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證實 細菌會生金礦】
更新日期:2009/10/15 15:35 李柏勳
【台灣醒報特約記者李柏勳報導】澳洲科學家發現,一種生長在金塊上,名叫「耐金屬貪銅菌CH34株」(Cupriavidus metallidurans strain CH34)的細菌,能夠透過複雜的生化機制,反過來幫助金塊「生長」。
生物學和化學結合,屢屢傳出重大新發現,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陳昭岑表示,跨領域研究,正是學界當前的趨勢。
澳洲阿德雷得大學的科學家法蘭克.雷斯和他的研究小組,在新南威爾斯和昆士蘭等地採集了一些金粒樣本,發現這些金粒上面都覆蓋了一層由耐金屬貪銅菌所形成的生物膜。
經過詳細的研究,雷斯等人證實,耐金屬貪銅菌能夠將劇毒的金錯合物,轉化為無毒性、細小的金粒子,是目前唯一已知能產生純金的生物成礦作用。
一般人體內最常見的生物成礦作用,就是磷酸鈣堆積生成牙齒和骨骼。
雷斯指出,研究成果的關鍵是在這種細菌的DNA裡,找到了一個由金錯合物所調控的操縱子。
這表示,當細菌細胞內開始累積了許多由周遭環境侵入,帶有劇毒的金錯合物之後,可以藉由金錯合物本身來開啟一段「排毒基因」,將金錯合物轉化成金奈米粒子,避免自己中毒。
他進一步解釋,這種只會對金礦產生的特殊反應,有開發成生物感測器的潛力,未來可望用在金礦的探勘上面,造福金礦獵人。
研究生物細胞內化學分子反應的分子生物學,近年來成為化學和生物學共通的熱門領域,連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和生理醫學獎,都雙雙頒發給這個領域的研究人員。
臺灣化學系教授陳昭岑認為,這是當代的研究趨勢。
陳昭岑表示,從事分子生物學工作的研究人員,因為自身需要具備化學和生物學兩邊的知識,也因此能夠去探究、解決大的問題,是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研究領域。
引用: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15/115/1t1fc.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