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4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五味子湯】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7 10:24: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五味子湯

 

拼音

 

wǔwèizǐtāng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五味子湯處方五味子(一錢)杏仁(炒.去皮尖.一錢)桂心(一錢)防風(去蘆.二錢)甘草(炙.二錢)赤芍藥(二錢)川芎(二錢)川椒(三分)功能主治治肺經受病,多汗惡風,時咳短氣,晝瘥夜甚,其壯偃臥胸滿,息促冒悶,風中于肺也,其鼻兩邊,下至于口,上至于眉白色,急灸肺腧百壯,若色黃,其肺已傷,化而為血,不可治也。

 

若妄撮空指地,拈衣摸床,如此數日必死矣。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八:五味子湯處方五味子桔梗紫菀甘草續斷各6克地黃桑根白皮各15克竹茹9克赤小豆15克制法上九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咳嗽,唾中有膿血,痛引胸脅。

 

用法用量以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八

 

《千金》卷五組成五味子半兩,當歸半兩,麻黃6銖,干姜6銖,桂心6銖,人參6銖,紫菀6銖,甘草6銖,細辛3銖,款冬花3銖,大黃1兩半(一方無款冬、大黃,有大棗3枚)。

 

主治小兒風冷入肺,上氣氣逆,面青喘迫,咳嗽晝夜不息,食則吐不下。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以水2升半,煮取9合,去滓。

 

兒60日至100日,1服2合半;

 

100日至200日,1服3合。

 

其大黃別浸1宿下。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小兒風冷入肺咳嗽,用麻、桂、干、辛、款冬、甘、菀當矣。

 

以其有面青、喘迫、吐逆不下,知肺胃之氣大虛,非藉人參不能安其胃氣;

 

非藉白術不能止其吐逆;

 

非藉五味不能斂其喘迫;

 

蓋小兒面青逆冷,必非伏熱假象,但其咳嗽晝夜不息,必有乳癖留滯于中,若系虛嗽,火動則劇,火靜則止,定屬虛中挾痰之象無疑,非藉大黃不能滌其乳癖;

 

非藉當歸不能和其血氣。

 

附注按:本方方名,《外臺》引作“五味湯”。

 

《圣濟總錄》卷九十一組成五味子(炒)1兩,黃耆(銼)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大腹(微煨,銼)1兩,桑根白皮(炙,銼)1兩,白術1兩,桂(去粗皮)1兩,檳榔(煨)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炒)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熟)1兩半,防己1兩半。

 

主治虛勞,四肢浮腫,氣急,大小便不利,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

 

微利即止。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圣濟總錄》卷六十五組成五味子1兩半,蒺藜子(炒,去角)1兩半,麻黃(去根節,炒,掠去沫,焙)1兩半,桑根白皮(銼)1兩半,白石脂1兩半,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半,百合1兩半,貝母(煨,去心)1兩,款冬花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紫菀(去苗土)1兩,柴胡(去苗)1兩,旋覆花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主治咳嗽晝減夜加,不得眠睡,食即吐逆。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粳米50粒,煎取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外臺》卷十六引《刪繁方》組成五味子2兩,甘草(炙)2兩,紫菀2兩,桂心2兩,附子(炮)2兩,麻黃(去節)2兩,干姜2兩,芎2兩,細辛1兩,干棗20枚(擘)。

 

主治氣極寒,傷風,肺虛咳,氣短不得息,胸中迫急。

 

用法用量上切,以水9升,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

 

用藥禁忌忌海藻、菘菜、豬肉、生蔥、生菜。

 

方出《本草衍義》卷八,名見《普濟方》卷二六七別名五味子煎組成五味子(方紅熟時采)。

 

主治肺虛寒。

 

用法用量作湯服。

 

制備方法蒸爛,研濾汁,去子,熬成稀膏,量酸甘,入蜜,再上火,待蜜熟,俟冷,器中貯。

 

附注五味子煎(《壽親養老》卷四)。

 

《外臺》卷九引《古今錄驗》別名五味子散組成五味子1兩,前胡3兩,紫菀2兩,甘草(炙)2兩,桂心2兩,生姜2兩,棗30枚(劈),山茱萸3兩。

 

主治逆氣咳嗽,胸膈中寒熱,短氣不足。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取7升,絞去滓,每服1升,日3夜2。

 

制備方法上切。

 

用藥禁忌忌生蔥、海藻、菘菜。

 

附注五味子散(《圣惠》卷四十六)。

 

《廣濟方》用橘皮,不用山茱萸。

 

《普濟方》卷三十四引《護命》組成五味子1分,白茯苓(去皮)1分,人參1分,芎1分,遠志(去心)1分,酸棗仁1分,熟地黃(焙)1分,麥門冬1分(去心),桑寄生5錢。

 

主治膽虛冷,頭痛,心中驚悸,睡臥不安,常如人將捕之,精神不守。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大棗2枚,煎7分,任意服。

 

制備方法上為末。

 

《千金》卷十八組成五味子2兩,桔梗2兩,紫菀2兩,甘草2兩,續服2兩,地黃5兩,桑根白皮5兩,竹茹3兩,赤小豆1升。

 

主治唾中有膿血,牽胸脅痛。

 

咳嗽,皮膚干燥。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以水9升,煮取2升7合,分3次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此火乘于肺,所以唾中有膿血,而胸脅牽痛乃血不榮筋之故,故用五味、紫菀滋培津血,桔梗、桑皮疏泄肺氣,竹茹、小豆清膈上火,生地逐傷中血,川斷通行經絡,甘草平調中氣。

 

不獨為火乘肺氣之專藥,并可為熱傷肺痿之神丹。

 

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見《圣濟總錄》卷三十二組成甘草1兩,桂2兩,五味子2兩,杏仁30枚,生姜8兩(切)。

 

主治卒中冷,聲嘶啞者。

 

傷寒后外邪客于肺,卒失音。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2升,分2次服。

 

《外臺》卷九引《深師方》組成五味子2兩,桂心1兩,甘草(炙)1兩,細辛1兩,干姜3兩,紫菀2兩(一方1兩),大棗20枚(擘),麻黃2兩(去節)。

 

主治咳嗽短氣不得息,發熱,胸苦滿,不得飲食。

 

肺中寒,涕唾稠濁。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次服。

 

無干姜,生姜亦得。

 

制備方法上切。

 

用藥禁忌忌海藻、菘菜、生菜、生蔥。

 

《張文仲方》引《隱居效方》(見《外臺》卷三十五)別名五味子散組成五味子4分,當歸4分,芍藥4分,白術4分,甘草(炙)2分,桂心2分。

 

主治小兒夜啼不安,此腹痛,故至夜輒劇。

 

用法用量以水1升,煎取5合,分服之。

 

制備方法上切。

 

附注五味子散(《圣惠》卷八十二)。

 

《活人書》卷十七別名加味生脈散組成人參1分,五味子半兩,麥門冬(去心)1分,杏仁(去皮尖)1分,橘皮(去白)1分。

 

主治傷寒、痘疹、產后等見氣虛喘促咳嗽,脈伏而厥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10片,棗子3枚,以水3大白盞,煎至1盞半,去滓,分2次服。

 

制備方法上銼,如麻豆大。

 

附注加味生脈散(《醫學入門》卷四)。

 

《濟陰綱目》汪箕箋:此補肺法,果虛者宜之。

 

《圣濟總錄》卷一八七組成五味子1兩,人參1兩,訶黎勒皮(炒)1兩,白術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桔梗(炒)1兩,枳殼(麩炒,去瓤)1兩,前胡(去苗土)1兩,貝母(去心,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1兩,甘草(炙)1兩,半夏(生姜汁和作曲,焙干)1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干姜(炮裂)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功效利胸膈,和脾肺氣,止嗽思食。

 

主治痰盛,心經虛熱,咽喉干煿,舌澀壅悶,口內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1棗大(切),煎至7分,去滓溫服。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外科精要》卷下組成五味子1兩,黃耆(炒)3兩,人參2兩,麥門冬1兩,粉草(炙)5錢。

 

主治癰疽,腎水枯涸,口燥舌干。

 

用法用量上每服5錢,水煎,日夜服5-7劑。

 

《百一》卷五組成橘皮3兩(去白),甘草1兩半(炙),麻黃4兩(去根節),真北五味子2兩,杏仁2兩(麩炒,去皮尖)。

 

主治寒喘。

 

用法用量每服2大錢,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通口服,不拘時候。

 

加減如喘甚,加藥末,入馬兜鈴、桑白皮同煎;

 

夏月減麻黃1兩。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臨床應用喘:滁陽高司法,名申之,每苦喘疾,發甚時,非此藥不能治。

 

《三因》卷五組成五味子、附子(炮,去皮臍)、巴戟(去心)、鹿茸(燎去毛,酥炙)、山茱萸、熟地黃、杜仲(制炒)各等分。

 

主治腎虛坐臥濕地,腰膝重著疼痛,腹脹滿,濡泄無度,行步艱難,足痿清厥,甚則浮腫,面色不常,或筋骨并辟,目視(目荒)(目荒),膈中咽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7片,鹽少許,煎7分,去滓,食前服。

 

制備方法上銼散。

 

《朱氏集驗方》卷五組成五味子1兩半,胡桃肉1兩半,生姜5兩(去皮),甘草1兩,杏仁1兩。

 

功效益肺。

 

主治寒嗽。

 

用法用量上將五味子4味于缽中研爛如泥,同甘草末再研令得所,入瓷盒中,取沸湯調服。

 

加人參尤妙。

 

《直指》卷八組成北五味子1兩,杏仁(去皮,麩炒)1兩,橘紅1兩,麻黃(去節)1兩半,甘草(炙)半兩,生干姜半兩,辣桂半兩。

 

主治寒喘。

 

用法用量每服2錢半,加蘇葉3片,水煎服。

 

加減肺虛,加炒阿膠;

 

喘甚,加馬兜鈴。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普濟方》卷一三九組成五味子1兩,紫菀(取茸)1兩,桔梗1兩,續斷1兩,竹茹1兩,桑白皮1兩,人參1兩,知母1兩,熟地黃1兩,甘草1兩。

 

主治傷中唾血,脅下痛,身熱不解。

 

用法用量以水6升,煮取3升,去滓,溫服7合,1日3次。

 

《圣濟總錄》卷一八三組成五味子(炒)1兩,前胡(去蘆頭)1兩,當歸(切,焙)1兩,黃耆(炙,銼)1兩,生干地黃(焙)1兩,人參1兩,小麥1合,黃芩(去黑心)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甘草(炙,銼)3分,桂(去粗皮)半兩,升麻半兩。

 

主治乳石發為癰疽。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2盞,加大棗1枚(擘破),生姜3片,煎至1盞,去滓溫服,空心、日午各1次。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圣濟總錄》卷一七五組成五味子、桂(去粗皮)、干姜(炮)各等分。

 

主治小兒暴嗽。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溫服。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圣濟總錄》卷一二三組成五味子(炒)1兩半,干姜(炮)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桂(去粗皮)1兩,桑根白皮(銼,炒)3兩,粳米(炒)1合。

 

主治咽喉中生谷賊,結腫疼痛,妨害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1日3次,不拘時候。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奇效良方》卷一別名五味湯組成五味子1錢,杏仁(炒,去皮尖)1錢,桂心1錢,防風(去蘆)2錢,甘草(炙)2錢,赤芍藥2錢,川芎2錢,川椒3分。

 

主治肺臟中風,多汗惡風,時咳短氣,晝愈夜甚,其狀偃臥胸滿,息促冒悶,其鼻兩邊,下至于口,上至于眉白色。

 

用法用量上作1服。

 

水2鐘,煎1鐘,不拘時候服。

 

各家論述《醫略六書》:風中肺臟,衛外不密而真陽暗虛,故多汗惡風,喘咳短氣焉。

 

五味、桂心溫營氣以收肺,白芍、防風斂營血以祛風,杏仁降逆氣,炙草緩中州,川椒補真火以納氣也,俾氣順痰消,則肺葉寧而呼吸有權,何患喘咳短氣乎?

 

此斂散合用之劑,為陽虛風中肺臟,喘咳多汗之專方。

 

附注五味湯(《嵩崖尊生》卷十)。

 

《圣濟總錄》卷一一六組成五味子1兩,山芋1兩,半夏(湯洗去滑)3分,鹿茸(酒浸1宿,酥炙)1分,白術(米泔浸1宿,銼,炒)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牛膝(酒浸,切,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檳榔(銼)半兩,熟干地黃(焙)半兩,干姜(炮裂)半兩,白豆蔻(去皮)1分,木香1分,丁香1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

 

主治鼻出清涕。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溫服。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雜病源流犀燭》卷七組成五味、山萸、龍骨、牡蠣、首烏、遠志、五倍子、地骨皮。

 

主治腎虛而汗。

 

《圣濟總錄》卷十九組成五味子3兩,紫蘇子(炒)8兩,麻黃(去根節)2兩,細辛(去苗葉)2兩,紫菀(去苗土)2兩,黃芩(去黑心)2兩,甘草(炙)2兩,人參1兩,桂(去粗皮)1兩,當歸(焙)1兩,半夏(湯洗去滑7遍)3兩。

 

主治肺痹,上氣發咳。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水1盞,加生姜5片,同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飲膳正要》卷二組成北五味1斤(凈肉),紫蘇葉6兩,人參4兩(去蘆,銼),沙糖2斤。

 

功效生津止渴,暖精益氣。

 

用法用量上藥用水2斗,熬至1斗,濾去滓,澄清,任意服之。

 

代葡萄酒飲。

 

《醫方集解》組成生脈散加陳皮、甘草。

 

主治肺虛少氣,咳嗽自汗。

 

附注本方改為丸劑,名“補氣丸”(見原書)。

 

《準繩·幼科》卷五組成五味子1錢半,人參1錢,麥門冬2錢,杏仁2錢。

 

主治小兒痘疹收靨后喘促而厥。

 

用法用量上加生姜3片,大棗3枚,水煎服。

 

《奇效良方》卷三十二組成五味子、紫蘇、麻黃、細辛、赤茯苓、紫菀、黃芩、陳皮、桑白皮、官桂、葶藶、半夏、甘草各等分。

 

主治肺癰。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每服5錢,水2盞,加生姜半分,煎至1盞,食后服。

 

《杏苑》卷七組成五味子、人參、麥門冬、陳皮各等分。

 

主治喘促脈大而厥。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水煎熟,溫服。

 

《圣濟總錄》卷八十六組成五味子2兩,白術1兩,紫蘇莖葉1兩,桔梗(銼,炒)1兩,半夏(湯洗7遍,焙干)半兩。

 

主治肺勞虛損,腸鳴腹痛,氣逆喘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5片,大棗2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圣濟總錄》卷二十八組成五味子(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木香3分,檳榔3分,白術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干姜(炮)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傷寒柔痙,汗出,身體強直,手足多寒。

 

用法用量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溫服,晚再服。

 

《外科活人定本》卷一組成川牛膝、防己、檳榔、赤芍藥、五味子、牛蒡子各等分。

 

主治足跟發。

 

初起發癢。

 

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服。

 

《圣濟總錄》卷四十九組成五味子2兩,款冬花(去梗)2兩,桂(去粗皮)2兩,人參2兩,麥門冬(去心,焙)3兩,桑根白皮3兩。

 

主治肺痿,小便數。

 

用法用量每服六錢匕,水2盞,加生姜(和皮)5片,大棗2枚(擘破),粳米30粒,同煎至1盞,去滓,空心、食前溫服,1日3次。

 

制備方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外臺》卷十引《廣濟方》組成五味子3兩,大棗50枚(擘),桑根白皮1升,藁本2兩,鐘乳3兩,款冬花2兩,雞蘇2兩。

 

主治肺氣不足,寒從背起,口如含霜雪,語無聲音,劇者吐血,苦寒。

 

用法用量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次溫服。

 

每服如人行7-8里,進1服。

 

制備方法上切。

 

用藥禁忌忌豬、魚、炙肉、熱面、陳臭等物。

 

《圣濟總錄》卷六十六別名五味子散組成五味子(炒)半兩,人參半兩,桑根白皮(炙,銼)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防風(去叉)半兩,麻黃(去根節)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甘草(炙,銼)半兩,白前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甜葶藶(隔紙炒)3分。

 

主治咳嗽上氣。

 

語聲不出,心胸痞悶,頭昏痰涎,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后、臨臥溫服。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附注五味子散(《雞峰》卷十一)。

 

《三因》卷十二組成陳橘皮2兩,麻黃(去節)1兩,甘草(炙)1兩,杏仁(去皮尖,麩炒)1兩,五味子1兩,白茯苓1兩。

 

主治秋、冬之交,皮膚為寒濕所搏,寒氣內折,咳嗽晝夜不已。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煎7分,去滓,食后、臨臥帶熱眼,1日3次。

 

制備方法上為末。

 

引用:http://big5.wiki8.com/wuweizitang_70216/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0 18:5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