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教育社會學思想】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古典教育社會學思想是指教育社會學成為獨立的實證科學之前,有關教育與社會基本關係之思辨性的論見。
影響後來教育社會學發展之古典教育社會學思想主要有:斯賓塞(H.Spencer,1820~1903)、華德(L.F.Ward,1841~1913)、涂爾幹(E.Durkheim,1858~1917)、韋伯(MaxWeber,1864~1920)、杜威(JohnDewey,1859~1952)及華勒(W.Waller,1899~1945)等人。
六種古典的教育社會學思想,各有其重要的貢獻。
斯賓塞指出人類社會與生物有機體的同異,並強調重視知識的相對價值;
他支持「最適者生存」的原則,主張政府應盡量限制其行政權責的管轄範圍,盡量少干預教育等方面的活動。
這種觀念使他強烈反對訂定國民教育、公共衛生與保護勞工的法律。
這種「不干涉」論在二十世紀各國政府權力大幅擴張的時候,雖未受青睞;
但在今日的西方社會,因各國普遍面臨財政緊縮的困境,故許多政府已開始縮小其干預範圍。
華德呼籲以教育來促成社會進步,進而獲得人類幸福的樂觀思想,對後來許多教育的措施及行動產生深遠的影響。
他的這種觀點雖然是以說理的為主,而非科學驗證性的敘述,帶有濃厚的哲學意味,不過,他的社會導進論仍然成為一些主張利用教育改革來帶動社會變遷論者的重要立論基礎。
除爾幹的主要貢獻,在於對教育社會化功能的強調。
他重視學校社會化功能的論點,雖為日後教育社會學之研究奠下了功能分析的基礎,但因其以和諧共識觀念為核心,忽略社會快速變遷的現象,以及社會制度以外的其他制度對教育制度的影響,因此他所提倡的功能主義觀點後即為結構功能論所修正。
不過,他所提教育制度是透過各種社會制度如宗教、政治組織、科學發展和工業情況等而形成的看法,已反映出其認為社會變遷會引導教育制度改變的主張,不同於前述華德以教育改革來帶動社會進步的樂觀思想;
而此論點也為後來教育變遷與社會變遷究竟孰先孰後的爭議開啟序幕。
韋伯對「權威」的分類,以及對「科層體制」概念的釐清,是個「理想類型」的代表論述,對教育組織的研究有極大的影響。
華勒以衝突來凸顯師生關係,並強調教師若要達成教學功效,就必須要能控制學生、居於優勢的論點,可說是其論述最獨特之處。
而其將師生關係歸類為制度化的領導,此種領導又須藉保持相當程度的社會距離來維繫,也成為後來學者討論教室內師生互動與教學方法的重要議題之一。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