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國知教】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入國知教是說各部經書皆有其獨特性質,其教化作用也就隨之而異,周代各諸侯國有其側重的經書學習,表現在人民的言行以至好尚,因此孔子認為到一個國家,從其風俗習慣和人民的表現,即可判定其國民的教養,推知其經由那一部經書之薰陶教化而成。
〔禮記.經解〕中載:「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疏通知遠,書教也;
廣博易良,樂教也;
絜靜精微,易教也;
恭儉莊敬,禮教也;
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故詩之失,愚;
書之失,誣;
樂之失,奢;
易之失,賊;
禮之失,煩;
春秋之失,亂。」
文中的「失」係指不善學者之失,不是經書本身有缺點,學六經而能深知其義,則其人有得而無失。
故〔經解〕續云:「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
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
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
……」唯孔子時尚未有「經」之名,據孫希旦〔禮記集解〕認為:「古者學校以詩書禮樂為四術,盡人皆教,而易則義理精微,非天資之高者不足以語此,春秋藏於史官,非世冑之貴亦莫得而盡見也。
孔子贊周易,刪詩書,定禮樂,脩春秋,因舉六者而言其教之得失,唯其時猶未有經之名。
孔子沒後,七十子之徒尊孔子之所刪定者,名之為經,因謂孔子所語六者之教為經解爾。」
經書之實質成效,早已見於周代之政治教化中。
故王夫之〔禮記章句〕特別推崇本段文字的精義說:「明六經之教,化民成俗之大,而歸之於禮,以明其安上治民之功,而必不可廢。」
教育功能即使不從政治方面講,其對人性和言行的效果是無法抹殺的;
至少可以說野蠻、粗暴、無禮、殘忍都是未經教化和學習的表現。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