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0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18 18:26: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大心〕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大心〕是張載(橫渠)所作〔正蒙〕中的一篇篇名;

 

篇中開始便說:「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

 

世人之心,止於聞見之狹;

 

聖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

 

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

 

天大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

 

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

 

張載認為心是「知」的官能,知要求其全備,猶如天地之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就要把萬物盡數容納在「知」中,勿使其有遺漏,如是大的心,便像天心一樣(後來陸象山說「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頗近此意。)

 

,若心中還有不知之物,便等於此不知之物在心之外,心便有了缺欠之處,便不成其為大了。

 

他的主張,從求知方面說,是要人開闊胸襟,盡量求知,所知越多,即是心的容量越大。

 

同時他否定了經驗的知識,認為「見聞之知」,不是德性之知,這一點朱子極不同意,朱子認為人在學習時,當然先要求見聞之知,待到窮盡事物之理,然後能脫然貫通,體會到一事一物固然有一事一物之理,通萬事萬物之理後,可以領悟出根本上都只是一個道理,這是孟子盡心知性以知天的本意。

 

另一方面,見聞之知可能有害放大心,是有人受了見聞的影響,不再深入探討,等於心受到見聞的桎梏,才是有害的。

 

換言之,即是侷限於一偏之知,自然偏而不全。

 

又所謂「有外之心」,朱子說是「私意」,私意不但在道德認知方面足以「害公」,就在一般的知上,有了私意,便會有扞格不入之處,又似乎為張載所說的「成心」。

 

張載在同篇中即說到:「成心忘,然後可與於道。

 

化則無成心矣。

 

成心者意之謂與!

 

無成心者,時中而已矣。」

 

所謂「成心」近似「成見」,有成見便占據了心中的空間,便不同於廓然大公的狀況,有些事物便不能進入,而壅塞了「知」的進路,與在求知方面要求客觀容物,有同樣的道理。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9 20:3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