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5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三因極一病証方論-卷之二-五科凡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23 01:13: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三因極一病証方論-卷之二-五科凡例

 

五科凡例凡學醫,必識五科七事。

 

五科者,脈病証治,及其所因;七事者,所因複分為三。

 

故因脈以識病,因病以辨証,隨証以施治,則能事畢矣。

 

故《經》曰︰有是脈而無是診者,非也。

 

究明三因,內外不濫,參同脈証,盡善盡美。

 

凡學脈,須先識七表八裡九道名體証狀,了然分別,然後以關前一分應動相類,分別內外及不內外。

 

又須知二十四脈,以四脈為宗,所謂浮沉遲數,分風寒暑濕,虛實冷熱,交結諸脈,隨部說証,不亦乎。

 

凡審病,須先識名,所謂中傷寒暑風濕瘟疫時氣,皆外所因;臟腑虛實,五勞六極,皆內所因;其如金瘡 折,虎野狼毒蟲,涉不內外。

 

更有三因備具,各有其名,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學不可不備。

 

凡學審証,須知外病自經絡入,隨六經所出,井營輸源經合各有穴道,起沒流傳,不可不別。

 

內病自五臟郁發,証候各有部分,溢出諸脈,各有去處。

 

所謂上竟上,頭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腹肚腰足中事也。

 

凡用藥,須熟讀本草,廣看方書,雷公炮灸,隨方過製,汗下補吐,輕重澀滑,燥潤等性,量病淺深,飲服多寡,五德五味,七情八反,升合分兩,朝代不同,一一備學,將欲對治,須識前後。

 

故《經》曰︰先去新病,病當在後。

 

凡治病,先須識因,不知其因,病源無目。

 

其因有三,曰內,曰外,曰不內外。

 

內則七情,外則六淫,不內不外,乃背經常,《金匱》之言,實為要道。

 

《巢氏病源》,具列一千八百餘件,蓋為示病名也,以此三條,病源都盡,不亦反約乎。

 

凡學醫,既明五科,每科須識其要。

 

脈有浮沉遲數,病有風勞氣冷,証有虛實寒熱,治有汗下補吐,若於三因推明,外曰寒熱風濕,內曰喜怒憂思,不內外曰勞逸作強,各有証候 ,詳而推之,若網在綱,有條不紊。

 

凡看古方類例,最是朝代沿革。

 

升合分兩差殊,若數味皆用分兩,不足較也,第中間有用升合枚數,大段不同。

 

升斗秤尺,本自積黍,黍自不可見,度量衡卒亦難明。

 

今以《錢譜 》推測,粗知梗概。

 

凡度者,分寸尺丈引。

 

本以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

 

觀今之尺數等不同,如周尺長八尺,京尺長一尺六寸,淮尺長一尺二寸,樂尺長一尺二寸五分,並以小尺為率,小尺既自三微起,卻自可準。

 

唐武德年,鑄開元錢八分,當十二錢半得一尺,排錢比之,十一個已及一尺,又不知唐用何尺。

 

顧漢唐龠量,並用尺寸分布,尺寸如是不齊,將何憑據,博古君子,必有說矣。

 

凡量者,龠合升斗斛。

 

本以黃鐘龠容十二銖,合龠為合,重二十四銖。

 

今以錢準,則六 銖錢四個,比開元錢三個重,升斗斛皆累而成數。

 

漢唐同用,至宋紹興,升容千二百銖,則古文六銖錢二百個,開元二百二十個,以紹興一升得漢五升,其餘私用,不足計也。

 

凡衡者,銖兩斤鈞石。

 

亦以黃鐘龠所容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每兩則古文六銖錢四個、開元錢三個。

 

至宋廣秤,以開元錢十個為兩,今之三兩,得漢唐十兩明矣。

 

《千金》《本草》,皆以古三兩為今一兩,以古三升為今一升,諸藥類例,尤為難辨。

 

且如半夏一升準五兩,不知用何升何兩。

 

此修合製度之要務,不可不知。

 

漢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

 

孝文五年,錢益多而輕,乃更鑄四銖,其文為半兩,雜以鉛鐵錫,非淆雜為巧,則不得贏,而奸或盜,磨錢質取熔。

 

有司言錢輕重,請郡國鑄五銖錢,周郭有質,令不得磨取熔。

 

則知漢以二半兩錢為兩,重十銖明矣,漢唐例以二十四銖為一兩,抑未知修史人改作唐例,亦不可知。

 

觀《錢譜》漢無六銖錢,至唐方有,今以五銖錢十六個,正得開元錢十個重。

 

又以六銖錢十二個,正得開元錢九個重。

 

則知開元錢每個以重八銖。

 

唐武德四年鑄開元通寶,徑八分,重二銖四累,積十錢為兩, 似難考據,明食貨者,必有說焉。

 

按藥書,漢方湯液,大劑三十餘兩,小劑十有餘兩,用水六升或七升,多煎取二升三升 ,並分三服。

 

若以古龠量水七升,煎今之三十兩,未淹得過;況散末藥只服方寸刀圭匕,丸 子如梧桐子大,極至三十粒,湯液豈得如此懸絕。

 

又如風引湯,一劑計五十五兩,每兩只用 三指撮,水三升,煮三沸,去滓溫服一升。

 

觀其煮製,每只三指撮,未應料劑如此之多,此 又可疑也。

 

今以臆說,漢方當用半兩錢二枚為一兩,且以朮附湯方較,若用漢兩計一百八十銖,得開元錢二十二個半重,若分三服,已是今之七錢半重一服;若以唐方準計,三百三十六銖,得開元錢四十二個重,每服計今之十四錢重,大略可知;若以開元錢準得一百單五個 重,分三服,每服計三十五錢重。

 

此猶是小劑,況有大劑各件,兩數之多者,未易概舉。

 

留心此道,幸少詳焉。

 

凡古書所詮,不出脈病証治四科,而撰述家有不知此,多致顯晦,文義重複。

 

要當以四字類明之,四字者,即名體性用也。

 

如脈,浮則為名,舉有餘按不足為體,為風為虛曰性,可補可汗曰用;如病,太陽傷風為名,感已嗇嗇為體,惡風自汗為性,傳變經絡為用;如証,太陽風証為名,頭項疼腰腳痛為體,不與諸經濫為性,候其進退為用;如治,藥桂則為名,出處形色為體,德味備缺為性,汗下補吐為用。

 

以此推之,讀《脈經》,看病源,推方証,節本草,皆用此法,無餘蘊矣。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06:55 , Processed in 0.32812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