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天梁 於 2013-8-25 16:46 編輯
【反求諸己】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反求諸己」出於〔孟子.離婁上〕:孟子主張人在發現自己的言行不為人所接受時,就應該立刻反省、求諸己身。
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使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這一段話是說:一個人想要破除良知的障蔽,有賴於自我心性的反省。
所以孟子很重視個人「自反」的功夫。
究竟在何種情況下應該「反求諸己」?
孟子直截了當地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就是說凡是遇到與自己不合的狀況,都要先反回來求自己的不當之處,而不是先責怪別人。
例如自己愛人,而人卻不肯親近我,就該自我反省,是不是自己的仁愛還不夠?
治理人的,而人卻不受治理,就該自我反省,是不是自己的智能還不足?
自己禮遇人,而人卻不回敬我,就該自我反省,是不是自己還不夠禮敬?
時時恪守「反求諸己」的原則,就隨時隨地都能自行警惕、自我約束、自求改進,久而久之,身心自然會逐漸趨向端正無邪的境地;
如此一來,天下人都會來歸依順服。
所以孟子引用〔詩經.大雅.文王〕的話說:「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作為總結;
意思是說,人如果能永久地配合天命而行善道,遇到不如預期的反應時,能先從自我反省、自我改進開始,那麼自然可以多福。
人若能時時刻刻以反求諸己的工夫自我訓練,則良心就能保持清明靈覺;
同時避免對人吹毛求疵、凡事只知責人的心理,逐漸形成寬忍的氣度、恢宏的胸襟,所謂能責己,可以免己之過,不責人,可以增人之功。
做人先要求自己、檢討自己,就能以一顆包容、諒解的心來面對周遭的人、事、物,如此則有助於人際的和諧,更能因此促進自我成長、增加智慧,是最好的修養工夫。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