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14|回復: 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經脈第一(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1-1 17:12: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經脈第一(下)


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游部。


三陽者,太陽也,至手太陰而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


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搏陰則死。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至心。


二陰至肺,其氣歸於膀胱,外連脾胃。


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


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並,繆通五臟,合於陰陽。


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


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


二陽一陰,陽明主脾(一本無脾字)病,不勝一陰,脈軟而動,九竅皆沉。


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陽(一作陰)脈沉,勝肺傷脾,故外傷四肢。


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癲疾為狂。


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游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支別離。


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嗌干燥,病在土脾。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浮為血瘕,沉為膿 也。


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癲疾,下為漏血病。


三陽者,至陽也。


積並則為驚,病起如風霹靂,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嗌干喉塞。


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 。


此謂三陽直心,坐不得起臥者,身重,三陽之病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213&pid=399660&fromuid=526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4-1-1 17:45:22 | 只看該作者

經脈第一(下)


心脈滿大,癇 筋攣。


肝脈小急,癇 筋攣。


肝脈瞀悶,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


肝腎脈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為驚。


心脈揣(《素問》揣作搏,下同)滑急為心疝。


肺脈沉揣為肺疝。


三陽急為瘕。


二陰急為癇厥(一本作二陰急為疝)。


二陽,血濕(《素問》作溫)身熱者死。


心肝 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其身熱者死,熱甚(《素》作熱見)七日死。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


男子發左,女子發右。


不喑舌轉者,可治,三十日起。


其從者,喑三歲起。


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脈至而揣,衄血身有熱者死。


脈來懸鉤浮者為熱(《素》作常脈)。


 脈至而揣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


脈至而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


脈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予奪也,草干而死。


脈至如叢棘(《素》作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


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寒(一本作塞)如故也,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


脈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


脈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脈至如交棘(《素》作交漆)交棘者,左右傍至也,微見三十日而死。


脈至如涌泉,浮鼓肌中,是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花生而死。


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足,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見黑白,累發而死。


脈至如懸雍。


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氣予不足也,水凍而死。


脈至如偃刀。


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五臟寒熱(《素》作菀熱),寒熱獨並於腎,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脈至如丸,滑不著(《素》作不直)手,丸滑不著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


脈至如舂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213&pid=39967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4-1-1 17:39:11 | 只看該作者

經脈第一(下)


治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


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


著痹不移,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


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篤重,是四逆也;


寒熱奪形,脈堅搏,是五逆也。


五實死,五虛死。


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是謂五實;


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是謂五虛。


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


此其候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213&pid=399669&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4-1-1 17:27:23 | 只看該作者

經脈第一(下)


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


脈不奪色奪者,久病也;


脈與五色俱奪者,久病也;


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


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


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


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


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中事也。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


腹脹身熱脈大(一作小),是一逆也。


腹鳴而滿,四肢清泄脈大者,是二逆也;


血衄不止脈大者,是三逆也;


咳且溲血脫形,脈小而勁者,是四逆也;


咳脫形,身熱脈小而疾者,是五逆也。


如是者,不過十五日死矣。


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一逆也;


腹脹便(一作後)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


咳溲血,形肉脫,喘,是三逆也;


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


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


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


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213&pid=399668&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4-1-1 17:25:46 | 只看該作者

經脈第一(下)


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


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


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治之趨之,無後其時。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


色夭不澤,謂之難已;


脈實以堅,謂之益甚;


脈逆四時,謂之不治。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名曰逆四時。


未有臟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而脈實堅,病在外而脈不實堅者,皆為難治,名曰逆四時也。


曰:愿聞虛實之要?


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穀盛氣盛,穀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氣盛身寒氣虛身熱曰反,穀入多而氣少曰反,穀不入而氣多曰反,脈盛血少曰反,脈少血多曰反。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


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穀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其下也;


穀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脈少血多者,飲中熱也;


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謂反也。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


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入實者,左手開針孔也;


入虛者,左手閉針孔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213&pid=399667&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4-1-1 17:22:50 | 只看該作者

經脈第一(下)


黃帝問曰:脈有四時動奈何?


岐伯對曰: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


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


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如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


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持脈有道,虛靜為寶。


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


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


秋日下膚,蟄蟲將去;


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


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213&pid=399661&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19:49 , Processed in 0.42185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