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 Ataraxia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寧靜是心靈不受過度激情干擾的狀態;
這種狀態是希臘原子論者(Atomists)、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s)和斯多噶學派(Stoics)共同主張的倫理生活的理想。
原子論者德謨克里特斯(Democritus,約在西元前420年為其壯盛之年)認為,人生的理想是心靈的寧靜;
為達到這種人生境界,就不應參與太多公共或私人事務,更不要做超越自己能力以外的事。
由於過與不及均易激動心靈,因此持盈保泰,珍惜所有,勿妒羨人,是為保持心靈祥和之要道。
伊比鳩魯(Epicurus,341~270B.C.)認為人生的目的是快樂,快樂也是幸福之所寄。
快樂並不是短暫的個人感官之滿足,而應是具有持久性的快樂。
同時快樂也不在於激情與刺激的爭逐,而是在於沒有痛苦;
這種快樂僅見諸心靈的寧靜狀態。
暴飲暴食,固極一時之樂,然常繼之以腸胃不適之苦。
榮譽與財富固足以讓人顯揚一時,然卻常陷人於慾深溪,永難滿足之苦。
尤有甚者,易遭人忌,常須時時設防,難有快樂可言。
因此伊比鳩魯勸人不要在公共生活上鋒芒畢露,飲食有節,慾望降低,才能保持心靈寧靜,達到快樂與幸福。
斯多噶學派認為宇宙受嚴格的自然律支配,人生應順應自然,不要強求,更不要受到非自然非理性的悲喜慾懼等情緒所困,才能達到道德的自律與自由。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