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學記]是[小戴禮記]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大小戴[禮記]都是從[儀禮](即後來所稱的[禮經])中演繹出來的,因為漢初鄭玄汪[小戴禮記],而沒有注[大戴禮記],於是[小戴禮記]單獨通行,[禮記]便成為其專有的名詞。
[儀禮]有人說是周公所作,有人說是孔子所作,但都沒有確實的證據。
孔子曾作過古書的整編工作,[儀禮]經過他的手後流傳下來,應是事實。
孔子著書,注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以[儀禮]所載,是集古代學說之大成;
歷經傳到戴聖(小戴)的[禮記],又經過不少的增刪。
[學記]中有許多語句與[列子]、[荀子]、[韓非子]中的內容相似,因此有人認為其作者不只一人,而是集古代有關教育學術之大成。
但是據郭沫若的考證,作者是孟子的學生東克正,大約寫於戰國晚期(西元前403~前221),為先秦儒家學派從正反二方面對教育所實施的經驗的總結和理論的結集。
[學記]以簡骸的文字,生動的比喻,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務、教育和學校制度、教學的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與同學之間的關係等。
在先秦諸子中多討論「學」,比較少講到「教」,而[學記]卻提出許多有關的教學思想,正是其最大的貢獻。
[學記]對於教學的看法可以歸納為四項:1.師資與學生:[學記]中曾對於師資的要求提出有系統的主張。
首先為嚴格選擇優良教師的重要性,[學記]中說:「擇師不可不慎也。」
其次是尊師,[學記]中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
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提出了嚴師和尊師的思想。
再次則談論教師的修養,[學記]中便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
能博喻,然後能為師」。
此處肯定了師資影響教學的重要性,並對教師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學記]也提到學生,認為學生有個別差異的現象,在教學時應加以重視。
[學記]說:「學者有匹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
這種適應個別差異的教學方法,與現代以心理學為基礎的教學法,不謀而合。
2.重視學習心理:[學記]中說:「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
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即是說明教學要注重學生自動學習,效果才會提高。
此外,[學記]也說:「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為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
君子察於此三者,可謂有志於學。」
是指教學時,應顧及學生學習的心理,如果由近而遠,由易而難,由具體而抽象,則學習會比較容易並且有效果。
3.兼重課本內外的知識:[學記]主張教學要兼重正式作業與課外作業,所以說:「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樂,退息必有居學。
不學操縵,不能安弦;
不學博依,不能安詩;
不學雜服,不能安禮;
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
此外,也重視從舊經驗獲得新經驗,如說:「古之學者,比物醜類。」
4.倡導有效的原則和方法:[學記]中說:「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杆格而不勝;
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燕朋逆其師;
燕辟廢其學。
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指教學要能防範於未然,把握學生學習動機,順應學生個別差異,及與同學之間互相切磋等之外,須避免交狎狂之友,而導致荒廢學業。
所以重視學習過程中與同學之間「相觀而善」,取長補短。
在問答方面,[學記]也提示了最正確的方式,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
不善問者反是。
善待問者,如撞鐘,抑之以小則小鳴,扣之以大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
不善答問者反此。
此皆進學之道也。」
另關於「教學相長」方面,[學記]的見解,更是符合現代的教學原理,其言曰:「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強也,如困然後能自反也,故以教學相長也。」
其餘所論尚多,不及備述。
總之,[學記]對於中國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發展,都產生重大的影響,是世界上最早體系極為嚴整的教育專著。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