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7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流行性感冒病毒】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9 09:25: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流行性感冒病毒

 

拼音

 

liúxíngxìnggǎnmàobìngdú

 

英文參考

 

influenzavirus簡稱流感病毒。

 

流感的病原體,呈球形,直徑80~120毫微米,核酸為單鏈RNA,有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

 

流感病毒有甲型、乙型和丙型之分,存在于病人的口、鼻等分泌物中,經飛沫傳播,進入人體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并在細胞內繁殖,引起粘膜充血、水腫、細胞變性、脫落等局部病變。

 

經1~3天潛伏期,出現全身中毒癥狀,如發熱、發冷、頭痛、鼻塞、流遞、咳嗽、全身肌肉疼痛等現象。

 

一般病程3~7天。

 

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發病率高,甚至可引起世界大流行。

 

流感極易傳播,因此發現有流感病人,應及早隔離和治療。

 

流感流行期間盡可能避免人群集聚,注意房屋通風,提倡在公共場所戴口罩,病人的口鼻腔分泌物及污染物應隨時消毒。

 

疫苗接種對預防流感有一定效果。

 

保持環境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也能起預防作用。

 

流感是一種上呼吸道急性傳染病,它傳染性強、傳播快、潛伏期短、發病率高。

 

已引起數次世界性大流行,僅1918~1919年的世界大流行,死亡人數就達2000萬,對人類的生命健康危害極大。

 

生物學性狀形態與結構流感病毒具有多形態,有的呈絲狀、有的呈桿狀,但一般為球形,病毒的直徑為80~120nm,內有一直徑約為70nm的電子致密核心,其實就是病毒的核衣殼。

 

絲狀體長短不一,長度有時可達4000nm,直徑與球形病毒相同。

 

流感病毒的結構主要包括內部的核心(即核衣殼)和外面的包膜(即病毒囊膜)兩部分。

 

1.核心(核衣殼)流感病毒核心在電子顯微鏡下呈電子致密的核心,由核蛋白卷曲旋包繞螺旋形RNA組成,其核酸為單股負鏈RNA,分子量為5.9-6.3×106道爾頓,分節段。

 

甲、乙型流感病毒為8個節段,丙型為7個節段,每一個節段就是一個基因,決定流感病毒的遺傳特性,其基因組分節段的特點使本病毒具有高頻率基因重配,容易發生變異。

 

流感病毒RNA外包繞的蛋白質中,三種分子量較大的蛋白P1、P2、P3均為RNA多聚酶,與RNA的轉錄有關,其他均為核蛋白。

 

核蛋白的抗原穩定,很少發生變異,具有型特異性。

 

根據核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可把感染人的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丙三型。

 

2.病毒囊膜流感病毒囊膜由內向外,可分為內膜蛋白、類脂和糖蛋白三層。

 

內膜蛋白(M蛋白)是包圍在病毒核心外的一層膜六結構,介于核蛋白與脂質雙層膜之間,與組成脂質雙層膜的類脂緊密結合,在維持病毒形狀與完整性上起重要作用。

 

類脂層是脂質雙層結構,它來自宿主細胞膜或核膜,其中鑲嵌的兩種糖蛋白向外突出脂質雙層形成刺突,構成了流感病毒囊膜的第三層一糖蛋白層。

 

糖蛋白層由兩種糖蛋白刺突組成,一種是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NA),一種是血凝素(HemagglutininHA)。

 

神經氨酸酶是由4條相同的糖基化多肽所組成的蘑菇狀四聚體,具有酶活性,可水解宿主細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經氨酸,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釋放(抗神經氨酸酶抗體能抑制病毒從細胞釋放,但沒有中和作用);

 

神經氨酸酶的抗原結構較易發生變異,它是流感病毒亞型的劃分依據之一。

 

血凝素:是由3條糖基化多肽分子以非共價形式聚合而成的三聚體,其C末端有一疏水區插入病毒囊膜的雙層脂質膜中,是HA與病毒囊膜的結合部位。

 

N末端有一疏水區,具有膜融合活性,對病毒侵入宿主細胞是必須的。

 

HA能與多種動物(如雞、豚鼠)和人的紅細胞表面的糖蛋白受體相結合,引起紅細胞凝集,我們把這種現象叫血凝。

 

若在病毒與細胞混合前先加抗血凝素抗體,使該抗體首先與病毒血凝素結合,當再加入紅細胞時,由于病毒血凝集上結合的抗體的阻斷作用,血凝素就不能再與紅細胞上的受體結合,紅細胞就不出現凝集,這種現象我們稱為血凝抑制。

 

血凝和血凝抑制,是病毒學研究常用的檢測指標。

 

血凝集是流感病毒的主要中和抗原,其抗原性最易發生變異。

 

它是流感病毒亞型劃分的另一依據。

 

分型、變異與流行按核蛋白的可溶性補體結合抗原的不同,流感病毒被分為甲(A)、乙(B)和丙(C)三型;

 

各型流感病毒又根據其表面血凝素及神經氨酸酶抗原性的不同再分為若干亞型。

 

從世界上過去流感流行的資料分析,認為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比較穩定;

 

甲型的表面抗原HA、HA最易變異,二者可同時變異,也可分別發生。

 

自1934年分離出甲型流感病毒以來,已發生多次世界性的大流行以及大流行間期的小流行。

 

其流行規模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病毒表面抗原變異幅度大小;

 

幅度小,屬于量變稱抗原漂移(Antigendrift),是核酸序列的點突變,致使HA或HA抗原決定簇發生某些改變,并在免疫人群中被選擇出來,可引起中小流行。

 

若變異幅度大,即新毒株的HA和/或NA完全與前次流行株失去聯系,形成新的亞型,系質變稱抗原轉(Antigenicshift),是由核酸序列不斷的突變積累或外來基因片斷重組所致。

 

這種抗原性的轉變使人群原有的特異性免疫力失效,因此可以引起大規模甚至世界性的流感流行。

 

培養特性流感病毒在雞胚中生長良好,一般初次分離應先接種羊膜腔中傳代適應后方接種尿囊腔。

 

病毒在雞胚中并不引起明顯病變。

 

用血凝試驗可判斷羊水或與尿囊液中有無病毒生長。

 

人流感病毒能感染多種動物,但只有雪貂的表現類似人類流感。

 

另外,甲、乙型流感在原代人胚腎、猴腎等組織細胞中也能生長。

 

抵抗力流感病毒抵抗力較弱,不耐熱,56℃30分鐘即被滅活,室溫下感染性很快消失;

 

對干燥、日光、紫外線及乙醚、甲醛等敏感;

 

酸性條件下更易滅活,但在-70℃或冷凍干燥后活性可長期保存。

 

致病性與免疫性流感病毒經過飛沫傳播,侵入呼吸道,通過其HA吸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膜上的HA受體上,然后浸入這些細胞進行增殖。

 

經1~2天的潛伏期,感染者即可出現流感癥狀。

 

病毒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內增殖,造成這些細胞變性,壞死脫落,粘膜充血水腫,腺體分泌增加;

 

出現噴嚏、鼻塞、咳嗽等癥狀。

 

病毒在上皮細胞內復制,很少入血,但可釋放內毒素樣物質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癥狀:發熱、頭痛、全身酸痛、疲乏無力、白細胞數下降等。

 

流感病毒感染一般數日內自愈,但幼兒或年老體弱病人易繼發細菌感染,如合并肺炎等,病死率高。

 

病后對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可維持1~2年,主要為分泌型lga和血清中和抗體lgM、lgG共同的作用;

 

這些抗體有兩類:一是抗病毒血凝素抗體,能阻止病毒侵入易感細胞,在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另一類是抗神經氨酸酶抗體,能少細胞排毒和病毒擴散。

 

此外CTL可殺傷流感病毒感染細胞,在促進受染機體的康復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病毒學診斷(一)病毒分離與鑒定采取發病初期(發病3天)病人鼻咽洗液或含漱液,加青、鏈霉素殺菌后,接種于雞胚羊膜腔內及尿囊腔中,35℃孵育2~4日,取羊水、尿囊液做血凝試驗,檢查有無病毒增殖。

 

若試驗為陰性,需在雞胚中盲目傳代三次后再試驗。

 

若血凝試驗為陽性,可用已知流感病毒各型特異性抗體與新分離病毒進行血凝抑制試驗,鑒定型別。

 

(二)血清學試驗取病人急性期(發病3日內)和恢復期(發病2~4周)雙份血清,同樣與已知各亞型流感病毒進行血凝抑制試驗或其他試驗。

 

恢復期血清的抗體效價是急性期的4倍或4倍以上,具有協助診斷意義。

 

免疫熒光技術直接檢測鼻分泌物中病毒抗原,能夠達到快速診斷的目的。

 

引用:http://big5.wiki8.com/liuxingxingganmaobingdu_4069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0 15:18 , Processed in 0.14062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