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4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表模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03:53: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外表模式

 

CountenanceModel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外貌模式係指由美國評鑑學者史鐵克(RobertStake)所倡導之教育評鑑模式。

 

史鐵克主張教育評鑑應該兼具描述和判斷的成分,而且不論是描述或判斷,都要蒐集教育方案的先在因素(antecedents)、過程因素或交流因素(transactions)以及結果因素(outcomes)等三類變項因素。

 

史鐵克所說的「外表」,是指評鑑的整體面貌,是一種評鑑的外觀輪廓。

 

模式有如下的基本假定:1.評鑑方案的描述與判斷,應能幫助教育人員了解教育問題,以改進種種教育方案之參考。

 

2.種種不同的資料來源,評鑑人員應該能夠就評鑑的先在因素、交流因素及結果因素作清晰的描述。

 

3.關聯性和一致性的分析,評鑑人員應該就某一教育方案的邊際效應,意外收穫、預期結果等項目加以詳細探討。

 

4.對互相衝突的標準作適當的界定,評鑑人員應該蒐集分析並反映影響評鑑的種種判斷因素。

 

5.評鑑的多元運用,實驗的和標準化的測驗往往不適當,不能充分達到評鑑的目標,因此評鑑需要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以收互補之效。

 

外表模式的資料蒐集種類,主要包括下述三項:1.先在因素:指一些相關的背景資料,包括存在於教學活動之前的任何可能影響結果的條件。

 

2.交流因素:指教學過程因素,包括教師、家長、諮商人員和學生遭遇或談話的情境,如參觀、訪問與討論等等。

 

3.結果因素:指教育方案透過教學實施之後所達成的影響,如學生習得的能力、成就、態度或抱負。

 

至於外表模式的方法,史鐵克主張評鑑人員一方面要蒐集計畫者所欲實施的「意向」資料,另一方面要蒐集實際發生現象的「觀察」資料,以確定上述二者之一致性與符合性。

 

再者評鑑者要分析「意向」中,先在、交流和結果三因素的邏輯關聯性與實證關聯性。

 

評鑑人員在建立判斷標準之後,再進行判斷;

 

評鑑者可利用描述性資料和其他方案進行相對比較,也可利用優良標準進行絕對比較。

 

外表模式之優點在於評鑑利用描述和判斷的資料,可以了解教育方案的理論基礎,並了解其背景及目的,以評鑑其意向與實際現象之一致性與關聯性。

 

然而整體評鑑卻難以達成,想要協調教育工學專家、測驗專家、心理學者、教師及人類學者進行協同研究與評鑑,有其實際困難,此為其限制之一。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2 23:38 , Processed in 0.23437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