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5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後設認知】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01:14: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後設認知

 

Meta-Cogni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後設認知」在國內也有人譯為「統合認知」、「超越認知」、「形上認知」、或「認知的認知」等。

 

「後設認知」是指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歷程能夠掌握、控制、支配、監督與評鑑的一種知識;

 

是在已有知識之後為了指揮、運用、監督既有知識而衍生的。

 

「後設認知」的定義,在國內外的研究中仍有許多爭論,下列為各學者對後設認知的界定。

 

1.傅來福(J.H.Flavell)在一九六七年首先使用「後設認知」,認為是個人對認知活動的理解、意識與監控的歷程。

 

2.布朗(A.L.Brown)在一九七六至一九七八年均將後設認知界定為個人對認知活動的自我調整及理解的歷程,認為「後設認知」分為靜態知識與策略知識兩種。

 

所謂靜態知識是指認知活動中可以用動作或口語表達的知識。

 

所謂策略知識是指個人所採取的一連串修正認知活動的步驟和程序,其中包括計畫、預測、猜測及監控等四項活動。

 

計畫是指了解認知活動中進行的前後順序。

 

預測指評估認知的可能結果與狀態。

 

猜測是指根據預測,建立假設,預設解答。

 

監控指了解個人在認知活動中進行的狀況及性質。

 

3.尤森等人(S.R.Yussen&Santrock)在一九八二年將「後設認知」解釋為理解個人解決問題的歷程,其中包括注意力、知覺、記憶、檢索與推理歷程的覺察。

 

4.司騰柏格(R.J.Stemberg)在一九八五年將後設認知成分解釋為個人解題或作決定時,對整個歷程的理解及監控的能力。

 

後設認知的成分包括:個人對「問題性質的確認」、「選擇解題策略與步驟」、「表徵知識的應用」、「解題時間的分派」及「解題監控」等五種。

 

「後設認知」的研究模式大致分為「訊息處理論」、「認知發展論」、「認知行為論」和「心理計量學」四種。

 

訊息處理論研究方向著重於:(1)完成認知活動時,所經歷的心理歷程和步驟;

 

(2)分析認知歷程中各個歷程的性質及特色;

 

(3)探討認知歷程中某個階段的實際表現。

 

認知發展論主要在探討個人後設認知的發展結構,研究重點是:(1)探討認知結構的本質;

 

(2)探討認知結構改變及遷移效果;

 

(3)探討在某種特定領域下,結構改變的順序與程序,或與其他知識間的關係。

 

認知行為派的「後設認知」研究是以探討象徵性事件或利用模倣等傳達訊息後,個人如何檢視自己的行為。

 

此派理論研究重點是:(1)重視以社會事件來探討個人行為的覺察歷程;

 

(2)以社會模倣與觀察學習過程探討個人如何獲得反應。

 

心理計量學主要探討智力成分與後設認知的關係。

 

從以上四派的研究模式,可知目前「後設認知」的研究趨勢。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8 06:07 , Processed in 0.18750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