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1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對位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3 02:54: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對位法

 

Counter-Point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對位法」一詞首先出現在一三三六年佛拉特(PetrusFrater)的論文中,其意義原是「點對點」(punctuscontrapunctum),即「音符對音符」之意。

 

至一四一二年,在義大利音樂理論家貝德曼第(ProsdocimodeBeldmandi)之引述下,對位法進而延伸為「曲調對曲調」之意。

 

因此概括而言,對位法乃是研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曲調縱橫對應的方法,在創作上尤其重視各聲部曲調的獨立、流暢、律動與呼應,它是複調音樂最主要的創作手法。

 

按照音樂史的畫分,對位法可區分為下面四個時期:1.原始對位時期(第九世紀至第十五世紀):曲調在結合上先用較單純的完全一、四、五、八度音程,後來才加進大小三、六度,即和聲上普遍使用了三和絃。

 

代表的曲式從第九世紀最古老的平行調(organum)開始,至十一世紀的假低音(fauxbourdon)、十二世紀的反行調(discantus)克勞蘇拉(Clausula),十三世紀的康都曲式(condustus)經文歌、斷續歌(hocket),十四世紀的輪旋曲、敘事歌(ballade)、重複詩歌(virelai)、牧歌、獵歌,十五世紀的彌撒、香頌(Chanshon)等皆是。

 

這個時期,法荷樂派(Franco-FlemishSchool)首先立下對位的規則,接著理論家汀克托里斯(JohannesTinctoris)著說討論華彩對位。

 

2.調式對位時期(十六世紀):採用中古教會調式,嚴格地限制各聲部音域及不協和音的解決等,規則相當嚴謹繁複,因此亦稱嚴格對位法。

 

代表曲式是多主題式的經文歌及多曲調的無伴奏合唱,皆屬純聲樂式的對位,而將此種技術發展至最高峰的是作曲家帕勒斯替那(GiovanniPierluigidaPalestrina)。

 

3.調性對位時期(十七世紀):採用調性和聲為基礎,加重使用七和絃及不協和音的出現等,並以器樂對位為主,使樂曲的音域及曲調進行更具彈性,故亦稱自由對位法。

 

理論家富克斯(J.J.Fux)寫下了第一本對位法的教科書;

 

巴哈(J.S.Bach)更以創作創意曲、觸技曲、賦格等,成為對位法的集大成者。

 

4.多調性對位時期:十八、十九世紀是和聲學較發達的時期,至二十世紀,對位再度掀起浪潮,為更不協和音的對位,以橫向曲調的節奏設計為主,做十二音、中心音或非調性的對位,代表者為荀伯格(A.Schoenberg)、亨德密特(PaulHindemith,1895~1963)。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9 05:45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