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看:烏克蘭危機的啟示】
左看:尋找左翼認同的新基礎
俄羅斯對於烏克蘭內部民主政治危機之強悍因應,深刻反映了民族主義的複雜性、大國之國家統一、國家利益的運作問題。
一個龐大而統一的政治體,其領土境內往往包含著多元民族,若要有效凝結一體而不分散,要素有三:意識形態(如大一統的民族主義或傳統左翼的共產國際)、規模夠大的利益均霑(如美國內戰後的龐大國內市場)與綿密深入的集權管理機制(如過去蘇聯、中共體制)。
以此來看,當初蘇聯能聚合15個不同民族之共和國,根本條件之一為其能以共創社會主義理想來號召結合,但當此理想已煙消雲散後,還有嚴密的官僚體制來掌控與當時一定成績的計畫經濟來支撐。
但這兩要素終究無法阻擋歷史鉅變,這使得烏克蘭於1990年代蘇聯瓦解後與俄羅斯的關係,就只能建立在過去多年來的歷史、地理密切連結因素,以及最現實的經濟利益上。
但如今,俄羅斯政府一半收入是依賴能源輸出,難以實質滿足烏克蘭更迫切利益需求,今日烏克蘭與俄羅斯的衝突、分離是遲早之事。
凡我左翼(尤其是中國大陸的左翼朋友),必須學習:當三要素不再存在時,兩岸左翼應以何方式來尋求兩岸內部多族群的國家認同?
姚欣進/社會評論者
右看:國家利益,何錯之有?
俄羅斯的領導強人,蒲亭,顯將以直接軍事干預(直接掌控克里米亞半島區域)、實質政治控制(對烏克蘭臨時政府)與國際外交上的單邊主義方式(主要因應美國、歐盟)來進行其對烏克蘭紛擾政局的危機處理。
美國目前嚴厲批判理由是:應尊重烏克蘭國家主權、其人民的民主選擇等。這說法,擺在現實的國際政治脈絡裡來看,其實是難有說服力的。
俄羅斯絕非是當前第一個對其他國家的政治控制、軍事干預的強權國家,其單邊主義的國際外交,也絕非是孤例!
11年前美國號稱掌握伊拉克私自發展化學武器的鐵證,而完全沒有聯合國決議支持,就單方面出兵征討;難道伊拉克不是主權獨立國家?
難道當時伊拉克有過半數民意支持美國出兵?
今日美國指責俄羅斯種種不是,卻無一不曾展現在美國對外政策上。
俄羅斯又有何可指責?
此外,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有著極深厚而複雜歷史、民族牽扯與地理相鄰關係,而克里米亞半島更有半數居民為俄羅斯裔居民,整體烏克蘭民眾約有4成以上傾向俄羅斯,對俄羅斯來說,更有極端敏感的戰略要衝利益。
凡此種種,才使俄羅斯不得不以強力手段來捍衛其國家利益。
陳維和/媒體文化工作者
圖說:克里米亞半島緊鄰俄國的克赤市(Kerch),一位俄國軍人在一幅當地地圖前站崗,圖攝於2014年3月4日。(圖文/路透)
引用:http://n.yam.com/lihpao/arts/20140304/201403041451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