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淺深辨六】
●齊氏<精義>曰:瘡候多端,欲辨淺深,直須得法。
簡而論之,則瘡疽概舉有三:腫高而軟者,發於血脈;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皮肉之色不變者,發於骨髓。
又曰:凡療瘡疽,以手按搖,瘡腫根牢而大者深也,根小而浮者淺也。
又驗其人,初生瘡之時,便覺壯熱惡寒,拘急頭痛,精神不寧,煩躁飲冷者,其瘡疽必深也;若人雖患瘡疽,而起居平和,飲食如故者,其瘡浮淺也。
惡瘡初生,其頭如米粟,微似有痛癢,誤觸破之,即焮展覺有深意,速服犀角升麻湯及漏蘆湯,通氣等藥,取通利疏暢,兼用浴毒湯潰之類。
若浮淺者,貼膏求差。
以此推之,則深淺之辨,始終之次也。
又曰:憎寒壯熱,所患必深,肉色不變,發於內也。
●曾氏曰:凡癰疽,其脈浮數洪緊,腫焮作痛,身熱煩渴,飲食如常,此六腑不和,毒發於外而為癰,其勢雖急,投以涼劑,多保全生。
其脈沉細伏緊,初發甚微,或無瘡頭,身不熱而內躁,體重煩疼,情緒不樂,胸膈痞悶,飲食無味,此五臟不和,毒畜於內而為疽,急投五香連翹湯,或神仙截法,蠟礬丸,製甘草湯,防托毒氣,免致變證內攻,尤宜當頭隔蒜灸。
若塗毒藥迷其腠理,投涼藥虛其真氣。
故善惡之證,在乎醫之工拙耳。
或氣噫痞塞欬逆,身冷自汗,目瞪耳聾,恍惚驚悸,語言顛倒,皆深惡證也。
五善見三則瘥,七惡見四則危,五善并至則善無以加,七惡并臻則惡之極矣。
●李氏曰:疽初發,一粒如麻豆,發熱腫高,熱痛色赤,此為外發,勢雖熾盛,治得其法,可保其生。
若初時不發熱,體倦怠,患處如故,數日不腫痛,內臟已壞,雖有盧扁之藥,亦未如之何矣。
●立齋曰:前證有因元氣虛而不能發出者,有因敷貼寒藥而不發出者,有因攻伐過傷氣血而不能發出者,有因熱毒內蘊而失疏托者,審而治之,多有生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