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沅】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畢沅(1730~1797)字秋帆,又字纕蘅,自號靈巖山人;
清江蘇鎮洋人。
沅自幼穎悟,二十三歲順天鄉試中舉;
四年後因文才優異補授內閣中書,又受大學士傅恆器重入值軍機;
三十歲應禮部會試並對策太和殿,上親擢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後升翰林院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兼〔一統志〕及方略館的纂修;
三十七歲起補放外省官,歷官陝西按察使、巡撫、陝甘總督、湖廣總督,識量閎遠,以禮節接遇遼屬,不執己見,縱遇大疑難事,也能當機立斷。
畢沅因曾師事吳派經學大師惠棟和名詩人沈德潛,在仕宦之餘酷愛學術,辛勤著作,而成一家之言。
又天性純孝,篤於故舊,善於汲引後進,一時之名儒才士,如吳泰來、邵晉涵、洪亮吉、孫星衍等,多被招致於幕府。
畢沅著述的成就,以主持編纂〔續資治通鑑〕為最;
他校錄善本,從四庫館及其他地方錄出珍貴資料一百多種,並延攬英俊,有「江左人才半歸幕府」的盛況。
他曾說:「編年之史,莫善於涑水。」
蓋以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網羅宏富,體大思精,建立編年史體的規範,續修者代有其人;
而畢沅之作與歷來續修的補著相較,成書最晚,資料最多,取材完備,體例亦較整齊,不僅編纂水準較高,而且態度審慎,曾經四易其稿,最受重視。
張之洞〔書目答問〕稱:「宋、元、明人續通鑑甚多,有此皆可廢。」
本書優點是敘事以宋、遼、金、元四史為正本,長於綜輯,補充舊史缺略。
其次,畢沅認為研究地理有益於實學實事的工作,著有〔晉書地理志新校正〕,係利用官事之暇,博覽史籍,參以己見,補正舊志訛漏之處數百條。
他又以任職陝、甘期間,親至函谷關西、玉門關外查看山川河道,用五年時間完成〔山海經新校注〕,廣徵經傳、子史百家、傳注、類書之外,更匯以個人之聞見,頗具特色,是他生平得意之作。
此外畢沅還重視金石、考古與歷史的關係,認為金石文字在六朝之前者,有助於經典考證,唐代以後金石中記載的地理、職官及人物事迹,則可補正史傳的偽誤。
尤其陝西關中地區是周、秦以至隋、唐的都會之地,碑碣豐富,因此畢沅在任陝西巡撫後,立即修繕傾圯的堂廡,整治陷在土中的碣石,圍以護欄,派專人管理,並把散見的唐代碑刻移到府學,以免遺失,而秦、漢瓦當及磚上有字的,也被他搜羅殆盡,匯有〔關中金石記〕。
任河南巡撫時,又匯有〔中州金石記〕,刻前還曾提供洪亮吉,校正史傳缺遺。
畢沅在研究先秦諸子方面,更著有〔墨子注〕,據善本校正,並標明句讀;
其貢獻被梁啟超比擬如許慎之注〔說文〕。
又著有〔道德經考異〕、〔晏子春秋注〕及〔呂氏春秋注〕,都是極佳的版本。
總上可知,畢沅愛才下士,集思廣益,本人又辛勤著作,無論對歷史、地理、金石學及諸子學都有很深廣的研究,為清代不可多得之歷史與教育學者。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