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99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明醫雜著 卷五 擬定諸方117】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14 12:36: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明醫雜著 卷五 擬定諸方117

 

 

一小兒,傷食發熱,面赤,或用養胃湯、枳實、黃連、山楂治之,更加腹脹,午後發熱,按其腹不痛。

 

余以為飲食雖化,而脾胃復傷,用六君子湯數劑而痊。

 

一小兒,傷食發熱,嘔吐,面赤,服消導、清熱之劑,飲食已消,熱、赤如故。

 

余曰︰此胃經虛熱耳﹗用四君子東加升麻、柴胡各二分,四劑而痊。

 

一小兒,傷食發熱,面赤,抽搐,嘔吐,氣喘,吐痰。

 

余以為飲食傷脾發熱,肺氣虛弱所致耳﹗用六君子湯再加炒黑黃連、山梔各二分,一劑頓安。

 

(余見各類。)

 

治小兒心血虛,睡中驚動不安,或受驚嚇而作,主清心安神降痰。

 

人參 半夏(湯泡) 酸棗仁(去殼炒) 茯神(去心,各一錢) 當歸(酒洗) 橘紅 赤芍藥(各七分) 五味子(五粒,杵) 甘草(炙,三分) 上水煎,入薑汁、竹瀝少許,入牛黃半分尤妙。

 

若溫暖之月,心經多熱,加生地黃、山梔仁各五分,麥門冬七分,淡竹葉。

 

若方飲食,因驚而停滯者,須先消飲食,然後治驚,驚藥內仍加白朮、麥芽以理脾胃。

 

蓋驚則氣散,宜收補其氣;驚則痰聚,宜消化其痰。

 

愚按前症若心血不足而心神驚悸者,宜用本方;若木火太過而心神不寧者,宜用導赤散;若木火翕合,風熱相搏而病者,用柴胡梔子散;若肝火虛弱,木火未濟而病者,用六味丸;若因脾胃食鬱生 痰,驚動不安者,宜用四君子湯以健脾,神曲、半夏、麥芽以化痰,山梔、芍藥以清熱;若因飲食停滯,肚腹膨脹,或嘔吐泄瀉,宜用六君子湯以健脾,用濃朴、神曲以消食。

 

如有痰搐驚症,仍用本方調治。

 

如見肝經之症,加鉤藤鉤,方內赤芍藥易以白芍藥。

 

(治驗見各症類。)

 

治小兒食積,鬱熱發於肌表,潮熱往來,主理中清陽明之熱。

 

白朮(炒) 山楂 白芍藥(炒,各一錢) 黃連(炒) 枳實(麩炒) 川芎 香附米(炒) 升麻(各七分) 乾葛(一錢二分) 甘草 炙草(各三分) 上用薑、水煎服。

 

若食積去後,潮熱未除,減山楂,枳實、香附、川芎,加人參、黃耆、陳皮各五分,再加白朮二、三分。

 

有痰加半夏六分。

 

愚按前症若食積去而熱不退,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胃氣;若作嘔,少食,用四君子加藿香、半夏以安中氣,若泄瀉,不食,宜用六君子東加升麻、柴胡以升補脾氣;若久瀉不已,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補陽氣;若虛寒,加炮薑、木香,如不應,佐以四神丸以補脾 腎;若體瘦,潮熱,口渴,大便不調,宜用肥兒丸以消疳積。

 

若不分脾氣虛實、有無食積,概用克伐消導、寒涼清熱之劑,復傷脾胃生氣,反為難治之症。

 

儒者薛衡甫子,年七歲,身羸,發熱,面黃,皆以為內傷瘀血,欲下之。

 

余謂乃脾臟受傷,投以六君 子東加煨薑,兩服,飲食頓進,數服,諸症全愈。

 

一小兒,飲食停滯,服消導之劑。

 

余曰︰此脾胃氣虛,故飲食不能克化也。

 

法當調補為善,若數用克伐之劑,脾氣益傷,飲食愈停矣。

 

已而腹內又結一塊,寒熱,潮熱,食少,作渴,大便不實。

 

余用四君子湯,飲食漸增,又用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肚腹膨脹,飲食即瀉,手足逆冷。

 

余以為脾氣虛寒,先用人參理中丸,後用六君子湯而愈。

 

一小兒,常患停滯,數服克伐消導之劑,以致脾胃虛甚,患吐瀉慢脾風而卒。

 

(余見各症類。)

 

治小兒發熱感冒,鼻流清涕,或咳嗽吐痰。

 

輕者且勿藥,候一、二日多自愈,重者用輕和之劑。

 

橘紅 半夏(炮) 桔梗 川芎(各五分) 白茯苓 桑皮(蜜炙,各七分) 甘草(炙) 防風(各四分) 薄荷 枯黃芩(炒,各三分) 白朮(一錢) 上每服二錢,薑、水煎服。

 

愚按前症若腠理不密,外邪所感,鬱於肺而為患者,宜用本方;若脾胃氣虛,不能生肺金而致患者,用補中益氣湯;若脾胃氣實,肺氣壅滯而大腸不利者,用瀉黃散;若心火上炎,消爍肺金而致咳嗽者,用六味丸。

 

大凡元氣素弱,或患病日久,宜用補中益氣湯為主,加以半夏、茯苓、桔梗;若見發搐、切牙 等症,皆虛熱所迫,亦宜用之;若痰盛,少佐以抱龍丸。

 

若風邪既退,而熱痰未已,但健中氣,則痰自化 而病自愈;若用化痰利氣之藥,則中氣愈虛,痰熱愈甚矣。

 

一小兒,傷風咳嗽,發熱,服解表之劑,更加喘促,出汗。

 

余以為肺脾氣虛,欲用補中益氣東加五味子補之。

 

不信,乃服二陳、桑皮、杏仁、枳殼、桔梗之劑,前症益甚,又加發搐、痰壅。

 

余仍用前藥更加鉤 藤鉤而痊。

 

蓋小兒臟腑脆嫩,氣血易虛,所用之藥雖為平和,亦有偏勝之味,須審察病氣形氣虛實、在表在裡之不同,而治之可也。

 

(治法見傷風鼻流涕條。)

 

治小兒大便色泔白及小便濁或澄之如米泔者,此疳病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6 03:58 , Processed in 0.07812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