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鎖喉癰】
拼音
suǒhóuyōng
疾病科屬外科
疾病概述鎖喉癰是發生在頸前正中結喉部位的急生化膿性疾患。
因紅腫繞喉故稱為鎖喉癰,又稱結喉癰、猛疽,俗名盤頸痰毒。
相當于現代醫學的口底部或頦部蜂窩組織炎。
診斷要點1、發病前常有口唇、咽喉糜爛或痧痘等病史。
兒單較成人多見。
2、初起局部紅腫繞喉,根腳散漫不聚,堅硬灼熱疼痛,來勢急暴。
經2~3天后,腫勢可延及兩頸側,甚至上延腮頰,下至胸前。
可因腫連咽喉、舌下,并發喉風(喉頭水腫),以致湯水難進,嚴重者可引起窒息。
3、伴有壯熱口渴,頭痛項強,大便燥結,小便短赤,甚至據喘痰壅,發生痙厥。
4、本病需與頸癰相鑒別。
頸癰生于頸這兩側,結塊較局限,初起皮色不變,發展較鎖喉癰為緩,局部及全身癥狀較輕。
辨證分析1、本病多由風溫客于肺胃,積熱上壅,挾痰凝結于結喉之處而成;
或因痧痘之后,體虛余毒不清,或口腔病變等繼發。
具有起病急,發展快,癥狀重的特點。
2、風溫熱毒,上先受之,挾痰凝結于結喉,風熱痰毒相搏,以致局部經絡阻塞,氣血凝滯,熱勝肉腐,則成癰腫。
若體實之人,邪雖盛而毒較易局限,癰易膿易潰,潰后膿出黃稠,熱退腫消,其證較輕;
正虛之人,則毒邪不易局限,腫勢平塌,根腳難收,難膿難潰,潰后膿出稀薄,瘡口空亮,或膿從內潰,其證則重。
治療以散風清熱,化痰解毒為主。
辨證論治實證證見初起紅腫繞喉,堅硬灼熱疼痛,伴壯熱口渴,頭痛項強,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舌質紅絳,苔黃膩,脈弦滑數或洪數。
膿成時腫勢漸趨局限,高起,潰后膿出黃稠,熱退腫消,瘡口漸斂。
治法散風清熱,化痰解毒。
方藥1、主方(1)普濟消毒飲(李杲《東垣十書》)加減處方:牛蒡子9克,薄荷3克(后下),象貝母9克,生山梔9克,桔梗6克,赤芍9克,炙僵蠶9克,連翹9克,黃芩9克,板藍根30克,黃連3克,陳皮6克。
水煎服,每日1劑。
壯熱口渴者,加鮮生地3克、天花粉9克、生石膏18克(打碎)。
便秘者,加枳實9克、生大黃9克(后下)、元明粉9克(沖服)。
氣喘痰壅者,加鮮竹瀝60克(燉溫沖服)、萊菔子9克。
痙厥者,加服新方安宮丸5克(溫開水送服)。
膿成者,加炙山甲6克、皂角刺9克。
(2)潰后若舌光質紅,口干少液,胃納不香,宜清養胃陰,方用益胃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鮮沙參18克,麥冬9克,生地黃12克,天花粉9克,玉竹9克,鮮石斛12克,金銀花9克,連翹9克,谷芽12克。
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1)七味新消丸,每次2克,每日3次,飯后溫開水送服。
汞過敏者不宜用,有皮膚過敏史者慎用。
(2)六神丸,成人每次10粒,小兒1歲1粒,2歲2粒,3歲3~4粒,4~8歲5~6粒,9~15歲8~9粒,含化徐徐咽下或溫開水送服。
每日2次。
本品含劇毒藥,應按量服用,不宜多服,孕婦忌服。
忌食辛辣食物。
3、單方驗方(1)痰毒煎(夏函等《上海中醫藥雜志》1984.5)處方:大力子15克,萊菔子15克,連翹15克,杏仁9克,薄荷5克(后下),荊銷售量9克,夏枯草15克,僵腎9克。
水煎2次,合計分2次服,每日1劑。
(2)銀鞭二黃散,參見“臀癰”濕熱證單方驗方。
虛證證見腫勢平塌,瘡色暗紅,難膿難潰。
潰后膿出稀薄,瘡口有空殼,或內潰膿從咽喉部穿出,收口緩慢,并見全身虛弱見癥。
治法清熱化痰,托毒透膿。
方藥1、主方(1)托里消毒散(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處方:黨參9克,生黃芪9克,白術9克,當歸9克,赤芍9克,桔梗3克,茯苓9克,金銀花12克,連翹9克,生甘草3克,象貝母9克,蒲公英30克,黃芩9克。
水煎服,每日1劑。
氣喘痰壅、痙厥者,加減法參照實證。
(2)潰后全身虛弱,瘡口難斂宜益氣補血,方用八珍湯(薛己《正體類要》)加味。
處方:黨參15克,黃芪15克,當歸9克,白術9克,茯苓12克,甘草5克,熟地黃15克,白芍9克,川芎6克,谷芽12克。
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1)七味新消丸,用法參照實證。
(2)六神丸,用法參照實證。
(3)八珍丸,每次18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4)十全大補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參照實證單方驗方。
外治法1、初期2、膿成3、潰后宜箍圍束毒,用玉露散、金銀花露或菊花露調敷患處。
宜早期切開排膿,刀法宜循經直開。
參照“一般癰”外治法。
其他療法1、飲食療法參照“一般癰”飲食療法。
2、預防調護(1)箍圍藥應保持濕度,使藥力易于透達。
(2)高熱時應臥床休息,氣喘痰壅時取半臥位。
(3)初期、成膿期,宜進半流質飲食。
引用:http://big5.wiki8.com/suohouyong_42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