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形成】 ConceptForm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概念為從事物所具的共同屬性(或特徵)所獲得的抽象命名。
如,「筆」為一概念,是各種不同形狀、顏色、材質的筆的通稱,可用來代表所有的筆所具有的共同屬性一供人使用的書寫工具。
概念因其所包含屬性的多寡而有廣狹之別。
例如「生物」較「動物」或「植物」為廣,「動物」又較「胎生動物」或「卵生動物」為廣。
一個概念通常包括許多個別事物。
例如,「水果」的概念,包括香蕉、芒果、鳳梨等各種水果。
概念的形成靠三種歷程:抽象化(abstraction)、類化(generalization)與辨識(discrimination)。
1.抽象化與概念:概念形成的第一步為了解事物的屬性(attributes)。
事物屬性的了解需要對具體事物的各種特徵予以抽象化。
例如,兒童將許多積木分類時,須先對各積木的特徵依其顏色、大小、形狀或功用等予以確認,然後根據一種或一種以上組合的屬性,將積木分類。
當兒童被詢問何以積木只分成兩大類時,兒童答以「一組較大,一組較小」。
此係說明該兒童是以「大小」一概念概括積木,更證明他知道何者為大、何者為小。
大小為抽象的相對性概念;
缺乏此種抽象的理解能力,概念便無法離開具體事物本身,概括其他具體事物。
2.類化與概念:概念形成的另一重要歷程為類化。
概念的形成除了從具體事物抽象其屬性外,並將類似的屬性加以概括化。
此種概括化作用,為刺激的類化作用。
稱呼所有不同車輛為「車輛」,便是概括化作用,亦即類化。
個體於類化事物時,只顧及某些屬性的相似性,忽略其他屬性間的差異性。
3.辨識與概念:概念的形成,從發覺屬性(抽象化)至類化屬性(概括)之際,必須同時認知事物屬性間的差異性(辨識)。
辨識出蜜蜂為昆蟲,牠便不是鳥類。
由於辨識,概念便有廣狹之別,亦有層次的高低之分。
概念越廣泛,其層次越高,其所包括的屬性越多。
換言之,層次高的廣泛概念(例如植物),為較多類化與較少辨識的結果。
反之,層次低的狹義概念(例如玫瑰花),為較少類化與較多辨識的結果。
概念形成是藉著觀察、比較、對照某一類事物而獲得某種概念的學習歷程,是一種抽象化或符號化的歷程。
將一類具有共同屬性的事物,加以抽象化並納入於一個統攝性的觀點之內,或採用一個語詞或符號來表示。
概念形成有三種。
一為連言概念(conjunctiveconcept),是指概念屬性中同時具備而有相加屬性者。
例如一個三歲小孩獲得「狗」的概念,最初他想到狗是一個有「毛」有「尾巴」的東西,但他會困惑於「貓」也是有毛有尾巴。
因此媽媽告訴他狗會叫「旺!
旺!」
,貓會叫「喵!
喵!」
,這是相加的屬性。
這個小孩藉增加一些屬性而更能夠區分狗和其他的動物。
二為選言概念(disjunctiveconcept),指概念屬性的組合,可在兩個或多個屬性中選擇其一或都包括在內之概念形成。
例如「好學生」這概念,包括「好」的概念和「學生」的概念,但是「好學生」也是一個概念。
亦即採用兩個標準或一個標準皆可。
三為關係概念(relationalconcept),指各屬性之間具有等級或次序的特殊關係者,如「…比…多」、「…比…少」、「…比…高」、「…比…大」、「…比…長」。
研究概念與思考的美國學者布魯納(J.Bruner)認為:人們利用計畫和假設的研究方式可以減少時間而加速形成概念,因而指出概念形成是一個主動的、向前進行的學習歷程,而非被動的學習歷程。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