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6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震顫麻痹】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9 09:50: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震顫麻痹

 

拼音

 

zhènchànmábì

 

英文參考

 

parkinsonism

 

概述又稱帕金森病,是發生在中年以上中樞神經變性疾病。

 

主要病變在黑質和紋狀體,因分泌多巴胺介質減少,導致震顫、肌張力增高、運動障礙。

 

臨床以震顫、肌肉強直和運動減少為特征,其確切病因至今不明。

 

西醫大多采用左旋多巴或抗膽堿能藥物治療,雖有療效,但不少病人因副作用大而被迫停藥,或因久服,藥效漸減,且不能控制病情的自然發展。

 

因此,治療上難度較大。

 

震顫麻痹歸屬中醫“顫證”范疇。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說明本病屬風象,與肝有關,此論一直為后世所宗。

 

關于本病較明確的記載,在甘醫籍中應推明代《證治準繩》,其“雜病”節云:“顫,搖也;

 

振,動也;

 

筋脈約束不住而不能任持,風之象也。”

 

并指出:“此病壯年鮮有,中年之后始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陰血不多,少水不能制盛火,極為難治。”

 

清代的《張氏醫通》卷六進一步指出本病主要是風、火、痰為患,并分別立方。

 

《醫宗己任編》則云:“大抵氣血俱虛不能榮養筋骨,故為之振搖,而不能主持也。”

 

并提出以人參養榮湯等治療本病虛證,從而使本病的理法方藥日趨完善。

 

現代中醫治療震顫麻痹,最早覓于1955年用針灸治療的臨床報道,但此后一直未引起重視。

 

從70年代中期起,應用中醫中藥個案報道陸續出現。

 

治療以滋陰熄風、益氣活血及養血疏筋等為主。

 

自1979年報道中西醫結合治療震顫麻痹48例臨床分析以來,關于本病的大樣本觀察垠道逐漸增多。

 

根據本病肝風內動的特征,部分患者伴有血瘀證候,以“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為理論指導,在平肝熄風治法中增投養血活血之品,是這一時期的論治特點。

 

80年代,對本病的病機認識漸趨一致,認為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是本虛與內風、瘀血、痰熱之標實相兼為患,同時進一步認識到重用活血化痰藥對減輕震顫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從70年代中期起,國內不少醫家應用針灸治療本病,包括體針、頭針、電針及穴位注射等多種方法。

 

也有用推拿、氣功、驗方等法治療獲效的報道。

 

至1990年,就所收集到的29篇(包括個、驗案)文獻資料統計病例為387例,其中痊愈84例,顯效94例,好轉158例,無效48例,總有效率為87.6%。

 

中醫藥治療本證方法較多,療效較肯定,具有一定優勢,由此看出其潛力是很大的。

 

有關震顫麻痹中醫藥治療的機理研究,報道尚不多。

 

有人通過肌電圖觀察,發現用中藥治療后,震顫明顯好轉的患者群放電位明顯減少。

 

雖然用中醫藥治療本病取得了一定療效,且具有副作用少,病人較易接受等優點,但還無很大把握,其有效方藥尚有待進一步發掘,治愈、顯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治療機理有待進一步探索,特別是發揮中西醫藥的協同作用,取長補短,應是目前的首要任務。

 

病因病機綜合古今醫家經驗,多數醫者認為本病之發生與年老體衰、七情內郁、飲食不當等有關,其病機可歸納如下:肝腎陰虧是本病的主要病機。

 

肝主藏血,腎主藏精,老年人多血虛精虧,加之攝生不慎,或疾病所傷,致肝腎陰虛,筋脈失養,不能制約肝陽,而肝風內動造成顫動振掉或拘急強直。

 

氣血兩虛多因勞倦過度,飲食失節,或思慮內傷,心脾俱損,以致氣血不足,不能榮于四末,筋脈失于濡養,而致震顫之疾。

 

氣滯血瘀情志內郁,或痰濕,氣滯不暢,鼓動不能,血行緩慢而瘀阻脈道,致筋脈失濡而手足顫動,動作減少,屈伸不利。

 

痰熱動風五志過極,木火太甚,風火相煽,痰熱互阻,寇伐脾土,脾主四肢,故見四肢顫動;

 

若風火盛而脾虛,則津液不行,痰濕停聚,風痰邪熱阻滯經絡,發為顫證。

 

辨證分型由于古今醫家對本病病因病機的認識比較一致,因此各家辨證分型相對集中,一般歸納為四型論治。

 

1.肝腎陰虛軀干僵硬,抖動不已,伴有頭痛頭昏,耳鳴目糊,五心煩熱,口干舌燥,腰部酸軟,失眠多夢,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細數或弦細數。

 

2.氣血兩虛肢體震顫,面色蒼白,全身乏力,動作困難,自汗怕冷,少氣懶言,胃納減少,便溏浮腫,舌質淡紅,脈象沉細。

 

3.氣滯血瘀四肢或頭部、下頜呈固定式的抖動,屈伸不利,軀干或肢體有固定不移的疼痛或麻木,面色黯黑,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脈細澀。

 

4.痰熱動風形體稍胖,神呆懶動,胸脘痞問,口干,頭暈,咯痰色黃,項背強急或肢體振顫,舌紅,苔黃膩,脈弦細數。

 

以上分型是相對的,少數病例癥狀可不典型,并可同時出現多個證型的癥狀和特征互相錯雜或轉化。

 

故治療時必須抓住疾病不同時期的主要矛盾,以提高臨床療效。

 

診斷一、病史及癥狀:原發性震顫麻痹病因不明,帕金森征群多與腦動脈硬化、顱腦損傷,CO中毒及抗精神病藥物(吩噻嗪類、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叁環類)中毒有關。

 

多緩慢起病,逐漸加重,主要癥狀包括震顫、肌張力增高及運動障礙。

 

病史應注意詢問有無上述史。

 

二、體檢發現:1.震顫:最先出現于上肢的遠端(手指)逐漸波及下肢。

 

典型的手指節律性震顫呈"搓丸樣動作"。

 

初期為靜止性震顫,晚期可變為經常性。

 

情緒激動時加重,睡眠時停止。

 

2.強直:肢體伸屈肌張力均增高,呈"鉛管樣"或"齒輪狀"強直。

 

面肌受累則缺乏表情呈面具狀臉。

 

3.運動障礙:常因肢體及手部肌肉強直而難以完成精細動作,嚴重時起坐困難、躺下時不能翻身,穿鞋系帶扣鈕扣均困難,生活不能自理。

 

步態障礙甚為突出,早期表現行走時下肢拖步,上肢不動,隨病情進展,步伐逐漸變小變慢,啟步艱難,一旦邁步,以極小步伐前沖,越走越快,不能即時停步或轉彎,稱"慌張步態"。

 

4.個別病人尚可出現言語障礙、反應遲鈍等。

 

叁、輔助檢查:1.腰穿CSF檢查多巴胺代謝產物香草醛酸含量和5-羥色胺代謝產物5-羥吲哚醋酸含量降低。

 

2.尿中多巴胺及其代謝產物亦降低。

 

3.部分病人頭顱CT或MRI可見底節區缺血變性改變。

 

治療措施一、藥物治療:可緩解癥狀,延緩病情進展,但不能改變病程經過。

 

⒈抗乙酰膽堿藥物,抑制乙酰膽堿作用,相應提高神經傳遞介質多巴胺的效應,安坦2mg3次/d或東莨菪堿0。

 

2mg3次/d,多有口干、散瞳、便秘副作用。

 

⒉多巴胺替代療法:補充神經遞質多巴胺之不足,使乙酰膽堿-多巴胺系統重新獲得平衡。

 

一般采用可透過脂膜屏障的-左旋多巴0.253次/d,漸增量至療效最著而副作用最輕為度。

 

⒊復方左旋多巴及復方左旋多巴緩釋劑(美多巴、帕金寧)。

 

⒋DA能受體激動劑:溴隱亭0.625mg漸增量,但每日理不超過30mg。

 

協良行0.025mg,每隔2天增1/4片1mg,直到獲得滿意效果。

 

二、手術治療:微電極導向蒼白球和丘腦切開術。

 

叁、基因治療:TH基因轉染的成肌細胞移植可以提高多巴胺神經遞質50%,能明顯改善臨床癥狀,前景可觀。

 

TH(移植轉酪氨酸羥化酶)。

 

療效標準一般根據患者神經系統癥狀、體征和工作能力等進行綜合判定。

 

臨床治愈:治療后患者主要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生活可以自理和參加部分工作。

 

顯效:患者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減輕,基本生活或工作能力得以改善。

 

好轉:主要癥狀及體征均有好轉,運動仍有一定困難或較常人緩慢者。

 

無效:治療已滿3個月,癥狀和體征均無改善者。

 

分型治療(1)肝腎陰虛治法:補益肝腎,滋陰熄風。

 

處方:生地15克,熟地15克,何首烏12克,玄參9克,鉤藤克,白蒺藜9克,羚羊角粉0.3克,生牡蠣20克,丹參12克,赤芍9克,杜仲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用上方共治療51例,顯效10例,好轉29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76.5%。

 

常用成方:可選用杞菊地黃丸合羚羊鉤藤湯、叁甲復脈湯等加減。

 

(2)氣血兩虛治法:益氣養血,熄風止顫。

 

處方:黃芪12克,黨參9克,當歸12克,白芍9克,天麻9克,鉤藤12克,珍珠母30克,丹參9克,雞血藤9克,羚羊角粉0.3克。

 

用法:每臼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用上方共治療31例,顯效7例,好轉11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58%。

 

常用成方:可選用歸脾湯合補陽還五湯等加減。

 

(3)氣滯血瘀治法:活血化瘀,通絡熄風。

 

處方:桃仁12克,紅花9克,赤芍9克,川芎6克,當歸9克,丹參12克,蘇木9克,地鱉蟲9克,炮山甲15克,雞血藤9克,熟地9克,淮牛膝9克,杞子9克,首烏12克,白芍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用上方共治療本病18例,顯效9例,好轉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88.9%。

 

常用成方:可選用通竅活血湯或逍遙散等加減。

 

(4)痰熱動風治法:清熱豁痰,熄風通絡。

 

處方:全瓜蔞12克,膽南星6克,竹瀝9克,鉤藤12克,天麻9克,羚羊角粉0.3克,珍珠母30克,丹參12克,赤芍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用上法共治療6例,臨床治愈1例,顯效2例,好轉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66.7%。

 

常用成方:可選用溫膽湯合羚羊鉤藤湯等加減。

 

以上四型中,如氣虛癥狀明顯,重用黃芪、黨參,酌加白術、山藥、炙甘草;

 

血虛甚加阿膠、桂圓肉、桑椹子、旱蓮草;

 

血瘀甚加紅花、山甲、莪術;

 

肌肉僵硬明顯加金錢白花蛇、僵蠶、蟬衣、地龍;

 

項強加葛根;

 

上肢酸麻加姜黃;

 

下肢酸麻加川牛膝;

 

全身或四肢關節酸痛加虎杖、金雀根、威靈仙、徐長卿、秦艽;

 

頭痛頭暈加白芷、葛根、川芎、菊花;

 

脾虛濕重加半夏、陳皮、茯苓、砂仁。

 

專方治療(1)熄風湯組成:天麻12克,全蝎5克,鉤藤12克,洋金花0.6克,蜈蚣2條。

 

加減: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加龜版、生地、熟地、山萸肉;

 

面色無華,食少倦怠,頭暈乏力加人參、白術、當歸、熟地;

 

胸脘痞悶,咯痰色黃,苔黃膩加膽南星、枳實、竹茹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兩煎液混合;

 

早晚分服。

 

重者每日2劑。

 

療效:用上方共治療58例,治愈47例,好轉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5%。

 

(2)養肝熄風湯組成:生地15克,白芍15克,當歸12克,川芎9克,玄參15克,女貞子12克,鉤藤5克,阿膠12克,僵蠶9克,全蝎6克,蜈蚣2條,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療效:用上方共治療3例,遠期療效滿意。

 

(3)中麻Ⅰ號針劑組成:洋金花單味提取物。

 

用法:治療當日清晨禁食,排空小便,測量體溫、脈搏及血壓,靜脈點滴10%葡萄糖500毫升,加10%氯化鉀10毫升,以避免由于空腹入睡過久而發生低血糖。

 

為預防瞳孔過分散大,兩眼滴用1%伊色林,另服心得安10毫克以避免心動過速。

 

藥物選用上海中藥一廠制造的中麻Ⅰ號針劑,劑量為0.1毫克/公斤,靜脈注射。

 

藥物注射后開始每5分鐘測量血壓、脈搏1次,半小時后改為每10分鐘測量1次,1小時后改為每小時測量1次,直到病人清醒。

 

每30~60分鐘測量腋溫1次。

 

個別病人用腦電圖作治療全程監視。

 

療效:用上法共治療8例,顯效5例,好轉3例,全部有效。

 

治療后效果維持2~24天。

 

老中醫經驗施繼宗醫案陳××,女,76歲。

 

1981年3月3日求診。

 

兩個月來,上下肢、舌及下頜不自主顫動,手指顫動如搓丸狀,面部、下頜在說話時明顯顫動,語言不清,顫動不能隨意停止,于情緒激動時加重,脈呈弦滑。

 

舌質絳紅少苔,并伴有咳喘,吐黃白膿痰。

 

辨證為肝陰不足,虛風內動,肺氣不宣。

 

投以養血活血通絡,平肝熄風,宣肺化痰之法。

 

處方:丹參30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麻仁10克,牡蠣20克,珍珠母30克,生熟地各10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茯苓15克,山藥10克,地龍6克等。

 

加減:喘咳加杏仁10克,紫菀10克,海浮石10克,旋復花6克(包);

 

納差加砂仨6克(后下),麥芽10克等治療,諸證消失,以六味湯善后。

 

前后用藥計23劑,后經隨訪半年,未見發作,已能做家務。

 

按:施老認為,《黃帝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本病主癥是震顫和肌肉強直,證屬肝風。

 

肝藏血,主靳,肝之陰血不足無以養筋則可致本病。

 

肺氣不宣,痰濁內生而致咳喘。

 

治療中間加強平肝熄風祛痰藥物,后以養陰補腎舒筋活絡之法直達病所而痊愈。

 

用藥規律應用頻度(例)報道文獻(篇)藥物≥604丹參、雞血藤、當歸、熟地、首烏、鉤藤。

 

<60玄參、生地、赤芍。

 

≥302~3羚羊角粉、珍珠母、天麻、白蒺藜、白芍、黃芪、黨參、竹瀝、木瓜、杞子。

 

<30全瓜蔞、膽南星、生牡蠣、僵蠶、全蝎、茯苓。

 

≥101紫石英、山藥、苡仁、黃精、蝮蛇。

 

<10川芎、女貞子、阿膠、蜈蚣、甘草、龜版、生龍骨。

 

使用頻度最高,文獻篇數最多的是丹參、雞血藤、當歸、鉤藤等活血化瘀、養血熄風藥和熟地、首烏、玄參、生地等補益肝腎、滋陰清熱藥。

 

其次為羚羊角粉、珍珠母、天麻、黃芪、黨參等平肝熄風、益氣健脾等藥物。

 

另外,清化痰熱之全瓜蔞、膽南星、竹瀝及祛風通絡之僵蠶、全蝎等蟲類藥也運用較多。

 

提示臨床用藥與中醫學認為本病之發生多由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筋脈失養,而致虛風內動的觀點是一致的,運用養血活血、補益肝腎、熄風通絡之品較易收效。

 

特別是有醫者指出用羚羊角粉與活血化瘀藥物合用,常獲良效。

 

但在臨床中應結合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才能提高療效。

 

我們選擇了療效較好的臨床報道共6篇,對其用藥情況進行統計歸納,這些文章共涉及藥物近50味,而常用藥物見下表:應用頻度(例)報道文獻(篇)藥物≥604丹參、雞血藤、當歸、熟地、首烏、鉤藤。

 

<60玄參、生地、赤芍。

 

≥302~3羚羊角粉、珍珠母、天麻、白蒺藜、白芍、黃芪、黨參、竹瀝、木瓜、杞子。

 

<30全瓜蔞、膽南星、生牡蠣、僵蠶、全蝎、茯苓。

 

≥101紫石英、山藥、苡仁、黃精、蝮蛇。

 

<10川芎、女貞子、阿膠、蜈蚣、甘草、龜版、生龍骨。

 

使用頻度最高,文獻篇數最多的是丹參、雞血藤、當歸、鉤藤等活血化瘀、養血熄風藥和熟地、首烏、玄參、生地等補益肝腎、滋陰清熱藥。

 

其次為羚羊角粉、珍珠母、天麻、黃芪、黨參等平肝熄風、益氣健脾等藥物。

 

另外,清化痰熱之全瓜蔞、膽南星、竹瀝及祛風通絡之僵蠶、全蝎等蟲類藥也運用較多。

 

提示臨床用藥與中醫學認為本病之發生多由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筋脈失養,而致虛風內動的觀點是一致的,運用養血活血、補益肝腎、熄風通絡之品較易收效。

 

特別是有醫者指出用羚羊角粉與活血化瘀藥物合用,常獲良效。

 

但在臨床中應結合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才能提高療效。

 

其他療法(1)針灸①體針取穴:主穴:四神聰、風池、曲池、合谷、陽陵泉、太沖、太溪。

 

配穴:口干舌尖紅,脈細數加復溜;

 

腰背酸痛強直加命門、腎俞;

 

便秘苔黃加足叁里;

 

言語不利加聚泉、上廉泉。

 

操作:用32號不銹鋼毫針,作捻轉補瀉法。

 

太溪、復溜、命門、腎俞用補法,余穴用瀉法;

 

聚泉、上廉泉不留針,其他穴位留針30分鐘,留針時隔10分鐘作一次捻轉補瀉手法。

 

隔日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休息7天再作第二個療程。

 

療效:用上法共治療30例,治愈5例,顯效9例,好轉10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0%。

 

②電針加穴住注射取穴:主穴:足叁里、命門、關元。

 

配穴:上肢顫動為主取通里、曲澤、叁陰交、肝俞、后溪、合谷;

 

全身癥狀嚴重者取風池、太溪、肝俞、陰陵泉、百會。

 

操作:主穴必取,其他穴位據癥狀輪換使用。

 

一般一次取5~7穴為佳,原則是局部取穴,兼以對側和上下取穴。

 

病員取側臥位。

 

用0.5~2寸針刺人穴位,使病員有酸、麻、脹感后,接通電針儀,采用連續波,電流強度以病員能耐受為度,頻率每分鐘60~80次左右。

 

在電針同時,取維生素B1(100毫克/2毫升)和維生素B12(100微克/毫升)各1支,用5毫升注射器,5號齒科針頭插入混合備用,于本次針灸未取之穴位進針,待有酸、脹感和回抽無血時,緩慢分別注人0.5~1毫升藥物,每次只需注射2~3穴,穴位要輪換進行注射。

 

針刺和穴位注射均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休息3天后,繼續下一療程,直至痊愈。

 

一般治療3個療程就可見效。

 

療效:用上法共治療42例,痊愈14例,好轉2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3%。

 

③電針取穴:前頂、百會、承靈、懸顱。

 

操作:選好穴位,作常規消毒,將28~30號不銹鋼針沿頭皮斜向捻轉進針,達到該穴規定深度后,接上電針儀的輸出接頭,通電20分鐘,頻率為每分鐘120~150次左右,通電量大小以患者能耐受為度。

 

每天針刺1垛,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3~5天。

 

療效:用上法共治療53例,顯效11例,好轉3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77.4%。

 

④頭針取穴:主穴:舞蹈震顫控制區、運動區、感覺區。

 

配穴:暈聽區、語言區、足運感區。

 

操作:以主穴為主,根據臨床癥狀選擇配穴。

 

均取對側刺激區。

 

常規消毒后將26~28號毫針沿頭皮45度角進針,針體進入叁分之二,留叁分之一在外,部位在頭皮部肌肉之下,帽狀筋腱之上。

 

進針后,以每分鐘200~240次的速度捻轉針體,另一手將進入頭皮的針體相對固定,不提插。

 

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3~5天,一般叁個療程見效。

 

療效:用上法共治療30例,顯效13例;

 

好轉1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7%。

 

(2)單方驗方蝮蛇抗栓酶注射劑組成:主要成分為轉氨酸脂酶,每克含0.25μ(酶活力單位)。

 

用法:常用量每公斤體重每天0.008~0.012μ(成人大約0.5μ)加入生理鹽水500毫升,作靜脈滴注,滴速不超過40滴/分。

 

每天1次,20天為一療程。

 

由于該藥為蛋白酶類制劑,首次藥用蝮蛇抗栓酶0.125μ加入500毫升生理鹽水緩慢靜脈滴注,或用0.002μ/毫升濃度做皮內試驗,以防出現過敏反應。

 

療效:以上療法配合口服左旋多巴,共治療10例,顯效1例,好轉9例,全部有效。

 

(3)推拿操作:①點按百會、印堂、膻中、氣海、關元、足叁里、主陰交、腎俞、肝俞、脾腎、太沖各1分鐘。

 

②滾督脈,由上而下共5次。

 

③自上脘至關元,行緩慢沉著的一指禪推5分鐘。

 

④摩腹5分鐘,震丹田1分鐘。

 

⑤四肢行滾、抹、搓、四指拿等放松手法。

 

療效:用上法共治療3例,療效滿意。

 

(4)氣功功法:患者在中西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行放松功叁步法:放松段人靜,意守調息、靜養無力,并且配合運氣點穴,拍打放松等。

 

療效:用上法共治療20例,顯效3例,好轉1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5%。

 

其他措施應鼓勵早期病人多做主動運動,多吃蔬菜、水果或蜂蜜,防止跌跤,避免刺激性食物、煙、酒等;

 

對晚期臥床不起的病人應勤翻身,在床上做被動運動等。

 

可配合多巴胺替代療法。

 

對治療無效,健康情況良好,癥狀以單側為主,可考慮用手術治療。

 

引用:http://big5.wiki8.com/zhenchanmabi_21899/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5 03:32 , Processed in 0.09375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