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閣議經】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石渠閣議經」是西漢宣帝為解決經說紛歧的問題,於甘露三年(西元前51)五月在石渠閣(宮中藏書之所)召開的一次經學評議會議。
漢初經學原本崇尚「微言大義」,期以經學中合蘊的理想來引導實際政治。
自漢武帝設五經博士,立太學,研究經學者日漸增多,經學趨於多元化,各種不同的說法歧異愈來愈大,不免形成紛爭。
為了解決這種紛歧現象,漢宣帝便召開了石渠閣議經之會。
與會者包括各派經學專家,據〔漢書.儒林傳〕可考者有二十二人,包括:易學--博士施讎、黃門郎梁丘臨;
書學--博士歐陽地餘(歐陽高之孫)、博士林尊(歐陽高弟子)、譯官今周堪(夏侯勝弟子)、博士張山拊(夏侯建弟子)、謁者假倉(張山拊弟子;
詩學--淮陽中尉韋玄成、博士張長安、博士薛廣德(韋、張、薛皆傳〔魯詩〕);
禮學--博士戴聖、太子舍人聞人通漢(戴氏、聞人氏皆后蒼弟子);
公羊春秋學--博士嚴彭祖、侍郎申輓、伊推、宋顯、許廣;
穀梁春秋學--議郎尹更始、侍郎劉向、周慶、丁姓、中郎王亥。
提出的經學論議,據〔漢書.藝文志〕載,有〔尚書〕類四十二篇,〔禮〕類三十八篇,〔春秋〕類三十九篇,〔論語〕類十八篇,五經雜議十八篇。
由太子太傅蕭望之等比較各家異同,彙整奏報宣帝,由宣帝裁奪取捨。
至於差異太大的就並存之,所以會後又另立數派經說,包括〔易〕的梁丘氏、〔書〕的大夏侯(勝)和小夏侯(建),〔春秋〕的穀梁氏。
石渠閣議經之前,各經博士並不特別標稱、區分派別,石渠閣議經之後,開始一經分立數派博士,經學乃開始有家法的區別,如〔易〕分施氏、梁丘氏,〔書〕分歐陽氏、大夏侯、小夏侯,〔春秋〕分公羊及穀梁;
〔詩〕、〔禮〕此時尚無大紛歧。
朝廷的意思本欲將經說確定為這幾派,然而經學的實際發展,卻是日漸紛歧和繁複,沒有正宗的論斷。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