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6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肌腱縫合術】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7 06:19: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肌腱縫合術

 

拼音

 

jījiànfénghéshù

 

英文參考

 

tendonsuture;tenorrhaphy;tenosuture

 

概述

 

肌腱斷裂和缺損是常見病,多由于損傷或病變所造成。

 

為恢復肢體、指、趾的功能,斷裂或缺損的肌腱均須及時予以修復。

 

但幾乎所有修復后的肌腱均與周圍組織形成不同程度的粘連和關節活動障礙,這與局部的病理情況、手術操作技術、縫合材料、術后處理是否正確等有密切關系,必須予以重視。

 

對斷裂的肌腱采用絲線或不銹鋼絲進行縫合使之接續的方法稱肌腱縫合術。

 

常用的縫合法有“8”字縫合法和雙“十”字縫合法。

 

“8”字縫合法是根據肌腱粗細,選擇3~0號絲線,在線的兩端各穿一直圓針,距斷端1cm~1.5cm處橫穿一針,再將兩針向斷端方向呈交叉式穿過肌腱,接著由肌腱側緣穿入,從切斷面穿出,然后兩針由遠側肌腱斷面穿入,也交叉縫成“8”字,最后拉緊縫線,使兩斷端準確地對合并打結。

 

如用不銹鋼絲縫合,需在近端套上另一根不銹鋼絲由皮膚穿出,作為拔出線,遠端不作“8”字縫合,將鋼絲兩端由斷面平行穿入,距斷端1cm~1.5cm處穿出,再分別引入角針從皮膚穿出,固定在鈕扣上。

 

雙“十”字縫合法是在距近側斷端0.5cm處,用直圓針帶線穿過肌腱,以同樣距離再穿過遠端斷端,完成第一道縫合。

 

然后呈垂直方向以相同方式完成第二道縫合,將斷端對齊,兩線拉緊,打結。

 

常用的肌腱縫合法及其技術適應證1.急性或陳舊性肌腱損傷和斷裂或缺損。

 

2.開放性損傷肌腱斷裂,凡在傷后8~12小時以內,污染不重,清創徹底,有完整健康皮膚覆蓋,可一期縫合肌腱。

 

否則應延期或待傷口完全愈合后擇期修復。

 

3.因腫瘤或其他病變需要切斷或部分切除的肌腱,應予一期修復。

 

術前準備1.肢體和病區的水腫、炎癥,即使是輕度的,也應積極治療,使之完全消退2~3個月后手術。

 

2.局部的較大和較硬的瘢痕應先切除與皮瓣修復,保證肌腱周圍有良好的血運和柔軟的疏松組織床。

 

3.在肌腱縫合前,對其支配活動的關節僵硬應先治療,給予理療和主、被動鍛煉,使之恢復有較大的活動度,才能手術和收到肌腱縫合的效果。

 

4.縫合材料要選擇反應小、拉力大、表面光滑的品種。

 

一般以0.25~0.30mm直徑的軟性不銹鋼絲為最佳,多用于抽出鋼絲縫合。

 

受力不大或直徑細的肌腱可用尼隆單絲縫合。

 

細絲線縫合有一定程度的組織反應,多用于bunnell埋藏縫合,但絲線必須能承受1~1.5kg的拉力。

 

5.準備細長的直圓針作縫合肌腱用。

 

麻醉縫合肌腱手術應在無痛條件下進行,才能保證縫合質量和效果。

 

麻醉選擇根據縫合肌腱的部位決定。

 

上肢多用臂叢麻醉,下肢多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兒童則用全麻。

 

手術步驟(一)bunnell埋藏縫合法(∞字縫合)適用于肌腱兩斷端直徑相仿者。

 

1.體位、切口根據縫合肌腱的部位選擇,要求肢體安放穩定,宜于手術顯露。

 

切口宜稍長些。

 

2.肌腱近斷端縫合先用止血鉗夾住肌腱斷端拉緊。

 

取30cm長絲線一條,兩頭穿細長直針。

 

在距斷端1.5cm處橫貫肌腱進針,抽出使兩側線等長[圖1⑴],然后緊靠出針點旁側進針,斜向斷端交叉而對稱地穿過肌腱,如此交叉進針2~3次,最后在止血鉗近側3mm處穿出[圖1⑵]。

 

繼之用利刀沿止血鉗近側大部切開肌腱[圖1⑶],翻轉止血鉗以顯露斷面,同上法進針,自腱斷面內兩側對稱引出[圖1⑷],切除肌腱殘端,拉緊縫線[圖1⑸]。

 

3.肌腱遠斷端縫合同上法先用止血鉗夾住斷端,沿鉗的內面大部切斷肌腱,翻轉止血鉗,露出斷面,調整肌腱軸線與近斷端一致,在遠斷面選與近斷面縫線點相對應的位置斜向交叉進針距斷面3mm處引出[圖1⑹],同樣斜向交叉對稱貫穿縫合2~3次,選一針橫穿到另針近旁,最后將腱斷端切下[圖1⑺]。

 

4.拉緊縫線,對合肌腱先拉住一根縫線,另一手扶住遠斷端肌腱,將縫線拉直,以消除腱內縫線的松弛。

 

再拉另一根縫線同樣收緊,使肌腱斷面密切相接[圖1⑻⑼]。

 

5.結扎縫線將相鄰穿出的兩根線結扎,使線結陷入腱表面。

 

線結是縫合的弱點,應該使之陷入腱內而受最低張力[圖1⑽]。

 

6.縫合皮下及皮膚。

 

⑴近端腱橫貫縫針⑵兩針交叉縫⑶切開斷端⑷于近斷面對稱出針⑸拉緊近斷腱縫線⑹遠斷面對稱部位進針⑺遠端腱交叉縫合,最后一針橫貫⑻拉緊縫線,使斷端靠攏⑼拉緊另一縫線,使斷端緊貼⑽結扎圖1bunnell∞形對端埋藏縫合(二)bunnell鋼絲抽出縫合法主要用于張力較大的肌腱斷裂的縫合。

 

3.體位、切口同bunnell埋藏縫合法。

 

2.肌腱近斷端縫合同bunnell埋藏縫合法。

 

惟在第一針橫貫線轉角處穿過一根15cm長的鋼絲[圖2⑴],對折擰旋數轉,穿三角針從近旁皮膚引出,待肌腱愈合后用以抽出縫合肌腱的鋼絲。

 

3.肌腱遠斷端縫合將肌腱近斷面引出的鋼絲,經遠斷面相應點沿腱的軸線平行穿過2cm,然后自腱的淺面兩側穿出[圖2⑵]。

 

4.鈕扣固定將縫好肌腱的針線順其縫合腱的方向從遠端的皮膚上引出,穿過多層小紗布墊和鈕扣的扣眼[圖2⑶],拉緊鋼絲,使近斷端腱移向遠端,斷面密切對合,再將鈕扣反向壓緊,擰緊鋼絲固定。

 

用細絲線縫合腱膜數針[圖2⑷]。

 

5.縫合按層縫合皮下及皮膚。

 

圖2bunnell鋼絲抽出縫合法(三)雙十字縫合法此法操作簡單,節省時間,多用于斷肢、斷手再植,或病情需要盡快結束手術時。

 

1.體位、切口同bunnell埋藏縫合術。

 

2.縫合肌腱用絲線先在近端肌腱上距斷面0.5~1cm左右處自淺面垂直貫穿縫合,將線越過斷面,在遠端肌腱等同距離處的側面橫位貫穿縫合;

 

回至近端腱的側面橫穿縫合,再在遠端腱的深面作垂直貫穿縫合,自淺面引出[圖3⑴],2線在腱內呈十字。

 

3.拉緊對合逐步收緊絲線,使腱斷面緊密對合,結扎絲線,線結陷入腱內[圖3⑵]。

 

4.縫合按層縫合圖3雙十字縫合法(四)魚口式縫合法此法適用于肌腱兩側斷端直徑相差較大者。

 

1.體位、切口同bunnell埋藏縫合法。

 

2.腱斷端修整將粗腱斷端作v形切除呈魚口狀,深0.5cm左右。

 

在細腱斷端縫扎一根牽引線[圖4⑴]。

 

3.穿過肌腱先用尖刃刀尖在粗腱v口底部中央斜刺由腱背側穿出,用蚊鉗夾住刀尖[圖4⑵],隨刀片退出而穿出v口,分開擴大形成隧道適能容納細腱,然后,夾住細腱牽引線拉出隧道[圖55-19⑶⑷]。

 

在距隧道口近側0.5cm處另作一隧道橫貫粗腱,將細腱再自此拉過[圖4⑸]。

 

4.縫合固定將細腱拉緊到需要張力后在兩隧道的中段各褥式縫合兩針固定兩腱,在粗腱外切除外露的細腱殘端,塞入粗腱內,縫合腱膜一針,保持表面光滑。

 

最后,將魚口上下兩片縫在細腱上[圖4⑹]。

 

5.縫合按層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

 

圖4魚口式腱縫合法術中注意事項1.分離、鉗夾、縫合肌腱時,應盡量注意無創技術。

 

通過隧道的肌腱殘端要埋入腱內,斷端對合要緊密,縫線、線結均應陷入腱表面,盡量減少外露,以保持腱表面的光滑度和減少粘連。

 

2.肌腱周圍應有良好的血運和疏松柔軟的組織包繞,不能與骨相貼。

 

瘢痕應予全部切除,皮膚缺損要用全厚皮瓣修復,不可游離植皮。

 

3.∞字縫合肌腱時,注意避免在交叉點穿過縫線而影響抽緊縫線。

 

2根線應位于肌腱的各半,或同時2針交叉縫合[圖5⑴]。

 

4.肌腱兩斷端的縫線點必須相對應,還須注意軸向對合,避免旋轉,才能保持腱吻合口的嚴密對位。

 

斷端進出針可用蚊鉗先夾住斷端,沿鉗壁大部切斷肌腱,旋轉蚊鉗以顯露斷面后即可從容操作;

 

也可先切除殘端,引出一針線,用左手牽引該線,用中指抵住肌腱固定,然后縫第2針[圖5⑵]。

 

5.傷口要徹底止血,這是防止肌腱粘連發生的重要措施,必要時也可置膠皮片引流,24~48小時后取出。

 

⑴雙針交叉縫合⑵縫斷面時用牽線指法固定圖5縫合肌腱的輔助技術術后處理1.術后固定肢體、指(趾)保持于肌腱松弛的位置。

 

2.術后2周拆皮膚縫線,用bunnell鋼絲抽出縫合法者,6周后抽出鋼絲,抽出時要固定好近端肌腱,以免損傷斷端愈合。

 

3.術后3周開始輕度活動關節,6周后即可正常功能鍛煉。

 

過早活動可造成肌腱斷面分離或斷裂,過晚活動易發生粘連。

 

引用:http://big5.wiki8.com/jijianfengheshu_10277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1 02:27 , Processed in 0.23437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