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4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社會性散漫】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1 23:21: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社會性散漫

 

SocialLoafing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社會性散漫現象指參與集體的工作時,個人出力的程度低於單獨工作時。

 

根據社會心理學家拉坦那(B.Latane)與同事在一九七九年發表的一篇〔古典〕研究報告說,實驗對象「與別人一起」吶喊或鼓掌時,不如「單獨」吶喊或鼓掌熱烈,他們解釋是個人的動機消弱的結果,並稱之為社會性散漫。

 

從一九七○年代以來,很多研究以不同方式與對象,證明社會性散漫非常普遍,不分性別、年齡、國籍、文化背景與工作類型。

 

至於發生這現象的原因,已有很多理論可以解釋,如社會衝擊論(SocialImpactTheory)認為在集體的情況下,實驗者要求「個人盡力」的壓力與影響,由大家分擔了,因此比在個別情況下努力少。

 

其次就評鑑的觀點言,個別工作時易於顯示個人的努力,集體工作時成就在眾人,不必由個人單獨負責,也不會獨得應有的報酬,所以才會發生懶散的現象。

 

又根據「期望與價值論」的解釋,集體成就與所得報酬的決定因素較多,個人因而降低追求結果的期望,並減少努力與付出。

 

另外有學者認為在集體工作中不盡力,是因為覺得個人的努力並非集體成就的關鍵。

 

最後從公平論(EquityTheory)觀點看,社會性散漫是因為個人預期其他人會偷懶,所以自己少付出以求公平。

 

以上各理論雖然都言之成理,也有實證研究支持,不過都只能說明這個現象的一部分,全部的原因仍需日後學者的努力。

 

綜合有關研究的結論,減輕或消除社會性散漫的方法有:(1)分派有意義與獨特的工作,增強每個人的責任心與榮譽感;

 

(2)分別告知每個人對團體的付出與貢獻,並提供個人標準;

 

(3)提供團體標準,促進團體的認同感與凝聚力;

 

(4)減少團體人數,加強個人表現與團體成就的關聯。

 

至於社會抑制作用(SocialInhibition)是指因其他人在場的抑制作用,個人表現出與獨處時不同的行為。

 

如遇到急難的人或情境時,一群人不似一個人容易伸出援手。

 

這時個人的表現雖然也是「不盡力」,卻是抑制作用的結果,且並無合併或混淆個人貢獻的現象,反而可能因行為「異常」使個人行為顯得較為突出,所以和社會性散漫現象不同。

 

此外社會助長作用(SocialFacilitation)研究雖然也重視別人在場時的個人表現,但結論卻與社會散漫現象略有不同。

 

研究指出別人在場時由於個人情感喚起的作用,處理的如果是簡單事務,個人表現會比獨處時好,但如果是複雜或困難的事務,個人表現會比獨處時差。

 

為探討這種不一致的現象,新進的研究指出個人對自我效能的預期(Self-efficacyExpectancy)與對結果的預期(OutcomeExpectancy)是重要關鍵;

 

如果自我效能預期很高,對結果的期望(OutcomeExpectancy)也會很高,因此若有別人在場,個人的表現會較好;

 

反之若自我效能預期很低,別人在場時對結果的期望也低,所以個人獨自表現時的成果較優,是由於社會助長作用。

 

另外在自我效能預期很高的情況下,若混合每個人的表現,個人對結果的期望會降低,付出也因此減少,甚至不如獨自表現時,即為社會性散漫現象。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8 08:48 , Processed in 0.09374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