可用耗氣藥。

 

多至咳劇痛引周身。

 

面熱足冷而致危候。

 

惟宜加減蔥白香豉湯調之。

 

兼有風寒外襲。

 

則加羌活、紫蘇。

 

寒邪盛極而發煩躁者。

 

但於前藥中稍加麻黃五七分、石膏錢許,或葳蕤湯本方主之。

 

緣此証見於冬時。

 

舉世醫流。

 

莫不以傷寒目之,而與發散致夭枉者不可枚舉。

 

曷知西北二方。

 

患真中風傷寒者最多。

 

患冬溫者絕少。

 

間有傷於火炕者,亦有傷於火而復傷於寒者。

 

可與越婢湯、桂枝二越婢一湯。

 

以其地濃質實。

 

可勝攻伐。

 

非若東南之稟氣孱弱也。

 

至如大嶺以南。

 

陽氣常泄之地。

 

但有瘴癘之毒。

 

絕無傷寒之患,即使客游他處。

 

感冒風寒。

 

僅可藿香正氣之類。

 

若麻黃、青龍。

 

絕不可犯。

 

誤用而發動身中素蘊之瘴濕,則壯熱不止。

 

每致殞命。

 

不可不慎。

 

溫病 有冬時觸犯邪氣。

 

伏於經中。

 

至春分前後。

 

乘陽氣發動而為溫病。

 

素問所謂冬傷於寒。

 

春必病溫是也,其証不惡寒。

 

但惡熱而大渴,其脈多數盛而渾渾不清。

 

越人所謂溫病之脈。

 

行在諸經。

 

不知何經之動。

 

絕不似傷寒浮緊之狀,且右尺與氣口,必倍於人迎。

 

信非人迎緊盛之比。

 

此証大忌發汗。

 

若誤與表散,必躁熱無汗。

 

悶亂不寧而死。

 

以其邪伏經中。

 

日久皆從火化而發。

 

其熱自內達外,必用辛涼以化在表之熱。

 

苦寒以泄在裡之熱。

 

內氣一通。

 

自能作汗。

 

有服承氣。

 

大汗淋漓而愈者。

 

有大渴飲水。

 

通身汗出而熱頓除者。

 

有渾身壯熱。

 

服黃芩湯、蔥白香豉湯得汗而解者。

 

有發熱自利。

 

服葛根黃芩黃連湯而愈者。

 

有舌乾便秘。

 

服涼膈散而安者。

 

故古諺有溫熱病誤下不為大害。

 

誤汗為害。

 

有非時寒疫。

 

間雜其間。

 

不可不審諦明白而為治療。

 

蓋暴感風寒之說。

 

初時畏寒不渴。

 

至二三日。

 

熱邪傷耗津液方渴。

 

與溫病熱病之一病便昏昏不爽大熱煩渴不同,其脈多浮盛而見於左手。

 

與溫病之右脈數盛亦異。

 

若兼右脈滑盛,或澀滯模糊者,必停飲食之故,故治寒疫。

 

當先發散為主,即有宿滯。

 

兼與橘、半、枳、朴,不得濫用裡藥。

 

倘邪未入裡而誤與攻下。

 

不無引賊破家之虞,故其治與伏氣迥乎不類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 11:10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