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9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黃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7 09:55: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黃耆

 

拼音

 

huángqí

 

出處

 

《本經》

 

拼音名

 

HunɡQ

 

別名

 

戴糝(《本經》),戴椹、獨椹、蜀脂、百本(《別錄》),王孫(《藥性論》),百藥綿(侯寧極《藥譜》),綿黃耆(《本草圖經》),黃芪(《綱目》),箭芪(劉仕廉《醫學集成》),土山爆張根(《新疆藥材》),獨根(《甘肅中藥手冊》),二人抬(《遼寧經濟植物志》)。

 

來源

 

為豆科植物黃耆或內蒙黃耆等的干燥根。

 

秋季采挖。

 

除凈泥土,切去根頭部及支根,曬干后分別打捆。

 

或曬至六、七成干,捆成小捆,再曬干。

 

原形態

 

①黃耆,又名:膜莢黃耆、東北黃耆。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

 

主根深長,棒狀,稍帶木質。

 

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或多少被毛。

 

單數羽狀復葉互生;

 

小葉6~13對,小葉片橢圓形、長橢圓形或長卵圓形,長5~23毫米,寬3~10毫米,先端鈍尖,截形或具短尖頭,全緣,上面光滑或疏被毛,下面多少被白色長柔毛;

 

托葉披針形或三角形。

 

總狀花序腋生,具花5~22朵,排列疏松;

 

苞片線狀披針形;

 

小花梗被黑色硬毛;

 

花萼鐘形,萼齒5,甚短,被黑色短毛或僅在萼齒邊緣被有黑色柔毛;

 

花冠淡黃色,蝶形,長約16毫米,旗瓣長圓狀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和龍骨瓣均有長爪,基部長柄狀;

 

雄蕊10,2體;

 

子房被疏柔毛,子房柄長,花柱無毛。

 

莢果膜質,膨脹,半卵圓形,長2~2.5厘米,直徑0.9~1.2厘米,先端尖刺狀,被黑色短毛。

 

種子5~6粒,黑色、腎形。

 

花期6~7月。

 

果期8~9月。

 

生長于向陽山坡或灌叢邊緣,也見于河邊砂質地或平地草原。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②內蒙黃耆形態極似上種,主要區別為小葉較多(12~18對)較小,小葉片通常為橢圓形,長4~9毫米;

 

子房及莢果光滑無毛,莢果寬11~15毫米。

 

分布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等地。

 

以上兩種植物的莖葉(黃耆莖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③金翼黃耆主根肥厚。

 

植株各部有或多或少的伏貼柔毛。

 

小葉6~9對,矩形或闊橢圓形,長7~19毫米,闊3~8毫米,先端鈍圓,有時微缺,背面稀生伏貼柔毛;

 

托葉披針形。

 

總狀花序,有花3~13朵;

 

萼鐘狀,萼齒5;

 

花冠黃色,旗瓣倒卵形,長12毫米,闊7毫米,翼瓣有特別長的耳,耳長幾與爪一樣,龍骨瓣比翼瓣、旗瓣為長,長達15毫米;

 

子房無毛,花柱有微柔毛。

 

莢果無毛,倒卵形,長8毫米,兩側扁,其下有比莢果長的瘦細子房柄,頂端有長喙。

 

種子1~2粒。

 

花期7~8月。

 

生于叢林、山溝中。

 

分布河北、山西、陜西、四川、甘肅、青海等地。

 

④多花黃耆直根粗大。

 

莖高15~100厘米。

 

小葉7~26對,長橢圓形至線狀披針形,長8~20毫米,寬2.5~5毫米,上面綠色,無毛,下面霜白色,有或多或少白色的伏貼長毛。

 

總狀花序,具花15~40朵,常偏向一側;

 

總花梗和花序軸上均有黑毛;

 

苞片披針狀錐形,有黑色長柔毛;

 

萼鐘狀,萼齒5。

 

內外密生伏貼黑毛;

 

花冠白色或黃色,龍骨瓣比旗瓣、翼瓣短;

 

子房有黑色長毛,花柱無毛莢果紡錘形,被伏貼黑色長毛。

 

花果期7~9月。

 

生于高山、草坡上。

 

分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⑤塘谷耳黃耆多年生草本,高50~70厘米。

 

直根粗大。

 

小葉3~5對,狹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2~5.5厘米,寬0.8~2厘米。

 

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小花密生,下垂;

 

花梗短,被黑色硬毛;

 

苞片線形,被黑色殘白色硬毛;

 

萼鐘狀,萼齒尖,3長2短,萼管內面被黑色長硬毛;

 

花冠黃色,旗瓣匙形,先端圓形,微凹,長約17毫米,翼瓣與龍骨瓣等長;

 

子房被黑色長硬毛。

 

莢果紡錘形,長約2厘米,具較萼長的子房柄。

 

花期7~8月。

 

生于草坡。

 

分布甘肅、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生境分布

 

主產山西、甘肅、黑龍江、內蒙古、遼寧、吉林、河北等地亦產。

 

性狀

 

干燥的根呈圓柱形,極少有分枝,上端較粗,下端較細,兩端平坦,長20~70厘米,粗1~3厘米。

 

一般在頂端常帶有較粗大的根頭,并有莖基殘留。

 

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褐色,全體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

 

皮孔橫向,細長,略突起。

 

質硬略韌,堅實有粉性,折斷面纖維性甚強,呈毛狀;

 

皮部黃白色,有放射狀彎曲的裂隙,較疏松;

 

木質部淡黃色至棕黃色,有多少不等的放射狀彎曲的裂隙;

 

老根斷面木質部有時枯朽而呈黑褐色,甚至脫落而成空洞。

 

氣微弱而特異,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氣。

 

以根條粗長、皺紋少、質堅而綿、粉性足、味甜者為佳。

 

根條細小、質較松、粉性小及頂端空心大者質次。

 

化學成份

 

黃耆含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質、數種氨基酸、苦味素、膽堿、甜菜堿、葉酸(65微克/100克干根),又分出2′,4′-二羥基-5,6-二甲氧基異黃烷和熊竹素。

 

內蒙黃耆脂質的皂化產物中分出亞油酸、亞麻酸;

 

非皂化部分中有β-谷甾醇。

 

此外,朝鮮產黃膏,曾分離出一種似皂甙的結晶。

 

藥理作用

 

①利尿作用黃耆煎劑給大鼠皮下注射或麻醉犬靜脈注射均有利尿作用。

 

0.5克/公斤的利尿效價與氨茶堿0.05克/公斤及雙氫氯噻嗪0.2毫克/公斤相當(大鼠皮下注射)。

 

且利尿作用持續時間較長,連續給藥7天亦不產生耐受性。

 

健康人口服黃耆煎劑亦有利尿及鈉排出增加。

 

梭果黃耆煎劑給大鼠皮下注射或麻醉犬靜脈注射亦有利尿作用但較黃耆差。

 

黃耆與巖黃耆(品種均不明)給麻醉兔靜脈注射亦有輕微利尿作用。

 

②對實驗性腎炎的作用大鼠于注射"兔抗鼠腎血清"以產生血清性腎炎前3天開始每天服黃膏粉4~5克,注射血清3天后尿蛋白定量顯著低于對照組,病理切片亦證明腎臟病變減輕。

 

每日服黃耆粉0.8克或2克則無效。

 

對注射氯化高汞引起的大鼠蛋白尿癥,口服黃耆粉(炮臺芪)能加快其恢復到原來水平。

 

但服藥組動物體重較對照組顯著減輕。

 

大鼠口服黃芪或炮臺耆粉均可降低生理性尿蛋白的排泄,煎劑則無效。

 

服藥期間尿量并無明顯增加。

 

③強壯作用小鼠每日灌服黃耆(品種不明)煎劑共3周,可明顯延長游泳時間,體重增加亦比對照組為快。

 

因四氯化碳損傷肝臟的家兔,服1周后,可使血清總蛋白與白蛋白增加,但因未設對照組,尚需進一步研究。

 

小鼠服9天可保護肝臟防止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糖元降低。

 

④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黃耆、內蒙黃耆、梭果黃耆以及不明品種之黃耆及巖黃耆煎劑給麻醉狗、貓、兔等靜脈注射均可引起明顯的降壓作用,黃耆重復注射時有急速耐受現象。

 

麻醉狗灌服黃耆或梭果黃耆煎劑亦有降壓作用,前者作用較強。

 

降壓作用與直接擴張血管有關。

 

對于離體蛙心,內蒙黃耆煎劑有抑制作用,醇提取液則為興奮。

 

麻醉兔靜脈注射煎劑對在位心臟有加強收縮作用。

 

亦有報道水煎劑對田村小林氏蛙心有使收縮加強、心輸出量增加及心率變慢的作用。

 

黃耆與梭果黃畜給正常狗腹腔注射3~4小時后,心電圖出現T波倒置和雙相,S-T間期略有延長;

 

曾有P-T波融合現象;

 

黃耆在1小時后R波電壓略有上升,梭果黃耆者則略有下降。

 

⑤其他作用黃耆(品種不明)能延長小鼠動情期并能降低家兔血糖。

 

亦有報告不能降低血糖的。

 

黃耆建中湯(含多序巖黃耆、桂枝、芍藥、甘草)給大鼠皮下注射,可防止幽門結扎所致胃潰瘍的發生,還能抑制胃液分泌,減少游離酸和總酸度,使胃液pH值上升。

 

內蒙黃耆煎劑對兔離體腸管有明顯抑制作用,在體腸管緊張度增加,收縮幅度小量時增高,大量時抑制。

 

對離體豚鼠腸管可增大其收縮幅度,給小鼠皮下注射有鎮靜作用。

 

黃耆(品種不明)在試管內對志賀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毒性

 

黃芪與梭果黃耆給小鼠灌胃100克生藥/公斤均無不良反應。

 

小鼠1次腹腔注射梭果黃耆半數致死量為38.256.7克生藥/公斤,黃耆為39.824.3或405。

 

兩種黃耆煎劑給大鼠腹腔注射每天0.5克/公斤共30天,觀察其體重、飲食及內臟外觀,與對照組均無明顯差異。

 

內蒙黃耆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25~50克/公斤,48小時內未見異常。

 

此外,實驗動物注射密毛花黃耆浸劑可降低動脈壓,減慢心率,加強心肌收縮力量以及舒張冠狀血管。

 

對循環衰竭及急性腎炎治療有效。

 

炮制

 

黃耆:揀凈雜質,除去殘留的根頭和空心較大者,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后及時切片,曬干。

 

蜜炙黃耆:取黃耆片,加煉熟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變為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

 

(每黃耆片100斤,用煉熟蜂蜜25~30斤)《綱目》:"黃耆,今人但捶扁,以蜜水涂炙數次,以熟為度。

 

亦有以鹽湯潤透,器盛,于湯瓶蒸熟切用者。

 

"

 

性味

 

甘,微溫。

 

①《本經》:"味甘,微溫。

 

"②《別錄》:"無毒。

 

生白水者,冷。

 

"③《藥性論》:"白水赤皮者,微寒。

 

"④《醫學啟源》:"氣溫,味甘,平。

 

"

 

歸經

 

入肺、脾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少陽、足太陰經、足少陰命門。

 

"②《本草蒙筌》:"入手少陽,手足太陰。

 

"⑧《本草經疏》:"手陽明、太陰經。

 

"④《本革新編》:"入手太陰、足太陰、手少陰經。

 

"

 

功能主治

 

生用: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

 

治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

 

炙用:補中益氣。

 

治內傷勞倦,脾虛泄瀉,脫肛,氣虎血脫,崩帶,及一切氣衰血虛之證。

 

①《本經》:"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

 

補虛。

 

小兒百病。

 

"②《別錄》:"主婦人子臟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

 

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

 

止渴,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

 

"③《藥性論》:"治發背。

 

內補,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

 

生隴西者下補五臟。

 

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熱。

 

"④《日華子本草》:"黃耆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癥癬,治瘰疬,癭贅,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產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勻,消渴,痰嗽;

 

并治頭風,熱毒,赤目等。

 

""白水耆,排膿治血,及煩悶,熱毒,骨蒸勞,功次黃耆;

 

赤水耆,治血,退熱毒,余功用并同上;

 

木耆治煩,排膿力微寧黃耆,遇缺即倍用之。

 

"⑤《醫學啟源》:"治虛勞自寒(’寒’一作’汗’),補肺氣,實皮毛,瀉肺中火,脈弦自汗,善治脾胃虛弱,內托陰證瘡瘍必用之藥。

 

"⑥王好古:"主太陰瘧疾。

 

"⑦《本草備要》:"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

 

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

 

生血,生肌,排膿內托,瘡癰圣藥。

 

痘癥不起,陽虛無熱者宜之。

 

"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大劑1~2兩);

 

入丸、散,或熬膏。

 

注意

 

實證及陰虛陽盛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惡龜甲。

 

"②《藥對》;

 

"茯苓為之使。

 

"③《日華子本草》:"惡白鮮皮。

 

"④《醫學入門》:"蒼黑氣盛者禁用,表邪旺者亦不可用,陰虛者亦宜少用。

 

""畏防風。

 

"⑤《本草經疏》:"胸膈氣悶,腸胃有積滯者勿用;

 

陽盛陰虛者忌之;

 

上焦熱甚,下焦虛寒者忌之;

 

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

 

痘瘡血分熱甚者忌之。

 

"

 

附方

 

①治自汗:防風、黃耆各一兩,白術二兩。

 

上每服三錢,水一鐘半,姜三片煎服。

 

(《丹溪心法》玉屏風散)②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炒),白術七錢半,黃耆一兩一分(去蘆)。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

 

(《金匱要賂》防己黃耆湯)③治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耆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金匱要略》黃耆桂枝五物湯)④治癰疽諸毒內膿已成,不穿破者:黃耆四錢,山甲(炒末)一錢,皂角針一錢五分,當歸二錢,川芎三錢。

 

水二鐘,煎一半,隨病前后,臨時入酒一杯亦好。

 

(《外科正宗》透膿散)⑤治石疽皮色不變,久不作膿:黃耆(炙)二兩,大附子(去皮臍,姜汁浸透,切片,火煨炙,以姜汁一鐘盡為度)七錢,兔絲子(酒浸,蒸)、大茴香(炒)各一兩。

 

共為末,酒打糊為丸。

 

每服一錢,每日二服,空心,食前黃酒送下。

 

(《外科大成》黃膏丸)⑥治癰疽發背,腸癰,奶癰,無名腫毒,焮作疼痛,憎寒壯熱,類若傷寒,不問老幼虛人:忍冬草(去梗)、黃耆(去蘆)各五兩,當歸一兩二錢,甘草(炙)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酒一盞半,煎至一盞,若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履,少頃再進第二服,留滓外敷,未成膿者內消,巳成膿者即潰。

 

(《局方》神效托里散)⑦治癰疽膿泄后,潰爛不能收口:黃耆三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五味一錢,生姜三錢,茯苓三錢,牡蠣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四圣心源》黃耆人參牡蠣湯)⑧治甲疽瘡腫爛,生腳指甲邊赤肉出,時瘥時發者:黃耆二兩,閭茹三兩。

 

上二味切,以苦酒浸一宿,以豬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二合,絞去滓以涂瘡上,日三、兩度。

 

(孟詵《必效方》)⑨治諸虛不足,肢體勞倦,胸中煩悸,時常焦渴,唇口干燥,面色萎黃,不能飲食,或先渴而欲發瘡癤,或病癰疽而后渴者:黃耆六兩(去蘆,蜜涂炙),甘草一兩(炙)。

 

上細切,每日二錢,水一盞,棗一枚,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局方》黃芪六-湯)⑩治肌熱燥熱,困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證象白虎,惟脈不長,誤服白虎湯必死,此病得之于饑困勞役:黃耆一兩,當歸(酒洗)二錢。

 

上細切,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空心食前。

 

(《內外傷辨》當歸補血湯)⑾治消渴:黃耆三兩,茯神三兩,栝樓三兩,甘草(炙)三兩,麥門冬(去心)三兩,干地黃五兩。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忌蕪荑、酢物、海藻、菘菜。

 

日進一劑,服十劑。

 

(《千金方》黃耆湯)⑿治腸風瀉血:黃耆、黃連等分。

 

上為末,面糊丸,如綠豆大。

 

每股三十丸,米飲下。

 

(孫用和)⒀治尿血沙淋,痛不可忍:黃耆、人參等分.為末,以大蘿卜一個,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兩,淹炙令盡,不令焦,點末,食無時,以鹽湯下。

 

(《永類鈐方》)⒁治白濁:黃耆鹽炒半兩,茯苓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空心白湯送下。

 

(《經驗良方》黃耆散)⒂治酒疸,心痛,足脛滿,小便黃,飲酒發赤斑黃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黃耆二兩,木蘭一兩。

 

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補缺肘后方》)⒃治老人大便秘澀:綿黃耆、陳皮(去白)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大麻仁一合爛研,以水投取漿一盞,濾去滓,于銀、石器內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調藥末,空心食前服。

 

(《局方》黃耆湯)⒄治四肢節脫,但有皮連,不能舉動,此筋解也:黃耆三兩,酒浸一宿,焙研,酒下二錢,至愈而止。

 

(《得配本草》)⒅治氣虛胎動,腹痛下水:糯米一合,黃耆、川芎各一兩。

 

水煎,分三服。

 

(《婦人良方》黃耆湯)⒆治痘頂陷皮薄而軟者:炙黃耆三錢,人參一錢五分,炙甘草七錢,川芎一錢,肉桂一錢,白術一錢。

 

加數棗同煎,氣不行加木香。

 

(《種痘新書》保元湯)⒇治小兒小便不通:綿黃耆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無時。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21)治小兒營衛不和,肌瘦盜汗,骨蒸多渴,不思乳食,腹滿泄瀉,氣虛少力:黃耆(炙)、人參、當歸、赤芍藥、沉香各一兩,木香、桂心各半兩。

 

上細切,每服一錢,生姜二片,棗子半個,水半盞,煎至三分,去滓,溫服。

 

(《普濟方》黃耆散)(22)治脫肛:生黃耆四兩,防風三錢。

 

水煎服。

 

(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各家論述

 

①李杲:"《靈樞》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合。

 

黃耆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

 

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氣,耆則益氣也。

 

又黃耆與人參、甘草三味,為除燥熱、肌熱之圣藥。

 

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耆溫分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

 

""小兒外物驚,宜用黃連安神丸鎮心藥。

 

若脾胃寒濕,吐、腹痛瀉痢青白,宜用益黃散藥,如脾胃伏火,勞役不足之證,及服巴豆之類,胃虛而成慢驚者,用益黃理中之藥,必傷人命,當于心經中,以甘溫補土之源,更于脾土中,以甘寒瀉火,酸涼補金,使金旺火衰,風木自平矣。

 

今立黃耆湯,瀉火補金益土,為神治之法,用炙黃耆二錢,人參一錢,炙甘草五分,白芍藥五分,水一大盞,煎半盞溫服。

 

""防風能制黃耆,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②《湯液本草》:"黃耆,治氣虛盜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藥,又治膚痛,則表藥可知。

 

又治咯血,柔脾胃,是為中州藥也。

 

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腎臟元氣,為里藥。

 

是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

 

"③朱震亨:"黃耆,補元氣,肥白而多汗者為宜,若面黑形實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滿,宜以三拗湯瀉之。

 

"④《本草匯言》:"黃耆,補肺健脾,實衛斂汗,軀風運毒之藥也。

 

故陽虛之人,自汗頻來,乃表虛而腆理不密也,黃耆可以實衛而斂汗;

 

傷寒之證,行發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虛而正氣內乏也,黃耆可以濟津以助汗;

 

賊風之疴,偏中血脈,而手足不隨者,黃耆可以榮筋骨;

 

癰瘍之膿血內潰,陽氣虛而不愈者,黃耆可以生肌肉;

 

又陰瘡不能起發,陽氣虛而不漬者,黃耆可以托膿毒。

 

"⑤《本草正》:"黃耆,生者微涼,可治癰疽;

 

蜜炙性溫,能補虛損。

 

因其味輕,故專于氣分而達表,所以能補元陽,充腠理,治勞傷,長肌肉,氣虛而難汗者可發,表疏而多汗者可止。

 

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氣固而血自止也,故曰血脫益氣。

 

其所以治瀉痢帶濁者,以氣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舉之。

 

然其性味俱浮,純于氣分,故中滿氣滯者,當酌用之。

 

"⑥《藥品化義》:"黃耆,性溫能升陽,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溫中,主健脾,故內傷氣虛,少用以佐人參,使補中益氣,治脾虛泄瀉,瘧痢日久,吐衄腸血,諸久失血后,及痘瘡慘白。

 

主補肺,故表疏衛虛,多用以君人參,使斂汗固表,治自汗盜汗。

 

諸毒潰后,收口生肌,及痘瘡貫膿,癰疽久不愈者,從骨托毒而出,必須鹽炒。

 

痘科虛不發者,在表助氣為先,又宜生用。

 

若氣有余,表邪旺,腠理實,三焦火動,宜斷戒之。

 

至于中風手足不遂,痰壅氣閉,始終皆不加。

 

"⑦《本經逢原》:"黃耆,能補五臟諸虛,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肺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入肺而固表虛自汗,入脾而托已潰癰瘍。

 

《本經》首言癰疽久敗,排膿止痛,次言大風癩疾,五痔鼠瘺,皆用生者,以疏衛氣之熱。

 

性雖溫補,而能通調血脈,流行經絡,可無礙于壅滯也。

 

其治氣虛盜汗、自汗及皮膚痛,治咯血,柔脾胃,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臟元氣不足,及嬰兒易感風邪,發熱自汗諸病,皆用炙者,以實衛氣之虛,即《本經》補虛之謂。

 

如痘疹用保元湯治脾肺虛熱,當歸補血湯治血虛發熱,皆為圣藥。

 

黃耆同人參則益氣,同當歸則補血,同白術、防風則運脾濕,同防己、防風則祛風濕,同桂枝、附子,則治衛虛亡陽汗不止,為腠理開闔之總司。

 

"⑧《得配本草》:"黃耆補氣,而氣有內外之分,氣之衛于脈外者,在內之衛氣也;

 

氣之行于肌表者,在外之衛氣也。

 

肌表之氣,補宜黃芪,五內之氣,補宜人參。

 

若內氣虛乏,用黃耆升提于表,外氣日見有余,而內氣愈使不足,久之血無所攝,營氣亦覺消散,虛損之所以由補而成也。

 

故內外虛氣之治,各有其道。

 

"⑨《本草求真》:"黃耆,入肺補氣,入表實衛,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以有耆之稱。

 

與人參比較,則參氣味甘平,陽兼有陰;

 

耆則秉性純陽,而陰氣絕少,蓋一宜于中虛,而泄瀉、痞滿、倦怠可除;

 

一更宜于表虛,而自汗亡陽,潰瘍不起可治。

 

且一宜于水虧,而氣不得宣發;

 

一更宜于火衰,而氣不得上達為異耳。

 

"⑩《本經疏證》:"黃耆,直入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內補中氣,則《本經》所謂補虛,《別錄》所謂補丈夫虛損、五癆羸瘦,益氣也。

 

能中行營氣,則《本經》所謂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別錄》所謂逐五臟間惡血也。

 

能下行衛氣,則《本經》所謂五痔鼠瘺,《別錄》所謂婦人子臟風邪氣,腹痛泄利也。

 

歷歷明征,莫非營衛之病,而營衛所以屬三焦,三焦所以屬中土者,三者皆本于水谷,是三焦為營衛之本,脾胃之蒸腐變化,又為三焦之本。

 

黃耆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營衛之氣,故凡營衛間阻滯,無不盡通,所謂源清流自潔也。

 

"⑾《醫學衷中參西錄》:"黃耆,能補氣,兼能升氣善溫胸中大氣(即宗氣)下陷.《本經》謂主大風者,以其與發表藥同用,能祛外風,與養陰清熱藥同用,更能熄內風也。

 

"⑿《本草正義》:"黃耆,補益中土,溫養脾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

 

其皮直達人之膚表肌肉,固護衛陽,充實表分,是其專長,所以表虛諸病,最為神劑。

 

""凡饑飽勞役,脾陽下陷,氣怯神疲者,及瘧久脾虛,清氣不升,寒熱不止者,授以東垣補中益氣湯,無不捷效,正以黃耆為參、術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舉之,則脾陽復辟,而中州之大氣斡旋矣。

 

"

 

備注

 

此外,尚有多種黃耆屬植物在各產地亦同供藥用。

 

如春黃耆(又名藏黃耆)(西藏)、云南黃耆(西藏、云南)、彎齒黃耆(云南)、阿克蘇黃耆(新疆)等。

 

甘肅、河北、青海所產的小白耆(又稱小黃耆),為植物金翼黃耆的根;

 

甘肅、青海所產的白大耆,為植物塘谷耳黃耆的根;

 

四川所產的川耆,主要為塘谷耳黃耆及多花黃耆的根。

 

此等商品外形與上述相近,但較細小,質量亦較差,產量也少。

 

黃耆除上述品種外,尚有一種紅耆。

 

為豆科植物多序巖黃耆的根,產量較大。

 

藥材呈長圓柱形,少分枝,上粗下細,長10~50厘米,粗6~20毫米。

 

表面棕黃色或近于棕紅色,有縱皺及少數支根痕;

 

皮孔橫向,淺黃色或暗黃色,略凸出;

 

栓皮易剝落。

 

質柔韌,斷面纖維性且富粉質,皮部棕白色,形成層成棕色的環,木質部淡黃棕色,中心顏色較淺,有細致的類白色放射狀紋理。

 

氣微弱而特異,味微甜。

 

產甘肅南部。

 

摘錄

 

《*辭典》

 

引用:http://big5.wiki8.com/huangqi_7540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0 23:1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