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藥學●化學治療劑】 化學療法(Chemotherapy)係西元一九○九年PaulEhrlich所倡起,他認為在不傷害身體的原則下,可以化學物質來殺滅病原體,此化學物質,即今之化學治療劑(ChemotherapeuticAgents)。
自十七世紀人類就知道利用奎寧(Quinine)來治療瘧疾(Malaria),利用Emeine來治療阿米巴痢疾(Amebiasis)。
直到一九一○年Ehrlich利用砷製劑Arsphenamine(即俗稱六○六)來治療梅毒,是為化學療法的第一期。
此時期對於細菌傳染仍一直無良好的治療劑。
一九三二年,Domagk發現Pronstosil對於全身性鏈球菌感染有治療效果,其主要成分,即今所稱之磺胺藥,此為化學療法的第二期。
一九四○年左右,Fleming所發現的青黴素(Penicillin)被證實在臨床上對細菌性感染有良好的效果,此時期即今吾人所稱的抗生素期,為化學療法的第三期。
雖然如此,但至今對於過濾性病毒(Virus)及癌細胞(CancerCell)的感染仍無法以化學物質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化學治療劑之抗菌作用機轉,主要可分為:一、競爭性拮抗(CompetitiveAntagonism):此種抗菌物質,由於其藥物的結構類似細菌代謝過程所需之營養物質,它可以與此些代謝物質發生競爭性的拮抗作用,而抑制細菌正常的生長。
磺胺藥物的作用機轉。
即屬於此類型,如Sulfadiazine,Sulfamethoxypyridazine,Sulfisoxazole,Sulfaguanidine,Phthalylsuilfathiazole等。
二、抑制細菌的細胞壁(CellWall)之合成。
如Penicillin,Cephalosporin,Cycloserine,Bacitracin,Vancomycin等。
三、作用於細菌的細胞膜(CellMembrane),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其作用型式有如去垢劑的作用。
如Polymyxin,Amphotericin,B.Streptomycin,Colistin,Novobiocin等。
四、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
如Tetracyclines,Chloramphenicol,Streptomycin,Erythromycin,Licomycin,Puromycin,Cycloheximide等。
五、抑制細菌核酸(NucleicAcid)之合成,如ActinomycinD,Griseofulvin等。
一種理想的化學治療劑,須具備很多條件,如一、應該可溶於水或生理食鹽水中。
二、在PH七‧○左右具有最好的效果。
三、口服,可由腸胃道吸收,而且對腸內正常細菌應沒有不良影響。
四、應無抗原性及過敏反應。
五、對宿主應無刺激性及毒性。
六、對病原體應不產生抗藥性(Resistance)。
化學治療劑一般治療原則:一、對病原體應具選擇性。
故需診斷清楚病原體係由何微生物的感染後,如何臨床用藥,以期最佳療效。
二、應達到一定的血中濃度。
故劑量要夠,以免微生物引起抗藥藥性。
三、治療期間,應維持血中濃度,不可中斷,否則微生物易產生抗藥性,雖然症狀消失,但抗藥性的微生物仍然存在。
四、二種或數種藥物合併使用時,應注意其劑量及藥物間的關係。
五、注意藥物之毒性及排泄情況。
(蔡輝彥)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9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