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0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足太陽膀胱經】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7 07:55: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1-7 08:16 編輯

醫學百科●足太陽膀胱經

 

拼音

 

zútàiyángbǎngguāngjīng

 

英文參考

 

bladdermeridian;bl

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共六十九穴,原穴為京骨穴,絡穴為足少陰腎經之大鐘穴。

 

太陽為陽氣大盛在身體之最外的意義,所以本經對外界赤刺激反應也較頻繁,與各臟腑大都有腧穴關系與腎經相表里。

 

經中穴道

 

起自眶孔目內眥外一分之睛明穴,上經眉頭陷中之攢竹穴,行至前額發際之眉沖穴,沿頭中線稍外約一寸五分處,經曲差、五處穴,往頭后行至承光、通天、絡卻,至后腦之玉枕穴。

 

從玉枕穴挾項后大筋外廉,下行至項后發際陷中之天柱穴。

 

由此穴而下,沿中間督脈二寸外緣下行,至第一、二椎間即大杼穴(骨會穴),至此一分為二,別脈走附分穴,本脈由風門穴而下。

 

第二椎下凹處為風門穴(療穴),下行至第三椎下凹處為肺俞穴,第五椎中線二寸為心俞,以下第七、九、十椎,分別為膈俞(血會穴)、肝俞、膽俞,第十一、十二、十三椎,分別為脾俞、胃俞、三焦俞,第十四、十六、十七椎,分別為腎俞、大腸俞、關元俞,第十八、十九椎分別為小腸俞、膀胱俞,以上全為療穴,第廿椎為中膂俞穴。

 

本經行至臀部有四孔分別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等穴。

 

從下穴行陰尾尻骨兩旁五分許為會陽穴。

 

自大杼穴另一別脈,自肩膊內循行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各三寸半為附分穴,第三椎為魄戶穴,第四椎為膏肓穴(療穴),下經神堂、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等穴,至第十四椎去中線三寸半為志室穴(療穴),經胞肓穴至第廿椎為秩邊穴(療穴),在此本經與別脈交會于會陽穴。

 

從秩邊穴、會陽穴下行尻臀下,陰股上約紋中為承扶穴(療穴),至腿后正中為殷門穴,至腿后部腘窩外側有浮郄、委陽穴,至腘窩正中為委中穴(合穴),再下二寸為合陽穴,小腿中段為承山穴(療穴),從承山斜行足外踝后上七寸陷中為飛陽穴(療穴),下行足外踝上三寸筋骨之間為附陽穴,下行經外踝后五分跟骨上凹陷之昆侖穴(療穴),經足跟骨下陷中拱足處為仆參穴,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為申脈穴(療穴),從申脈穴下一寸為金門穴,前行至第五跖骨中間之京骨穴(原穴),再前行經束骨(輸穴)、通谷穴,止至跖骨末端之至陰穴(井穴)。

 

足太陽膀胱經經筋圖

 

循行路徑

 

足太陽膀胱經(1)足太陽膀胱經部分:起自目內眥睛明穴,循行攢竹穴、曲差、五處穴,上額交顛,入承光穴,循行通天穴,至此有別支交足少陽膽經。

 

(2)足少陽膽經部分:其支者從顛至耳上角交于足少陽膽經。

 

(3)足太陽膀胱經部分:其直者從通天穴入絡于大杼穴,從大杼穴循行肩髆內風門穴,再循行肺俞穴,挾脊抵腰中厥陰俞穴,再循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入循膂絡腎。

 

從腎俞穴循行氣海俞,從腰中下挾脊大腸俞,再循關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等穴,別行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等穴。

 

(4)足太陽膀胱經部分:其支者從又復上肩膊內,從附分穴循行貫胛魄戶穴,再循行挾脊內膏肓、神堂、噫嘻、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等穴,過髀樞秩邊穴,再循髀外從后廉承扶、殷門、浮郄、委陽穴,下合腘中委中穴。

 

從委中穴循行合陽穴,下貫臑內承筋穴,再循行承山穴、飛陽、附陽等穴。

 

從附陽循行出外踝之后昆侖穴(經穴),再循行仆參、申脈、金門等穴。

 

再行本經之京骨穴,循行束骨、通谷穴至小指外側之至陰穴。

 

(5)足少陰腎經部分:足太陽膀胱經行入跖骨末端之至陰穴后,即交于足少陰腎經。

 

循行路線:起目內眥上額交巔下腦后夾背抵腰入絡腎下屬膀胱另一支循脾外下至踝終足小趾足太陽膀胱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疾病癥候

 

患足太陽膀胱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眼、鼻、頭頸、腰背、腦病、發熱癥,有下列病候:癲癇、頭痛、項僵、腰背疼痛、眼病、股關節屈曲不利、彎膝時腿肚疼痛、痔瘡、瘧疾、神經衰弱、月經不調、目黃、鼻中流涕或血。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腘、腨、腳皆痛,小指不用。

 

語譯:本經異常就表現為下列病癥:頭重痛,眼睛要脫出,后項像被牽引,脊背痛,腰好像折斷,股關節不能彎曲,腘窩好像凝結,腓腸肌像要裂于;

 

還可發生外踝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癥。

 

本經穴主治“筋”方面所發生的病癥:痔,瘧疾,躁狂、癲癇,頭囟后項痛,眼睛昏黃,流淚,鼻塞、多涕或出血,后項、背腰部、骶尾部、膝彎、腓腸肌、腳都可發生病痛,小腳趾不好運用。

 

《脈書·十一脈》[足臂本]其病:病足小指廢,(腨)痛,(郄)攣,(臀)痛,產(生)痔,腰痛,夾脊痛,□痛,項痛,手痛,顏寒,產(生)聾,目痛,鼽衄,數癲疾。

 

諸病此物者,皆灸泰陽脈。

 

[陰陽本]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運,(郄)如結,腨如裂,此為踝蹶(厥)。

 

是巨陽脈主治其產病:頭痛、耳聾、項痛,耳彊,瘧,背痛,腰痛,尻痛,痔,(郄)痛,腨痛,足小指痹,為十二病。

 

經文互參

 

《靈樞·脹論》: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

 

(按:此篇論五臟六腑脹證。)《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脛踝后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

 

(按:此篇論六腑病及取下合穴。)《素問·熱論》:傷寒一日,太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按:此篇論六經熱證。)《素問·刺瘧》: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后熱,熇熇喝喝然,熱止汗出,難已。

 

(按:此篇論足六經及五臟瘧。)《素問·厥論》: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仆。

 

……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

 

(按:此篇論手足六經厥及厥逆。)《靈樞·終始》: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絕皮及絕汗則終矣。

 

(按:此篇論六經終。

 

主治對比

 

頭部穴軀干部穴下肢穴本表據《針灸甲乙經》而列。

 

“腰痛”、“目疾”在本經腧穴主治癥中最為多見,其次為“癲狂”,再次為“鼽衄”、“頭痛”。

 

足太陽經行于腰背脊柱兩旁,故“腰脊痛”、“腰背痛”理當為本經腧穴主治的重點,后世臨床亦多“腰背委中求”。

 

經脈病候中的“目黃”,在腧穴主治中只有“目痛”、“目淚出”、“目”、“目衣”,可見將“目黃”解釋作泛指一切目疾是確當的。

 

本經治療“癲、狂”病,蓋因其“絡腦”,與督脈關系密切;

 

治療“頭痛”、“鼽衄”,在經脈循行上也能找到依據。

 

引用:http://big5.wiki8.com/zutaiyangbangguangjing_101424/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0 23:2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