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6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景岳全書-卷之二十三心集雜證謨嘔吐論證共四條】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2 23:03: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景岳全書-卷之二十三心集雜證謨嘔吐論證共四條

 

 

1.積聚之病,凡飲食,血氣,風寒之屬,皆能致之,但曰積曰聚,當詳辨也。

 

蓋積者,積壘之謂,由漸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謂,作止不常者也。

 

由此言之,是堅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積;或聚或散者,本無形也,故無形者曰聚。

 

諸有形者,或以飲食之滯,或以膿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癥塊者,皆積之類,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靜也。

 

諸無形者,或脹或不脹,或痛或不痛,凡隨觸隨發,時來時往者,皆聚之類,其病多在氣分,氣無形而動也。

 

故[難經]以積為陰氣,聚為陽氣,其義即此。

 

凡無形之聚其散易,有形之積其破難,臨此證者,但當辨其有形無形,在氣在血,而治積治聚,自可得其梗概矣。

 

2.飲食之積,凡暫積者,不過以飲食偶傷,必在腸胃之內,故可行可逐,治無難也。

 

惟飲食無節,以漸留滯者,多成痞積於左膈膜之外。

 

蓋以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此陽明宗氣所出之道也。

 

若饑飽無倫,飲食疊進,以致陽明胃氣一有所逆,則陰寒之氣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故餘滯未消,乃并腸外汁沫搏聚不散,漸成癥積矣。

 

然其初起甚微,人多不覺,及其既久,則根深蒂固,而藥餌難及。

 

今西北小兒多有此疾,而尤於食之鄉為最,正以性多滯,而留疾於皮裏膜外,所以不易治也。

 

即如婦人血癥氣痞,或上或下者,亦多在腸胃之外,募原之間,故當以漸消磨,求法治之,慎毋孟浪欲速,妄行攻擊,徒致胃氣受傷,而積仍未及,反以速其危也。

 

3.風寒外感之邪,亦能成積。

 

如經曰:虛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息而成積。

 

又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

 

由此觀之,凡今人以瘧後成痞者,是即風寒之屬,類可推矣。

 

但瘧由風寒,固易知也,而諸積於風,若不相涉。

 

不知飲食之滯,非寒未必成積,而風寒之邪,非食未必成形,故必以食遇寒,以寒遇食,或表邪未清,過於飲食,邪食相搏,而積斯成矣。

 

經曰: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

 

信乎致積之由,多由於此,即血癥氣痞之由,亦無出於此。

 

然積以寒留,留久則寒多為熱,風以致積,積成則證已非風,故治此者,亦但當治其所留,不可發散,以再傷其真氣也。

 

惟慎疾者,能知所由而慮之於始,則可為保脾之良策。

 

4.癥痞之積,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本無定所,大都血積多在下,而氣積,食積,則上自胃脘,下自小腹,凡有留滯,無處不可停畜。

 

余嘗治一食癥結痛者,乃在小腹下右角尖處,自後屢見此證,方知食道之行,必由小腹下右以入廣腸,此實人所不知也,別有食停治按在心腹痛門可考。

 

故凡治積聚者,必當詳審所因,庶得其確。

 

嘗見丹溪之論曰:痞塊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血塊,其不能作塊,或聚或散者,氣也;塊乃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

 

愚謂可聚可散者,此氣聚無疑也;若以左為血積,右為食積,中為痰飲,則鑿矣。

 

即如小兒多有患痞者,必在左肋之下,此無非縱食所致,豈因其在左即為血積,而可攻其血乎?

 

若為左血右食,則右豈無血,而左豈無食乎?

 

不可以為法也。

 

此仍有論在諸風門論丹溪條下,當並閱之。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5 13:44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