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非攻是墨子的主張之一,見[墨子‧非攻]三篇。
墨子針對戰國時各國務奪侵凌,而提出非攻的主張,即是以為攻打別的國家,乃是「不義」的行為。
墨子將戰爭分為兩類,凡是大國攻小國、強國攻弱國的,謂之攻,這樣的戰爭為人們帶來無窮的災禍,是天下之巨害。
另一類討伐暴虐害民之君的戰爭,如湯伐桀,武王伐紂,是謂誅。
誅是「義」,攻是「不義」。
不義是為求利己而做的損人之事。
例如到別人果園去偷竊人家的果實,是損人利己的行為;
偷別人的豬和雞,也是損人利己的行為;
偷別的牛羊,同樣是損人利己。
這三者依所偷的東西之大小而論,所偷的東西越大,損人的程度便越高,便越是不仁不義。
損人愈多,罪也就愈大。
但是在戰國時期,很多大國攻打小國,搶奪小國的土地,卻並不知是不義,反而以之為榮。
可見義與不義混淆,因此墨子大力主張非攻之說,反對大國吞併小國之損害小國而利己的事件,而且在戰爭中必然有許多人因而死亡。
通常人們知道殺一個人就是不義,那麼發動戰爭者使無數人被殺,豈不是最大的不義。
墨子反對戰爭,因為出兵征伐,冬天嚴寒,夏天酷熱,都不適於行軍。
而若利用春季則荒廢人民的耕稼樹藝,利用秋季則使人民不得收穫。
春夏秋冬任何一個農時若有所荒廢,則百姓飢寒凍餒而死者,必將不可勝數。
同時戰爭需用的竹箭羽旄、幄幕甲冑、矛戟戈劍、乘車牛馬等,耗費繁重。
即使得勝,所得的也不如所失的多。
何況因為攻戰而亡國者,又不可勝數。
這種欲得而反失,是王公大人應該反省而制止的。
墨子認為古時仁人治天下,並不在於把國家變成大國,而是在求天下一致的和平,率領天下百姓,勤務農耕,奉事上帝山川鬼神。
得到的人多,功績才高。
所以得到上天賞賜,鬼神庇佑和人民讚揚。
因為這樣上符合天利、中符合鬼利,下符合人利。
所以古之知者,為天下謀利,必須想到義。
後世的王公大人、天下諸候,卻取屬於上天之人,攻取屬於上天之邑;
殺害屬於上天之民,傾覆社稷,上不合天利。
又滅鬼神之主,賊虐萬民,乃是大害。
所以興天之利,除天下之巨害,必然要以非攻為主。
非攻的積極做法,在於阻止敵人有入侵的意念,利民利國在政治,另外則要善治國防,把攻伐的力量變為治國之用(易攻伐以治我國--非攻下)。
因而要避免「七患」。
(七患是不修城池而修宮室,不睦鄰,得不到鄰國幫助;
浪費民力,賞賜無能之人;
政務廢弛,君王用法不當;
為君者自恃而不問事,不睦鄰,不修守備;
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
食用不足,賞罰無效。)
然後從事國防建設,精練防守之道,見於〔公輸〕、〔備城門〕等篇,以堅強的防守設備和力量,使別國不敢輕易攻伐,是基本非攻之道。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