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0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志於道】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3 06:44: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志於道

 

道字的原始意義為道路,即人行走之跡,引申為愛化之法則。

 

中國古代聖人早發現宇宙為一流行作用的存在,此一大流行作用自然遷流,化身為宇宙萬物,各依其性而變動,名此變化之法則為「道」。

 

故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萬物莫不各有其變化之道。

 

就萬物之分殊而言,道各不同;

 

而就萬物化生之根源及變化之總歸趣而言,道畢竟為一。

 

志言心之所之,即心意的指向。

 

中國哲學以人為本,由人心出發,近而認識做人之道與萬物之道,進而認識字宙自然之大道,使人與道合,以期達到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故孔子「志於道」之言,可以說最簡明扼要的為中國人指示了人生的前進方向。

 

張其盷在其孔學今義中,以現代人的立場,歸納孔子「志於道」之意為三方面,今引之如下:一、天人合一:中國自唐虞以來,即有天人合一之思想,敬天所以愛人,愛民即以尊天。

 

所謂天人合一,乃不偏於天,亦不偏於人,要以人道來體會天道,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易乾卦象傳)所以孔子的哲思,成為世界各國文化中一種最完全的人文體系,其目的在達成一種和諧而快樂的社會,一切的努力,著重於「盡人之性」。

 

中庸主張以誠來貫通天道與人道,人能至誠,則可以參天地,贊化育。

 

中國哲學之歸趣,人與天合;

 

而西方哲學之歸趣,則人與天分。

 

二、心物合一:孔子論學,一切以修身為本,一切以正心為先。

 

明儒湛甘泉曰:「聖人之學,皆心學也。」

 

所謂心者,無事而非心也,乃心事合一,亦即心物合一。

 

心所自來者性也。

 

性所自來者天也。

 

另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繫辭傳上)心物合一,亦即道器合一。

 

孔子曾說:「君子不器」(論語為政),所謂不器,是不以器自限,不專重器的意思。

 

道器合一,方能達到易所謂「開物成務」。

 

三、知行合一:孔子人本哲學的另一特性,在於理論與實踐相應,是謂體用合一。

 

體用合一,則知行合一並進。

 

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以為知與行是一件事,不可分為兩節,知沒有行,便不成為真知;

 

行沒有知,也不成為力行。

 

所以他主張「知行並進,而收合一之功。」

 

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陽明之論,實承孔子之意而言,孔子曾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又謂:「力行近乎仁。」

 

都足以發明知行合一之旨。

 

(高懷民)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2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8 15:11 , Processed in 0.08691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