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臺灣農學研究】 臺灣農學之研究,其主要之方向有二:一、引進外國農學上之最新成就;
二、發揚我國農學上之固有成就。
我國農學之成立,較世界任何一國為早。
通常以齊民要術一書,為我國最古之農書。
若言西洋農學,通常皆以德國的泰兒(AlbrechtThaer,西元一七五二~一八二八年)之合理的農業原理一書,為現代農學之祖。
實則齊民要術一書,較之合理的農業原理,並無遜色。
而且齊民要術一書,刊行於我國後魏時代,若與西洋農學成立於十八世紀之事實相比較,實已提早十三個世紀。
惟若以本草學為今日應用植物研究之始,則我國農學成立之時期,尤較外國農學為早。
因此之故,我國固有之農學所遺下來的文獻,極為豐富,在目前臺灣農學之研究上,自為亟須研究之一主要目標。
同時,農學所包含之範圍至為廣泛,外國農學,應用現代科技,予以多方面之新的研究,自有其新的成就,以及新的層出不窮之貢獻。
故其成為目前臺灣農學研究之又一主要目標,自亦為理所當然之事。
根據以上所述之兩大目標,臺灣之農學研究,自從臺灣光復以後,已經日有進展。
其最初之農學研究機構。
有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各系,以及省立臺中農學院各系組。
此外,又有臺灣省農事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所、嘉義農事試驗所,及士林園藝試驗所等。
在此最初階段,研究目標,多為農業增產,純學術性之研究,尚不多見。
不久之後,臺灣省立臺中農學院,被擴大為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並增設系組。
隨後則更有私立中國文化學院之首先設立實業計劃研究所。
在此一研究所內,更分設農學組及工學組。
而農學組中,復首設農科碩士班,繼又首設農科博士班,先後造就臺灣農學研究之碩士及博士人才,使臺灣農學研究,進入一種新境界,而為前所未有之事。
其研究論文,亦甚引人注意。
目前臺灣農學研究,已進入第三階段,此即中國文化學院已擴充為文化大學,原有之農科部,則擴充為農學院,並增設研究所。
同時臺灣大學與中興大學兩校之農學院各系,亦相繼增設研究所。
此使臺灣農學研究機構之多,較之以前兩階段中之所有,實不可同日而語。
其中農學研究所中之碩士班人數,固遠非昔比。
即以博士班人數而論,每年由大學及教育部先後予以通過之國家農學博士,亦有不少。
以前大學農科畢業學生,欲繼績研究農學,皆赴國外深造。
目前,即使已在國外深造,獲得碩士(農學)者,亦多返回國內,投考博士班,以從事農學研究之舉。
(程兆熊)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