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欲統一論】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理欲統一論」乃王船山所提出。
船山嘗謂:「天以其陰陽五行之氣生人,理即寓焉,而凝之為性。
故有聲色臭味以厚其生,有仁義禮智以正其德,莫非理之所宜;
聲色臭味順其道則與仁義禮智不相悖害,合兩者而互為體者也。」
又云:「氣質者,氣成質而質還生氣也。
氣成質則氣凝滯而局於形,取資於物以資其質;
質生氣,則同異攻取各從其類。
故耳目口鼻之氣,與聲色臭味相取,亦自然而不可拂違,此有形而始然,非太和絪溫之氣健順之常所固有也。
舊說以氣質之性為昏明彊柔不齊之品,與程子之說合,今按張子以昏明彊柔得氣之偏者,繫於『才』,而不繫以性。
而以言氣質之性,蓋孟子所謂口耳目鼻之於聲色臭味者爾。
蓋性者生之理也,均是人也,則此與生俱有之理,未嘗或異。
故仁義禮智之理,下愚所不能滅,而聲色臭味之欲,上智所不能廢。
……而或受於形而上,或受於形而下。
在天以其至仁滋人之生,成人之善,初無二理。」
認為質成於氣,而理寓於質,故理氣不異,理欲亦不相悖。
船山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氣上說,認為性者,天理之自然,為太和之氣所體物而不遺者;
而天性人性,只是主客的分別,其為性則一。
性之為善為惡,實由於情,船山說:「故非性授以節,則才本形而下之器,蠢不敵靈,靜不勝動,且聽命於情,以為作為輟,為攻為取,而大異乎其受型於性之良能。
告子之流,既不足以見吾心固有之性,而但見夫情之乘權,以役用其才,意為此身之主,遂以性之名加以情。
釋〔孟子〕者又不察性之與情,有質無質,有恆無恆,有節無節之異,乃以言性善者言情善。
夫情苟善,而人之有不善者又何從而生?
乃以歸之於物欲。
……愚以此盡破先儒之說,不賤氣以孤性,而使性託於虛,不寵情以配性,而使性失其節。
竊自意可不倍於聖賢,雖或加以好異之罪,不敢辭也。」
以此,船山進一步指出:「不善雖情之罪,而為善非情不為功,又當存善以盡性,省察以治情,使之為功而免於罪。」
又說:「人苟無情,則不能為惡,亦且不能為善。」
又說:「喜怒哀樂之發,情也,性之緒也。」
又說:「性自行於情之中,而非性之生情,亦非性之感物而動,則化為情也。」
船山認為性情二者「互藏其宅」,且交發其用,故強調「情以性為幹,則亦無不善,離性而自為情,則可以為不善矣」。
後儒不察,離性而言情,以是情理相悖,而天理人欲亦不相容,船山不以為然。
船山既認為人苟無情則不能為惡,亦且不能為善,故不主張對情欲加以禁遏,甚至其論理與欲的關係,以為「理在欲中,欲即是理」,且「捨欲無理」,理欲實為一元,故提出理欲統一論,而反對理學家所提出的「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觀。
如說:「禮雖純為天理之節文,而必寓於人欲以見。」
認為「終不離人而別有天,總不離欲而別有理也。
離欲而別為理,其唯釋氏為然。
蓋厭棄物則,而廢人之大倫矣。」
因此,船山主張:「隨處見人欲,即隨處見天理。」
並說:「天理充周,原不與人欲相為對壘,理至處則欲無非理。」
又說:「聖人有欲,其欲即天之理,天無欲,其理即人之欲;
學者有理有欲,理盡則合人之欲,欲推即合天之理。
於此可見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
天理之大同,無人欲之或異。」
船山把正當的物質欲求看作是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要件,認為只有使人在物質方面得到滿足,在精神方面得到鼓勵,亦即滿足人們正當合理的人欲,自然能激發起人們的「自愛之心」,為善而不為惡。
船山提倡理欲統一論,主張重視人性的發展,滿足人的欲望,並推己及人,使每個人都能順情遂欲。
唯船山亦反對縱欲,主張對於人的欲望給予適當的節制與疏導,可說是合於天理而不違悖人的性情的。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