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嬰現象」的效應和影響
在過去一百年來,「聖嬰現象」共發生24次,規模有強有弱。
規模強的「聖嬰現象」會造成全球性氣候型態大幅度改變。
其中以1982-83 年及本次(1997-1998)的海溫變化最大,號稱是本世紀的超級「聖嬰」,也導致嚴重的災害。
據估計,1982-83 年那次「聖嬰現象」,西太平洋區之東南亞國家和澳洲發生嚴重乾旱及衍生而出的火災,東太平洋區之美洲國家受損於水患,除了二千條人命的死亡,財物的損失達到 130 億美元之钜。
對本次「聖嬰現象」而言,自去年秋天以來,東南亞地區、澳洲及巴西發生嚴重的乾旱、森林火災與霾害,美國東北部享受一個暖冬,而加州、智利和秘魯則遭豪雨肆虐,加拿大困於冰雪暴,墨西哥也發生百年來未遇的降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有暴風雨,臺灣當然也經歷了一個暖冬及綿綿不絕的春雨。
雖然確切的財物損失一時還未能統計出來,不過印尼因五十年來最嚴重的環境災難引發出經濟危機,進而引燃政治的改革浪潮,卻是一個深受「聖嬰現象」影響的典型案例。
當然凡事有利有弊,許多人也會因「聖嬰現象」受益,例如大西洋區的颶風較少,澳洲棉花農民因氣候乾燥大豐收,智利漁民也因大量漁群向南洄游而笑顏逐開。
「聖嬰現象」其實不單只是發生在太平洋,最近的研究也觀察到印度洋和大西洋的表水溫度同樣有相似的變化,只是由於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東西幅距較小 ,海洋和大氣之間熱量的交互作用快速且短暫,因此其變化幅度小且效應不明顯。除了氣候的改變外,「聖嬰現象」期間地球自轉的速度也會受到影響而略微減緩。
在公共衛生方面「聖嬰現象」發生時,又暖又濕的氣候區也因熱帶性流行病毒(如登革熱、漢他病毒、腦炎、霍亂、瘧疾等)寄主的大量繁衍而較肆虐。
有些人認為1340年代末期的黑死病,1557至1900年間的幾次疾病大流行可能都和「聖嬰現象」有關。這些相關的觀察,進一步告訴我們「聖嬰現象」確實產生全球性的效應,因此在政治、經濟、社會以及科學層面上,它均有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有鑒「聖嬰現象」期間氣候的反常變化往往對人類生命財產能造成重大之損害,世界各主要氣象與海洋研究中心均積極投入與「聖嬰現象」相關之研究。
例如美國1985年以來就每年花1千至2千萬美元經費專門從事有關預測「聖嬰現象」的研究,因此成功的在1997年初預測出本次「聖嬰現象」的出現。
有人懷疑這種投資值得嗎?最近 Climate Change 期刊有一篇文章估計這項研究單單對美國農業一項就帶來了20-30倍的效益,使得出錢支持的美國海洋及大氣總署大為振奮。
澳洲的農民這回也因其政府在六個月前就提出預警,及時調整耕種規模和專案而大幅減少可能的損失。
我國中央氣象局也正加緊推動「短期氣候預報」之研究計畫,現階段該局工作重點之一為分析評估「聖嬰現象」對臺灣氣候所造成之變化特性,以及這些特性的可預報度。
當然中央氣象局的最終目標,還是希望建立起臺灣地區短期氣候變化的預報作業。
探索「聖嬰現象」的歷史
美國一位地形學者研究秘魯北方沙漠中的古代沈積物,發現「聖嬰現象」的證據至少可追溯至2百萬年以前。
就像每個人的臉各個不同,每個季節各有特色,每次的「聖嬰現象」也各有其特徵與不同的效應。
例如研究秘魯海岸古代的貝塚及魚骨化石,發現8千至5千年前,該處似乎沒有發生「聖嬰現象」,或是效應非常微弱,與現在每十年就發生一至二次的情形大不相同。
最近的研究發現「聖嬰現象」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相關,因此十九世紀以來持續的全球暖化現象對「聖嬰現象」應該有深遠的影響。
「聖嬰現象」近數十年來有增強及持久的情形,例如 1982-1983及1997-1998的二次超強的規模,1991-1995的異常持久,均是近二十年來才有的狀況,是否全球暖化現象已開始對「聖嬰現象」造成影響呢?
這個課題自然引起科學家們深切的關注,也促使許多研究人員投身在相關的研究領域裡。
有人研究珊瑚化石,有人窮究樹木年輪,更有人不辭勞苦,攀登高山鑽取冰川的冰芯,或是湖底的紋泥,目的都是想分析這些材料,建構出一個以季或月為單位的高解析度古氣候記錄。
有了一份以時間與空間為軸向的詳細又可靠的氣候變化記錄,我們才可以鑒往知來,對「聖嬰現象」的未來演變有更好的掌握。
結語
雖然這一波的「聖嬰現象」即將過去,可是我們還不能掉以輕心 ,因為研究人員已開始預測今年秋天即將來臨的 La Nina 可能會給「聖嬰現象」遭受乾旱的地區轉而帶來豪雨,對目前飽受森林火災之苦的地區將會產生雪上加霜的更大破壞;而其他洪澇之區可能又會轉為乾旱。面對這樣的警告,真是應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 老話。
不論如何,環境的改變一定影響人類生活的品質,也衝擊全球的生態環境。
地球的氣候系統數十億年來一直都在變化,只是近2百年來人類活動能力大規模增強,也對生態環境造成許多無可彌補 的破壞與失衡後,更增加了對「聖嬰現象」及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 ,當然對人類往後的禍福更難預卜,不過為禍的成分可能更大些。
我們一方面當然要努力去瞭解氣候變化的原因與機制,以最好的准 備防患於未然;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開始順應自然,珍惜自然資 源,放慢開發的腳步,將人為對自然界的影響降至最低,才是利人利己又利生的長治久安策略。
附錄:一些可供參考的文章及網站
新聞報導或雜誌:
1.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October 6, 1997.
2.Time, August 18 ,1997; April 20, 1998.
3.科學月刊,1986年2月;1994年5月;1998年2月
4.牛頓,1994年7月
相關網站:
1.http://www.usc.edu/go/seagrant
2.http://www.cwb.gov.tw/cwbw6.html
3.http://stdank.as.ntu.edu.tw/~hsutsai
4.http://www.ogp.noaa.gov/enso
5.http://www.bom.gov.au/climate/glossary/elnino
6.http://cnn.com/specials/el.n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