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165|回復: 4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醫的人物與歷史】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1 23:39: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9-2 00:52 編輯

中醫的人物與歷史

 

【上古時期】整理醫術的僦貸季


黃帝時代的僦貸季,接受神農之命,為了生民們的健康,整理色脈、藥物藥方以及按摩等醫術。後來歧伯向僦貸季學習望色之診和脈診。


歧伯修正陰陽和曆法


《三墳》記載,歧伯銜命,觀察日月星辰等變化,修正陰陽、曆法,子民們都應按著這種日月星辰變化而生活,因為,太過不及都有可能害及生命。

 

歧黃之術自此開始


歧伯接受黃帝之命,整理針灸的紀綱和草木藥物的性味,和黃帝探討人體的臟腑經絡結構,針灸和草木五味等的精義,並且將陰陽、曆法的一般特性融合後,寫作了王冰所謂的「醫之袓書」--《內經·素問》和《內經·靈樞》。

 

俞跗的神奇醫病法


上古之時的明醫俞跗,有很特殊的治病方法,現代已經沒有人能像他那般神奇治病了。

 

《史記·扁鵲傳》中的記載,說他「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鐃石撟引,案杌毒熨,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臟之輸,及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臟,練精易形。」

 

藥物生態和藥理學之濫觴


依據陶弘景《本草》序中的敘述,上古還有藥物的藥性研究,說明藥用植物的型態、藥物的特性,可用於開立藥方時的君臣佐使相須相反等,互相之間的參考;云:「桐君有《採藥錄》,說其花葉形色;《藥性》四卷,論其佐使相須。」

 

伯高和切脈的理


《古今醫統》論黃帝的臣子伯高輔佐黃帝談論「切脈」脈經:「伯高氏,黃帝臣,未詳其姓。佐帝論脈經,窮究義理,附《素問》中。」

 

鬼臾區和切脈的理


鬼臾區是黃帝的臣子,和黃帝詳論五行和切脈技術,《古今醫統》云:「鬼臾區,黃帝臣,未詳其姓,佐帝發明五行,詳論脈經,有問對《難經》,究盡義理,以為經論,民到於今賴之。」

 

祝禱治病的苗父


上古有使用祝禱的方式治病,例如苗父即是。

 

《說苑》有云:「上古之為醫者曰苗父。苗父之為醫也,以管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諸扶而來者,輿而來者,皆平復如故。」

 

《內經.素問》也有一篇類似的記載,云「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

 

另外,《世本》也說,有位堯之時的醫生,能使用祝禱方法治人之病:「巫咸,堯帝時臣,以鴻術為堯之醫,能祝延人之福,愈人之病。祝樹樹枯,祝鳥鳥墜。」

 

【商周秦時期】


發明湯液的伊尹


商湯之時的伊尹根據神農本草,明白草藥的性味,行走不同經絡和藥物的升降等藥理機制,著作《湯液本草》,那時就能製作藥湯湯液以解救人民的病苦。

 

《通鑒》云:「伊尹佐湯伐桀,放太甲於桐宮,閔生民之疾苦,作《湯液本草》,明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甘鹹淡之味,輕清重濁,陰陽升降,走十二經絡表裡之宜。今醫言藥性,皆祖伊尹。著有《湯液本草》,今行世。」

 

五穀五藥養病用毒攻病用藥療病


周朝醫官巫彭認為人可以用五穀五藥養病,用毒攻病、用藥療病。

 

《古今醫統》有:「巫彭初作周醫官,謂人惟五穀五藥養其病,五聲五色視其生,觀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五臟之動,遂用五毒攻之,以藥療之。」

 

良醫難救病入膏肓人


多行不義的晉侯,有一天夢到長髮厲鬼,躲也躲不了,想找秦國的良醫治療,可是,悖天理而行的人要遭惡報的,最後還是「病入膏肓」而死。

 

這是記載於《左傳》的故事:「晉侯夢大厲被發及地,搏膺而踴曰:殺余孫不義,余得請於帝矣:壞大門及寢門而入,公懼,入於室,又壞戶。

 

公覺召桑田巫,巫言如夢。

 

公曰:何如?

 

曰:不食新矣。

 

公疾病,求醫於秦。

 

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

 

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公曰:良醫也!

 

厚為之禮而歸之。

 

六月丙午,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饋人為之,召桑田巫示而殺之。

 

將食,張如廁,陷而卒。

 

小臣有晨夢負公以登天,及日中,負晉侯出諸廁,遂以為殉。」

 

服餌養生度人的范蠡


用藥物服餌養生之法,自古即有。

 

勾踐之時的范蠡,輔佐越王功成身退之後,用服餌法度世,但是他不取分文卻能致富,被人稱為陶朱公。

 

《古今醫統》云:「范蠡,春秋時越王勾踐之臣,佐越王滅吳,遂退身遨遊五湖。

 

有服餌之法,可以度世,並授孔安國等皆成地仙,數百歲面如童顏。

 

醫藥濟人不取利,所居處不二年致富,棄其所積,遷徙別居,逾年而富,人咸稱為陶朱公。

 

問聚財之法,惟曰:種五穀,蓄五牸而已。」

 

在這個故事中,「范蠡有服餌之法,可以度世」,「授孔安國等皆成地仙,數百歲面如童顏」,說明了什麼?

 

服餌之法度世,不是明明說了度這些人嗎?

 

怎麼度?

 

吃藥服餌就能度嗎?

 

非也!

 

就是教他們做修煉人嘛!

 

都返本歸真了、都返老還童了,都成了地仙了!

 

良醫開釋而病癒


有良醫開釋生病之理,季梁毋需用藥也可好病。

 

《列子》的故事說,有醫生盧氏,開釋病理,季梁立刻病情好轉自愈。

 

《列子·力命篇》有:「楊朱之友曰季梁,季梁得疾,七日大漸,其子環而泣之,請醫。

 

季梁謂楊朱曰:吾子不肖如此之甚,汝奚不為我歌以曉之?

 

楊朱歌曰:天其勿識,人胡能覺。匪佑自天,弗孽由人。

 

我乎汝乎!

 

其弗知乎?

 

醫乎巫乎!

 

其和之乎?

 

其子弗曉,終謁三醫,一曰矯氏,二曰俞氏,三曰盧氏。

 

診其所疾,矯氏謂季梁曰:汝寒溫不節,虛實失度,病由餓飽色慾,精慮煩散,非天非鬼,雖漸可攻也。

 

季梁曰:眾醫也,亟屏之!

 

俞氏曰:女始則胎氣不足,乳踵有餘,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勿可已也。

 

季梁曰:良醫也!

 

且食之。

 

盧氏曰:汝疾不由天,亦不由人,亦不由鬼,稟生受形,既有制之者矣,亦有知之者矣,藥石其如汝何?

 

季梁曰:神醫也!

 

重貺遣之。

 

俄而季梁之疾自瘳。」

 

神傳扁鵲醫術


醫術由於神傳,扁鵲、華佗即是。

 

《史記》中的扁鵲故事雲,長桑君授與扁鵲禁方書之後,忽然不見,可見長桑不是個常人。

 

又,扁鵲得到長桑君的傳授後,就有特殊的視力,能見到隔牆的另一方的人了,用以治病就可以看到人的內臟系統有無腫瘤,以及它們氣血的變化。

 

《史記·扁鵲傳》:「扁鵲少時為人捨長,捨客長桑君過,扁鵲獨奇之,常謹遇之。

 

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出入十餘年,乃呼扁鵲私坐,間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洩!扁鵲曰:敬諾。

 

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

 

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忽然不見,殆非人也。

 

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

 

起死回生的扁鵲


扁鵲的針灸醫術相當高明,給虢國太子扎針後,「屍蹶」之病竟然針到病除。

 

《史記·扁鵲傳》:「若太子病,所謂屍蹶者也。……

 

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

 

乃使子豹為五方之熨,以八減之齊和煮之,以更熨兩脅下,太子起坐。

 

更適陰陽,但服湯二旬而復故。

 

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生死人。

 

扁鵲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

 

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麻藥·外科·扁鵲


《列子·湯問篇》還有扁鵲使用了麻藥,且能給人動手術的故事:「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疾,同請扁鵲求治。

 

扁鵲治之,既同愈。

 

謂公扈、齊嬰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腑臟者,固藥石之所已。

 

今有偕生之疾,與體偕長,今為汝攻之何如?

 

二人曰:願先聞其驗。

 

扁鵲謂公扈曰:汝志疆而氣弱,故足於謀而寡於斷;齊嬰志弱而氣強,故少於慮而傷於專。

 

若換汝之心,則均於善矣。

 

扁鵲遂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藥,既悟如初,二人辭歸。」

 

古即有之的製藥術


戰國時的鳳綱,製藥之術就很高明,利用最常見的百草花經久而能做成救命仙丹。

 

《神仙傳》:「鳳綱者,戰國時漁陽人。

 

常采百草花,水漬之,甕盛泥封,自正月始迄九月末;又取甕埋之百日,煎九火。

 

卒死者,以藥納口中,皆立活。

 

綱常服此藥,至數百歲不老,後入地肺山中仙去。」

 

古即有之的心理療法


現代的心理療法,很難和古時的心理療法相提並論。

 

戰國時的文摯,激怒齊閔王,重病竟不藥而癒。

 

《呂氏春秋》:「齊閔王疾,使人之宋迎文摯。

 

文摯診王疾,謂太子曰:非怒則王疾不可治,怒王則文摯死。

 

太子曰:苟已王疾,臣與母以死爭之,願先生勿患也!

 

文摯曰:諾。

 

與太子期而往。

 

不當者三,齊王固已怒矣。

 

文摯至,不解履,登床履王衣問疾。

 

王怒不與言,文摯因出陋辭以重怒王,王吐而起,遂乃疾已。

 

王不悅,果以鼎生烹文摯,太子與母合爭之不得。

 

夫忠於平世易,忠於濁世難也。」

 

可是,對於那種不識好人心的、不可治的人,還是留著有用的身體為更多的人服務更好。

 


古即有之的流行性疫情


秦之時,民間流行病傳染相當嚴重,崔文子當時在都市賣藥,製作治療流行性疫氣的藥物「黃散赤丸」,用以救人之命。

 

《列仙傳》:「崔文子,泰山人,世好黃老,自言三百歲。

 

賣藥都市,後作黃散赤丸。

 

民間疫氣死者萬計,凡經文子與散,飲之即活。

 

後至蜀中賣藥,蜀人望之如神仙雲。」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巨門 心得分享,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2-9-2 00:58:20 | 只看該作者
【金元時期】金元這個時代,出了許多有名的大醫學家。

張元素、劉完素、張從正、竇漢卿、成無己、李杲、羅知悌、朱震亨、王好古、朱肯堂、羅天益,都是業醫者所耳熟能詳的醫學家。

其中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更被稱之為「金元四大家」。

劉完素被稱為寒涼派,治病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張從正被稱為攻下派,最拿手的是使用汗下吐治病;李杲被稱作脾土派,喜用補中升氣之方治病,創外傷內感之辨惑法;朱震亨被叫作滋陰派,認為人的氣「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治方常以涼潤滋陰。

雖然,張從正師承劉完素,但他們的醫學理論卻不同,用藥法則也不同。師承關係上,更妙的是,朱震亨向羅知悌習醫,而羅知悌受業於劉完素,且旁通李杲、張從正等之所長,但使用的方劑與醫學理論又不相同;每個人自成一家,都有一套醫學的理論,那麼哪種醫學理論才是對的?又究竟為什麼這樣不同呢?還蠻有探究的必要。

古時候的超常醫生,他們的醫學本事究竟是努力學習而得?是修心性而得神助?最令人感到神奇的是,金元許多名醫都有些神奇故事。難道他們的醫術、知識、智慧,真的是由神人所給?張元素和劉完素學到超常的醫學能力,幾乎完全相似。

張元素,字潔古,當官卻犯了廟諱;丟了官,只好回家,學醫。

有一天夜裡夢到有人用大斧長鑿對著他「鑿心開竅,納書數卷於其中」,從此洞徹醫術。劉完素有神人來開啟智慧,曾經有個陳先生,讓他喝酒,大醉後,醒來就發現洞達醫術,像是有人傳授了的。

另外,《嘉蓮燕語》中還有個李杲祖父的故事:李杲的祖父年輕時,家窮,夜坐讀書,有一女子從室西的地中出來,與杲的袓父坐談甚美。

一會兒,漸漸以身親近杲的祖父,杲袓卻屹然不動。

女子要離去時,杲袓問:你是什麼神?還是什麼鬼?女子取筆在幾上寫道:「許身愧比雙南」,就又回到地下去了。後來閱讀子美的詩,才悟到那是有金子的意思。在女子遁去之處挖掘,得金一笥,笥上壓著一塊石頭,石面上刻的字寫著說:「金一笥畀李氏,孫以醫名後世」。

預言家中的孫輩將會有個好醫生出世。可為什麼神人會來傳授知識與開啟智慧,或作預言呢?

金元的名醫和金元四大家

選讀一些金元之時的大醫學家的故事,以及金元醫學四大家的事跡。

張元素

《金史·本傳》:「張元素,字潔古,易州人。八歲試童子舉,二十七試經義進士,犯廟諱下第,乃去學醫,無所知名。夜夢有人用大斧長鑿,鑿心開竅,納書數卷於其中,自是洞徹其術。」又,「河間劉完素病傷寒八日,頭痛脈緊,嘔逆不食,不知所為。元素往候,完素面壁不顧。元素曰:何見待之卑如此哉!既為診脈,謂之曰:脈病云云。曰:然。初服某藥用某味乎?曰:然。元素曰:子誤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陰,陽亡汗不能出。今脈如此,當服某藥則效矣。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元素自此顯名。」

張元素治病,不用古方,自說這個原因是:五運六氣不一樣了,古今也不一樣了,用古方治新病,也已經不相同了。於是自成一家之法。

張元素很明白「藥性氣味陰陽厚薄升沉」的最精微之理,著《珍珠囊》引經佐使,指導弟子學習用藥的方法。李時珍稱他是「《靈》、《素》而後一人」,李杲從元素而師事之,盡得他的學識。元素的兒子張璧亦得父之醫業,當時也很有名,號雲歧子,著作有《脈訣》行世。

劉完素

金元四大家之一,和張元素同時,曾經有病卻不能治好,經元素開藥發汗而治癒,從此張元素也有名了。

這個故事對吾人的啟發是,就算是很有能力的人,也有不能辦到的事情。

《金史·本傳》:「劉完素,字守真,河間人。嘗遇異人陳先生,以酒飲守真,大醉,及寤,洞達醫術,若有授之者。」

和張元素在夢裡獲得醫術的真傳,頗為類似。

撰著《運氣要旨論》、《精要宣明論》,但怕庸醫可能會有妄說,於是又著作《素問元機原病式》,特舉二百八十八字,註解就達二萬餘言。劉完素喜好使用涼劑,都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自號通元處士。

張從正

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使用「汗、吐、下」三法之高手。《金史·本傳》:「張從正,字子和,睢州考城人。精於醫,貫穿《素》、《難》之學,其法宗劉守真,用藥多寒涼,然起疾救死多取效。古醫書有汗下吐法,亦有不當汗者汗之則死,不當下者下之則死,不當吐者吐之則死,各有經絡脈理,世傳黃帝歧伯所為書也。從正用之最精,號張子和汗下吐。」

許多的「妄庸淺術」醫生,學習他的處方,卻不知察脈探究病之原,往往用之就害人。

著撰有六門二法之目,醫家可以參考。

平日聞見及嘗試有效的處方和理論,輯成一書,名曰《儒門事親》。

竇漢卿

現今習醫者所讀的《標幽賦》,是頗膾炙人口的一個針灸歌賦。

古時的醫家,喜用詩詞歌賦寫醫藥與針灸,這樣自己可以隨時記憶,而且也教弟子學習有所本。

《標幽賦》就是很有幫助的一個賦,從遼金時代流傳至今。

竇漢卿的針灸,可以起死回生,同扁鵲治虢國太子有點相像了。

《古今醫統》云:「竇漢卿為金太師,善醫,妙於針。有死去經日者,若胸前稍溫,針之立起。著有《針經指南》、《標幽賦》,誠為古今之軌範。」

成無己

成無己,是一位儒醫,算是第一個有見地的注述《傷寒論》者,可謂瞭解仲景《傷寒》理論的人。

《古今醫統》云:「成無己,世習儒醫,無己尤該博群書,有敏質,袓述仲景傷寒,辨析表裡虛實,極其旨趣,著有《傷寒論明理論》凡數十卷行世。」

李杲

李杲從小就喜好醫藥之學,拜當時燕趙地區有名的醫生張元素為師,幾年間盡得他的真傳。

張元素的《珍珠囊》對於藥性、氣味、陰陽、厚薄、升沉的最精微之理都包括了,引經佐使都很詳細的述說,現在看不到這部書籍,可在李杲的書籍中可以見到一些遺跡。

李杲有《脾胃論》、《蘭室秘藏》等書的著作,發明的藥方有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等,盡以升氣補中為基礎。另外又有《內傷外感辨惑》,說盡了辨別證狀的方法。《元史·本傳》云:其學於傷寒、癰疽、眼目病為尤長。

《嘉蓮燕語》中記載李杲祖父讀書時,一女子來親近自己,卻能見色不起意。

當她要離去時,杲袓問:你是神?是鬼?女子取筆在幾上寫:「許身愧比雙南」,就走了。後讀杜甫的詩中有「許身愧比雙南金」句,才悟到是講的「隱語」,是有金子的意思。在女子遁去處挖掘,得金一笥,笥上壓著一塊石頭,石面上刻的字寫著說:「金一笥畀李氏,孫以醫名後世」。

預言孫輩將會有個好醫生出世。

葛應雷

葛應雷的祖父和父親都攻醫術,本來學習舉子業,可宋亡了後,就將自家所藏的醫書精細的探研,用方都和當時的其他醫生不同。當時的浙西提刑李判官也是中州名醫,父病自己診治,又向應雷詢問,沒想到應雷的言論震撼了李判官父子,將藏書拿出討論,才知原來劉完素和張潔古的書在這裡可有用了,自此,張劉之學才在江南立了足。

應雷的書齋所掛的匾額,上面寫的是「恆」,他的意思是,「醫不可無恆」。又,應雷很瞭解古時的《內經》學術,著《醫學會同》二十卷,用以推五運六氣之標本,察陰陽升降左右等,以定五臟六腑之虛實,合經絡氣血之注,而知疾病之候,死生之期。

應雷的弟弟葛應澤,也是一位名醫,醫室的匾額寫的是「復生堂」,他的座右銘:「濟世之道莫大乎醫,去疼之功莫先乎藥。」

羅知悌

金元四大家中的一位朱震亨,人稱丹溪先生,曾經拜於羅知悌門下。

震亨欲拜師於羅知悌,可知悌是個名醫,不欲與人接觸,三年不見震亨。

沒想到,後來見了丹溪先生,卻又非常高興,將自己所知全數授與,丹溪有「陽常有於,陰常不足」之說,擅長於用滋陰涼潤之劑。

《古今醫統》記載:「羅知悌,字敬夫,世稱太無先生,精於醫術,得金劉完素之傳,旁通張從正、李杲二家之書」;缺點是有異見,就喜好靜僻,厭與人接觸。「惟丹溪為得意弟子,遂儘教以所學雲。」

朱震亨

金元四大家中的一位朱震亨,丹溪先生,字彥修,義烏人。

震亨曾經拜於羅知悌門下。

朱震亨,已經是一位醫生,但是,對醫藥的志向極高,欲拜師於羅知悌門下,卻大費周章,三年未得羅一見。

但當羅召見之後,卻一心歡喜,盡得知悌所傳,乃成名於東南,為金元四大家之一。

創「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

為滋陰派的創始人。

《杭州府志》:「丹溪朱彥修志醫,遍歷江湖,不遇明者,還至武陵,遇知悌,俟門下三載,始得見。」可是,朱震亨三年的等待,令「知悌愛其誠,盡以其術授之。彥修遂以醫名東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2-9-2 00:48:46 | 只看該作者
【五代】唐慎微《經史類證備用本草》

本草,歷代都有許多著作,這個《經史類證備用本草》是本實驗而寫的著作。

《古今醫統》云:「唐慎微,字審元,成都華陽人,好醫,求治者不論貴賤必往。每於經史中得一方一論,必錄之。

時尚書左丞蒲公執政,擢與一官,不受。

著有《經史類證備用本草》數十卷。」

【遼】

耶律庶成傳遞中國的醫藥理論

耶律庶成銜命,將中國的醫藥理論及技術翻譯後,傳到契丹,從此,契丹人懂的中國的醫學。《遼史·本傳》:「初契丹醫人,鮮知切脈審藥,上命耶律庶成譯方脈書行之,自是人皆通習,雖諸部族,亦知醫事。」

【宋】

《太平聖惠方》的資料收集

宋太宗早期在藩邸,平常日子,多留意醫術,收藏名方千餘首,使用都有效驗。及位時,招集翰林醫官,要大家將自己家傳的驗方獻出,得到了許多驗方又增加了超過一萬首。

於是下詔由陳昭遇與王懷隱等參對編類,每證都以隋.太醫令巢元方《病源候論》作開頭,方藥居次,成一百卷,太宗寫序,取名為《太平聖惠方》,刻鏤板頒行於天下。

陳昭遇又被召與醫官劉翰、道士馬志等詳定本草成書,新舊藥凡九百八十三種,並目錄二十一捲上之。

著作《神應針經要訣》的許希

歷經久遠的年代,每朝每代的更迭,針灸學術逐漸沒落,許希高明的針灸醫術,給宋仁宗扎針後痊癒,得賞賜拜謝之後,又向西拜,問之答曰拜其師扁鵲,是個不忘本的醫生。

《宋史·本傳》:「許希,開封人,以醫為業,補翰林醫學。景佑元年,仁宗不豫,侍醫數進藥不效,人心憂恐。冀國大長公主薦希,希診曰:針心下包絡之間可亟愈。左右爭以為不可。諸黃門祈以身試,試之無所害,遂以針進而帝疾愈。命為翰林屬官,賜緋衣銀魚及器幣。希拜謝已,又西向拜。帝問其故,對曰:扁鵲,臣師也。今者非臣之功,殆臣師之賜,安敢忘師乎?乃請以所得金,興扁鵲廟。帝為築廟於城西隅,封靈應侯。其後廟益完,學醫者歸趨之,因立太醫局於其旁。希至殿中省尚藥奉御,卒。著《神應針經要訣》行於世。」

高保衡、林億有功於校正《內經》

唐朝的王冰、全元起、楊上善都曾註解《內經》,王冰注本是現今最流行的一個版本。高保衡、林億兩位在校正上的卻有功。《古今醫統》:「高保衡,熙寧間為國子博士,校正醫書,深明方藥病機。神宗詔修《內經》有功,賜緋魚加上騎都尉。」又,「林億,熙寧間為光祿卿直秘合,同高保衡校正《內經》,醫名大著。」

錢乙與幼兒科

錢乙早就是一位有名的兒科醫生,《顱囟方》就是治小兒病的方子。

當錢乙看了長公主小孩的病後,冊封了官位。

《宋史》本傳:「錢乙,字仲陽。始以《顱囟方》著名,至京師,視長公主女疾,授翰林醫學。」錢乙著作有《古今醫統》講的:「著有《傷寒指微》、《嬰孩論》若干卷。」又,《醫學入門》雲,錢乙的治療五臟之方,很有見地,揭開了內經之秘:「建為五臟之方,各隨所宜。謂肝有相火,有瀉而無補;腎有真水,有補而無瀉,皆啟《內經》之秘。」所以,讓以後的金元時期的張元素、劉守真、張從政有法可用,而成名醫。

最推崇《難經》的醫生龐安時

宋朝的醫生龐安時,針灸醫術非常了得,有一次,他弟子李百全的鄰居,過了預產期七天,各種方法都試遍了,小孩仍不能生出來,恰巧龐安時在附近,用針在孕婦的腹部紮了一針,立刻生出。

為什麼呢?原來小孩的手抓住了母親的腸子,針在小孩虎口上,感疼即鬆手而生出來了。

《宋史·本傳》記載龐安時推崇《難經》,曾作如是說:「予之術蓋出於此,以之視淺深,決死生,若合符節。且察脈之要,莫急於人迎寸口,是二脈陰陽相應,如兩引繩,陰陽均,則繩之大小等,故定陰陽於喉手,配覆溢於尺寸,寓九候於浮沉,分四溫於傷寒。」

自古中醫醫生和學者就都很注重胃氣的有無,只要是脈象中有「但弦、但鉤、但浮、但沉」,而無緩和之象,就叫作「無胃」,無胃者死。龐安時五十八歲時過世,自己摸到脈象雲,胃氣全無,摒棄服藥而歿。

用對方法治療消渴

糖尿病,一般人以為就是中醫所謂的「消渴」,《東坡雜記》說,有一位長的很帥的高大個兒,名叫穎臣,忽然得了「日飲水數斗,食倍常而數溺」的,「消渴證」,服用消渴藥超過一年,而疾病更每日加重,自認為必死,都已經替兒子想好以後的路,而且也已經準備治棺衾。恰巧當時四川有位良醫張立德,他的兒子正好遇上這事,為他診脈後,笑笑說:你啊,差點冤枉誤死。怎麼治好的呢?取上好麝香用酒潤濕後,做成十多個小丸子,用枳椇子煎湯服下,就好了。他的理由是:「消渴、消中皆脾衰而腎敗,土不能勝水,腎液不上泝,乃成此疾。」穎臣的脈生熱象,而且腎虛衰,是他吃果酒過度了,因此虛熱在脾,是飲食兼入而飲水太多,飲用的水既然太多,就不得不多尿,並非消渴。麝香能敗壞酒的質地,瓜果近麝香也會不長果實。並且枳椇能勝酒,如果屋外生有枳椇樹,屋中釀酒也不會釀熟的;如果房子是用枳椇木造成的,裡面也不可以釀酒。「故以此二物為藥,以去酒果之毒也。」

著作《三因方論》的陳無擇

病因有三,就是:外因、內因、不內外因。不同的原因所致的病情不同,用藥也就不同。

用藥之精,全在察病因的功夫。

陳無擇就是長於用方察脈,所以治病有立即治癒的效果。

不但如此,就是那個病人能治不能治,都是毫不含糊。

留傳的《三因方論》,為後世醫人所宗之。《處州府志》:「陳言,字無擇,青田人,敏悟絕人,長於方脈,治病立效。有不可救者,則預告以期,晷刻無爽。作《三因方論》,研窮受病之源,用藥之等,醫者宗之。其徒王碩為《簡易方》並三論行於世。」

見色不迷好心好報的何澄

讀明醫故事的好處是,得以分享他們看病的知識,更有趣的是,知道他們之所以成為明醫的原因,大概不外乎「不貪財、不好色、不要名」。

因為他們的這種特性,連另外空間的神祇也要幫助他們。

宋朝宣和時有位好醫生叫作何澄,他的故事中,不被色迷,不貪錢財,不但得到賞賜的錢財,而且還有官位。

《醫說》:「宣和間有一士人,抱病纏年,百治不瘥。有何澄者善醫,其妻請到,引入密室,告之曰:妾以良人抱病日久,典賣殆盡,無以供醫藥,願以身酬。澄正色曰:娘子何為出此言?但放心,當為調治取效,切毋以此相污,不有人誅,必有鬼神譴責。未幾,士人病癒。何澄一夕夢入神祠,判官語之曰:汝醫藥有功,不於艱急之際,以色慾為貪,上帝令賜錢五萬貫,官一員。未幾月,東宮疾,國醫不能治,有詔召草澤醫,澄應詔進劑而愈。朝廷賜官賜錢,一如其夢。」

王況與《全生指迷論》

按《揮塵余話》:王況,字子亨,本士人,為南京宋毅叔婿。毅叔既以醫名擅南北,況初傳其學未精,薄游京師,甚淒然。會鹽法忽變,有大賈睹揭示,失驚吐舌,遂不能復入,經旬食不下嚥,尪羸日甚。

國醫不能療,其家憂懼,榜於市曰:有治之者,當以千萬為謝。

況利其所售之厚,姑往應其求。既見賈之狀,忽發笑不能制,心以謂未易措手也。

其家人怪而詰之,況謬為大言答之曰:所笑者,輦轂之大如此,乃無人治此小疾耳。

語主人家曰:試取《針經》來!況謾檢之,偶有穴與其疾似是者,況曰:爾家當勒狀與我,萬一不能活,則勿尤,我當為若針之,可立效。

主病者,不得已亦從之。

急針舌之底,抽針之際,其人若委頓狀,頃刻舌遂伸縮如平時矣。其家大喜。

謝之如約,又為之延譽,自是翕然名動京師。

既小康,始得盡心肘後之書,卒有聞於世。

事之偶然有如此者。況後以醫得幸,宣和中為朝請大夫,若《全生指迷論》一書,醫者多用之。

問證詳細 生薑能治鷦鷯毒

看病,不只是看他的脈證等,自己的知識和一般常識都要夠,還要知道影響病情的,例如病人的飲食、喜好、起居等習慣,所以中醫看病,要「望、聞、問、切」四診全參,問病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

楊吉老看病,問的詳細,知識也淵博,這是醫者的借鏡。

一次,郡守有病,請他給診治,問知郡守嗜食鷦鷯,而且知道這種鳥喜食半夏,半夏的毒性可以用生薑解掉。

《古今醫統》記載楊吉老看病:「楊介,號吉老,泗州人,世醫,名聞四方。有郡守病喉癰成流注,久不愈,召介治。知其嗜食所致,惟與生薑一味啖之,食至一斤,始知辛辣而癰愈。守異而問之,答曰:公好食鷦鷯,鷦鷯好食半夏,遺毒於喉間,非姜無以釋半夏之毒,用之遂愈。宋徽宗嘗苦脾疾,諸醫用理中湯不效,介以冰煎服而愈。著《傷寒論脈訣》。」

鑽研傷寒 朱肱撰寫《活人書》 封醫學博士

朱肱的《活人書》,在醫學界是一部蠻有名的書,它的作者研究傷寒,最得心應手,寫成這部《活人書》。

他用方速效,原因是要通曉方劑使用方法的精義。

《古今醫統》云:「朱肱,號無求子,吳興人,善醫,尤邃於傷寒,潛心數十年,窮經義之要,成《活人書》奏進道君,朝授奉議郎醫學博士。」又,《醫學入門》的故事云:「無求子,官奉議,深於傷寒,著《活人書》。治南陽太守疾,時醫用小柴胡散,連進三服,胸滿。公曰:宜煎汁,乃能入經絡,攻病取快。今為散,滯膈上,宜乎作滿。因煮二劑與之,頓安。」

論藥物理的李惟熙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先生,曾撰有「用藥法象」,所有的藥物長的像什麼,就有可能用治那個病。例如,有個藥物叫「馬兜鈴」,長的「四開」像肺,就能治肺的病,有「補肺阿膠散」使用這個藥物;藥物生長的情形往上長的,就能讓氣向上生發……的現象。

李惟熙善論藥物的理,如果醫生都能如他那麼的觀察入微,用藥就可以更精準了。

《東坡志林》:「舒州有醫人李惟熙者,為人清妙,善論物理,云:『菱芡皆水物,菱寒而芡暖者,菱開花背日,芡開花向日故也。』又云:『桃杏花雙仁輒殺人者,其花本五出,六出必雙仁。舊說草木花皆五出,惟梔子與雪花六出,此殆陰陽之理。今桃杏六出雙仁皆殺人者,失常故也。木果之蠹者必不沙爛,沙爛者必不蠹而能浮,不浮者亦殺人。余嘗考其理,既沙爛矣,則不能蘊蓄而生蟲;瓜至甘而不蠹者,以其沙爛也。此雖末事,亦理有不可欺者。』」

切脈入微而精準的李生

按《揮塵余話》,楊介吉老者,泗州人,以醫術聞四方。有儒生李氏子,棄業,願娶其女以受其學,執子婿禮甚恭,吉老盡以精微告之。

一日,有靈壁縣富家婦有疾,遣人邀李生以往。

李初視脈云:腸胃間有所苦邪?

婦曰:腸中痛不可忍,而大便從小便中出,醫者皆以為無此證,不可治,故欲屈君子。李曰:試為籌之。

若姑服我之藥,三日當有瘳,不然非某所知也。

下小丸子數十粒,煎黃□湯下之。富家依其言,下膿血數升而愈。富家大喜,贈錢五十萬,置酒以問之,曰:始切脈時,覺芤脈現於腸部,王叔和《脈訣》云: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裡癰。

此癰生腸內所致。

然所服者,乃雲母膏為丸耳。

切脈至此,可以言醫矣。李後以醫科及第至博士,李植元秀即其從子也。

許叔微學醫積陰德

考試錄取與否,不是說努力就一定成功的。

許叔微的故事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發。根據《武進縣志》,許叔微曾參加鄉薦,不中,回程時,夜夢一位白衣人指點,雲沒有功德,所以不能錄取。

叔微還不悟,竟說沒有錢不能作功德,白衣人又指點雲可以學醫!學醫後,治病效果好,很快的就成了名醫,這時再考試就中了。

《武進縣志》:「許叔微,字知可,毗陵人。嘗舉鄉薦,省闈不第,歸舟次吳江平望,夜夢白衣人曰:汝無陰德,所以不第。叔微曰:某家貧無資,何以與人?白衣人曰:何不學醫?吾助汝智慧。叔微歸,踐其言,果得盧扁之妙。凡有病者,無問貴賤,診候與藥不受其直,所活不可勝計。赴春官,艤舟平望,復夢白衣人相見,以詩贈之曰:施藥功大,陳樓間處。殿上呼臚,喚六作五。叔微不悟其意。紹興壬子,叔微以第六人登科,因第二名不錄,遂升第五,其上則陳袓言,其下則樓材,方省前夢也。」

老年時,收集自己平生已試過的方子,並記其實驗的效果、事實寫作了《本事方》;並且又撰寫《傷寒歌》三卷,約有百篇,都是本源於張仲景的法則。

另又有《治法》八十一篇,《仲景脈法》三十六圖,《翼傷寒論》二卷,《辨類》五卷。其實,功德是有德才能有功,《轉法輪》書中有雲,大意指出:德可以直接轉化為功。

真的是啊。

陳自明與《婦人大全良方》

婦科,扁鵲當時稱「帶下醫」,孫思邈於《備急千金要方》中列為卷二,算是最重要的篇章。自那時起,啟發了對婦科的重視程度。

宋朝陳自明見「《產論》、《寶慶》諸集,綱領散漫而無統,節目簡略而未備」,覺得醫生很難深入學習,就搜集各家書,以及家傳驗方,編成了婦人《大全良方》。

《撫州府志》記載如次:「陳自明,字良甫,臨川人,精於醫。以李師聖、郭稽中所著《產論》、《寶慶》諸集,綱領散漫而無統,節目簡略而未備,醫者不能深求遍覽,乃采摭諸家之書,附以家傳驗方,編葺成書,凡八門,門數十餘體,總二百六十餘論,論後列方,是為《大全良方》。

金壇王肯堂為《證治準繩》,女科一部,全用其書。」

【醫者意也】

醫者意也,用藥用方之精,平時的訓練是其一,用藥之時對藥物與病情的用「意」,就非訓練能有突破的。《內經》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說法,也許可以給個註腳。張銳和唐與正都同樣的有用「意」這個特性。

寒熱藥物並用,用藥之妙的張銳

治病之精,就在於得其神。

《古今醫統》有記載張銳的故事:「張銳,字子剛,鄭州人,官為團練使。篤好醫方,遂得精妙,聲名遠著。凡有求療,雖及細民,皆用意為治。一婦產後患大洩喉痺,諸醫謂兩證不能並治,以為必死。公視之,與藥十餘粒,使吞之,咽通而瀉止。人異之,公曰:理中丸裹紫雪耳。喉痺非寒藥不可,洩瀉非理中不止。紫雪下嚥則消釋無餘,得至腹中則附子藥也。夫何異!」

唐與正

醫者意也,治病之精,就在於得其神。

《古今醫統》記載:「唐與正,不知何郡人,善醫,凡人有奇疾,以意療之,無不效。一小女患風痺赤腫,諸醫以風熱治之不效。唐診視云:肝肺之風熱故,治之遂愈。惟頂上高腫寸許,詢其乳母好飲熱酒,唐遂悟,以前劑倍加葛根,數服而消。」

又,《醫學入門》云:「唐與正治飲熱酒,頂高數寸,用葛花倍服而愈。治因服黑鉛丹,臥則小便微通,立即不能涓滴,服諸通利藥不效。公曰:乃結砂時鉛不死,硫黃飛去,鉛入膀胱,故臥則偏重猶可溲,立則正塞水道,自不能通。用金液丹三百丸,分為十服,煎瞿麥湯下。蓋膀胱得硫黃,積鉛成灰,從水道下,纍纍如細砂,其病遂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2-9-2 00:39:56 | 只看該作者
【晉代】整理傷寒論和脈經的王叔和

現在的醫生能有《傷寒論》、《脈經》作指導為病人施治,這個功勞可算在晉代王叔和的身上。《甲乙經·序》云:「漢張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施用。」高湛的《養生論》也有:「王叔和,性沉靜,好著述,考覈遺文,采摭群論,撰成《脈經》十卷;編次張仲景方論,編為三十六卷,大行於世。」 從甘伯宗《名醫傳》知道,王叔和有《脈經》十卷傳世,而且《傷寒論》經久遠的時間已經殘破不堪,因為王叔和方能讓後人得窺此書:「性度沉靜,通經史,窮研方脈,精意診切,洞識修養之道,撰《脈經》十卷,《脈訣》四卷,《脈賦》一卷。仲景作《傷寒論》錯簡,迨叔和撰次成序,得成全書。」

完整搜集針灸資料的皇甫謐

晉代皇甫謐,字士安,幼名靜,安定朝那人。我們知道,中國古時的針灸醫術是非常高明的,但是沒有很適合學習者的完整書籍。皇甫謐自己患了風病,又耳聾,「病風加苦聾百日」,於是將古時的針灸相關書籍,《內經》的〈針經〉和〈素問〉,以及《明堂孔穴針灸治要》整理去蕪存菁而著作了《甲乙經》,〈序〉云:「乃撰三部,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辭,去其重複,論其精要,至為十二卷。」《古今醫統》云:「皇甫謐得風痺疾,因而學醫,集覽經方,手不釋卷,遂盡其妙。所著《甲乙經》及《針經》行世。」

狂犬病如何治?葛洪有答案

古時候修道的醫生相當多,葛仙公即是。葛仙公的從孫葛洪更是大大的有名。葛洪喜好學習神仙導養之法,也跟葛仙公的學生鄭隱學習煉丹的秘術,後來他的煉丹經驗寫在《抱樸子》書中,後世人發現,對現代的化學有啟發作用。他也是很有名的醫生,《肘後備急方》中有治療狂犬病的處方,使用狂犬的腦塗於咬傷處的方法,一千多年後的西人巴斯德的免疫療法幾乎同於葛洪所用的方法。

煉丹修仙的葛洪

《古今醫統》云:「葛洪,字稚川,丹陽人,自號抱樸子。廣覽群書諸子百家之言,下至雜文,誦記萬卷。好神仙導引之法,煉丹以期遐年。所著有《神仙傳》,史集五經諸史百家之言,《金匱方》、《肘後方》百卷。年八十餘,人言屍解仙去。」

劉涓子和外科金瘡治療--《鬼遺方》

劉涓子有外科金瘡的治療法,有一部書籍叫作《鬼遺方》,有個蠻有趣的故事:劉涓子一日狩獵時,見高大物射中後,追高大物而得藥方書,雲是黃老鬼遺留的處方書,故名。以後,凡是遇到金瘡受傷者塗藥即有效。《古今醫統》曰:「劉涓子,不知何郡人。晉末於丹陽郊外射獵,忽有物高二丈許,因射而中之,走如電激,聲如風雨,夜不敢追。明日,率弟子數十人尋其蹤跡。至山下,見一小兒云:主人昨夜為劉涓子所射,取水以洗瘡。因問小兒主人為誰?答曰:是黃老鬼。乃窺小兒還。將至,聞搗藥聲,遙見三人,一人臥,一人閱書,一人搗藥。即齊聲呼突而前,三人並走,止遺一帙癰疽方,並一臼藥,涓子得之。從宋武帝北征,有被金瘡者,以藥塗之,隨手而愈。論者謂聖人作事,天必助之,天以此方授武帝也。演為十卷,號曰《鬼遺方》雲。」

【南齊】

徐文伯用針灸法助生產

學針灸的人都知道,孕婦忌刺「合谷」、「三陰交」,這二穴能將胎兒墜落。記載於《南史》中,明醫徐文伯的故事云:「宋後廢帝出樂游苑門,逢一婦人有娠,帝亦善診之,曰:此腹是女也。問文伯,曰;腹有兩子,一男一女。男左邊青黑,形小於女。帝性急,便欲使剖。文伯惻然曰:若刀斧恐其變異,請針之,立落。便瀉足太陰,補手陽明,胎便應針而落,兩兒相續出,如其言。」
徐文伯、徐嗣伯一家,上上下下許多人都擅長醫病。

寒冬用冷水澆灌治病

徐嗣伯勇敢的讓一位畏寒病人在盛冬時,澆以冷水的治病方式最為膾炙人口。《南史·張邵傳》曰:「徐嗣伯,字叔紹,有孝行,善清言,位正員郎諸府佐,彌為臨川王映所重。時直合將軍房伯玉服五百散十許劑無益,更患冷,夏日常覆衣,嗣伯為診之曰:卿伏熱,應須以水發之,非冬月不可。至十一月,冰雪大盛,令二人夾捉伯玉,解衣坐石,取冷水從頭澆之,盡二十斛。伯玉口噤氣絕,家人啼哭請止。嗣伯遣人執杖防閒,敢有諫者撾之。又盡水百斛,伯玉始能動,而見背上彭彭有氣,俄而起坐曰:熱不可忍,乞冷飲。嗣伯以水與之,一飲一升,病都差。自爾恆發熱,冬月猶單褌衫、體更肥壯。」

巢元方著書探討病源病理

中醫的醫理,《素問》、《靈樞》已經論述的非常詳盡了,病理病源的搜集,自巢元方奉詔撰《諸病源候論》,後來的名字叫作《巢氏病源》,成了重要的參考書籍。《古今醫統》云:「巢元方,不知何郡人,大業中為太醫博士,奉詔撰《諸病源候論》五十卷,罔不該集。今行世為《巢氏病源》。」

楊上善註解內經

講到《內經》,人們多會疑問,這麼難讀難懂的書籍,怎樣理解它呢?歷史上註解《內經》的相當多,最早期完整的註解,大概就是楊上善、全元起、王冰撰寫的了。楊上善註解敘述的內經叫作《內經太素》,尤其是從楊上善開始,對於脈學有所特殊發明,傳了「太素脈法」,可以以之探知人的禍福休咎。《古今醫統》有云:「楊上善,不知何郡人。大業中為太醫侍御,名著當代,稱神,診療出奇,能起沉痾篤疾,不拘局方,述《內經》為《太素》,知休咎,今世之雲太素脈皆宗之,鮮有得其妙者。」

【唐朝】

薰蒸藥物之氣可以治病

許胤宗發明藥物薰蒸之法治病,唐時柳太后中風,不能言語,引宗就用「黃耆防風湯」放在太后床下薰蒸,一夜就能說話了。《舊唐書·本傳》:「許胤宗,常州義興人也。初事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后病風不言,名醫治皆不愈,脈益沉而噤,胤宗曰:口不可下藥,宜以湯氣熏之,令藥入腠理調理即差。乃造黃耆防風湯數十斛,置於床下,氣如煙霧,其夜便得語,由是超拜義興太守。」

甄權、甄立言兄弟

古時的醫生,多半是家傳的,所以常有一家都是名醫的。徐文伯、嗣伯、成伯就是一家人。甄權、甄立言一家兄弟,都是名醫,但不是家傳的。甄權、甄立言倆兄弟,曾因母病而習醫,都懂醫方而且通達醫學的精義。甄權針灸的醫術高明,魯州刺史庫狄嵌換了風病,手不能拉引弓弦,醫生們都不能療治,甄權只是用針刺他的肩隅穴,就能射箭了。撰著過《脈經》、《針方》、《明堂人形圖》各一卷。《舊唐書.本傳》:「甄權,許州扶溝人也。嘗以母病,與弟立言專醫方,得其旨趣。隋開皇初為秘書省正字,後稱疾免。隋魯州刺史庫狄嵌苦風患,手不得引弓,諸醫莫能療,權謂曰:但將弓箭向垛,一針可以射矣。針其肩隅一穴,應時即射。權之療疾,多此類也。貞觀十七年,權年一百三歲。太宗幸其家,視其飲食,訪以藥性,因授朝散大夫,賜幾杖衣服。」
甄立言是甄權的弟弟,曾當過御史大夫。唐太宗命他為杜淹看病,患的是「風毒」發腫,立言為他看診,雲再過十一天的午時將死,果然十一天後就死。立言曾經作《本草音義》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舊唐書·甄權傳》:「權弟立言,武德中累遷太常丞御史大夫。杜淹患風毒發腫,太宗令立言視之,既而奏曰:從今更十一日午時必死。果如其言。時有尼明律年六十餘,患心腹鼓脹,身體羸瘦,已經二年,立言診脈曰:其腹內有蟲,當是誤食發為之耳。因令服雄黃,須臾吐出一蛇,如人手小指,唯無眼,燒之猶有發氣,其疾乃愈。」

福德修的好的御醫孫回璞

人死而復活的事情,古書中常有述及。貞觀之時有位殿中侍御醫孫回璞的,死過兩次,都回來了,第一次說是帶錯了人,第二次說是他修的福德好,不該帶走的。由此可見,人應修善德,本該死也不一定死啊。
《曹州志》:「孫回璞,濟陰人,殿中侍御醫。貞觀十三年,從駕幸九成宮三善谷,與魏太師徵鄰。夜二鼓,璞聞喚孫侍御,心疑太師命,出視,見二人曰:官喚。璞曰:我不能行。即取馬乘之以隨,光明如晝,璞怪訝而不敢言。行六七里,至苜蓿谷,見兩人持韓鳳方以行,語引璞二人曰:我所得是,汝錯也,宜放之!二人即放璞。璞循路而還,了了不異平日行處。既至門,繫馬,見婢當戶眠,喚之不應;入戶,見身與婦並眠,欲就之不得,但見屋內甚明,壁角蜘蛛網二繩及架上所著藥物。不得就床,自知是死,倚壁久之,忽驚覺,身已臥床上,而屋內黑闇無所見。喚婦起燃燈,而璞方大汗,視蜘蛛網等處,歷然不殊。馬亦大汗,急遣人覘鳳方,果是夜暴死。至十七年,璞奉敕往療齊王佑疾,還至洛州孝義驛,忽然見一人問曰:君是孫回璞否?我鬼也。魏太師有文書追君。璞視之,則鄭公徵署也。璞驚曰:鄭公未死。何有此?鬼曰:已死矣。今為太陽都錄太監,故令召君耳。璞引坐共食甚歡,請曰:待還京奏事畢,然後應命可也。鬼許之。於是晝夜相隨,至閿鄉,鬼辭曰:吾度關待君。及璞度關,而鬼已先至,復同行至滋水,又與璞別曰:待君奏事訖相見也,可弗食葷辛。既奏事畢,出訪鄭公已薨,校其薨日,則孝義驛之前日也。璞自擬必死,與家人訣別。可六七日,夜夢前鬼來召,引璞上高山,山巔有大宮殿,入見眾君子迎謂曰:此人有修福,不可留也。即推璞墮山,乃驚悟。」

注重婦人小兒的孫思邈

唐朝的孫思邈,在醫學上可是個難得一見的人物,撰著了《備急千金要方》,之後又有一部《千金方翼》。《備急千金要方》卷一是序例,將所有讀這部書的須知都寫在這裡。卷二、三、四即是「婦人方」,卷五分上、下是「少小嬰孺方」,是第一個把婦人方當作重要位置的人,第一個將小兒方放在重要位置上的人。

注重醫生養成的孫思邈

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卷一序例中,最先的部份是,「大醫習業第一」、「大醫精誠第二」。大意是,當個好醫生,必須熟悉所有的像《內經》、《難經》、《甲乙經》《本草》、《經方》等知識,還得要學習基本的道家陰陽、五行等學術,更得要做一個有道德觀念、有操守的醫生,連用藥也忌諱經常使用動物藥,可能因為修道,不願造殺生之業的關係。

天地人之間的理是貫通的

孫思邈非常的清楚天地人之間都有互相的關係,他借用前人所說的:「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代,和為雨,怒為風,凝為雪霜,張為虹霓,天常數也。人之四肢五臟,一覺一寐,吐納往來,流為榮為,章為氣色,發為音聲,人常數也。」認為人的病和天地的病是相同的。

自慎養性的孫思邈

關於養性,孫思邈也有見解,《譚賓錄》:「盧照鄰問思邈:養性之道其要何也?」思邈答曰:「先知自慎。自慎者,恆以憂畏為本。舉《經》曰:人不畏威,天威至矣。」又說:「憂畏者,死生之門,存亡之由,禍福之本,吉凶之源。故」、「士無憂畏則仁義不立,農無憂畏則稼穡不滋,工無憂畏則規矩不設,商無憂畏則貨殖不盈,子無憂畏則孝敬不篤,父無憂畏則慈愛不著,臣無憂畏則勳庸不建,君無憂畏則社稷不安。故養性者失其憂畏,則心亂而不理,形躁而不寧,神散而氣越,志蕩而意昏,應生者死,應存者亡,應成者敗,應吉者凶。夫憂畏者,其猶水火不可暫忘也。人無憂畏,子弟為勍敵,妻妾為寇讎。」

病理處方並重的王燾

王燾,因母病而學習醫學醫術,將他所學寫作而行世。他見巢元方奉詔所撰的《諸病源候論》,有解病之源、有病理,但無藥方,於是撰著《外台秘要》,將病理與藥方同行。《比事摘錄》:云「唐有王燾,因母病學醫,因以所學作書行世。」《攖寧集》云:「唐有王燾,精醫,著《外台秘要》。」

善療風疾的張文仲

唐代張文仲在唐朝則天時代初期為侍御醫,善療風疾,和當時的許多醫生共同撰寫療風氣方,由麟台監王方慶監其修撰。當時的文仲上奏說:「風有一百二十四種,氣有八十種,大體醫藥雖同,人性各異,庸醫不達藥之性,使冬夏失節,因此殺人。唯腳氣頭風上氣,嘗須服藥不絕,自余則隨其發動,臨時消息之。但有風氣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要得通洩即不困劇。」於是,撰寫「四時常服、及輕重大小諸方十八首」,向上奏表。

張文仲治療應聲病

張文仲有個在藥效、藥性的發現史上的有趣故事;按《朝野僉載》說:洛州有個讀書人,患了一種「應聲病」,只要說話,喉中就會回應出聲,於是向張文仲請教該怎麼辦。張整夜思考,得到一法,取出《本草》書,令這個病人讀每一味藥材名,都有回應,一直到那應聲所畏懼的藥物時,即不應言語。文仲就抓取那個藥物,合和做成丸子讓他服用了,隨即就止了回應聲。又有一說,宋朝的蘇澄也有完全相同的趣事。《古今醫統》記載的:「蘇澄,宋良醫。人病應聲者求療,澄雲古無此方,惟以本草藥名盡呼之,每呼一聲,腹中輒應,惟一藥即不應,再三呼之無聲,即以此藥為主治之,愈。」

陳藏器對神農本草補遺

《神農本草經》,經久之後,當時的神農本草脫逸了很多,陳藏器寫《本草拾遺》一書,填補《神農本草》之不足。《鄞縣志》云:「陳藏器與日華子二人,皆開元時人。藏器為京兆府三原縣尉,以《神農本草》遺逸尚多,因別為《本草》十卷,中言人肉可療羸疾,故後之孝子多行之。」這種用藥的說法,算是荒謬的,那種孝子也只是愚孝。另《醫學入門》云:「陳藏器,唐三原尹,撰《神農本草經》,曰《本草拾遺》。」

編注《內經·素問》的王冰

最早期完整的註解,大概就是楊上善、全元起、王冰撰寫的了。
王冰,唐時太僕令,師事洞明《素問》一書的元珠先生,後來編注《素問》,令後世學醫者,有《素問》可參考的註解書閱讀。《古今醫統》云:「元珠先生,不知何郡人,洞明《素問》,極究微奧。時太僕令王冰識其為異人,乃師事之,遂以妙旨授冰,冰由是大注《素問》,今行世。」;又,《古今醫統》云:「王冰,寶應中為太僕令,號啟元子,篤好醫方,得先師所藏《太素》,及全元起書,大為編次,注《素問》答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又著《元珠》十卷,《昭明隱旨》三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9-2 00:37: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9-2 00:51 編輯

【漢朝】漢朝與魏晉時的名醫輩出,淳於意、張仲景、華佗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

《史記》有相當長的篇幅寫淳於意的事跡。

師父說什麼就做什麼的淳於意

淳於意聽從同郡的陽慶說「盡去爾方書」,把自己以前所讀的醫書都拋棄了,再受業於公乘陽慶,盡得師父公乘陽慶之所有學術,包括接受了藏書如:黃帝、扁鵲的《脈書》、《五色診》、《接陰陽禁書》等,讀後都很靈驗有效。

這個故事的意義有,師父教徒弟時,要將不同法門的東西都扔乾淨,才好真正的做個好弟子。

淳於意和翔實的病例

淳於意因為各處遊走為人看病,疏忽了為做官的人們診治,得罪官方,被判了刑罰,差點被肉刑。

尚幸有女緹縈上書救父,得以免刑,而且當年也廢除了肉刑法。

後來皇帝詔問淳於意所治的病案效驗。淳於意答覆說,使用了陽慶的診治方法後,脈理、療效都是很靈驗的。

說了許多的診驗,例如知道病人將發生何種病象,何時會死亡等,也知道病人在發病前做了哪些事情,用藥就可以好,並且他的診療案子也寫的相當詳細,後世常有人云,淳於意乃歷史上寫醫案最詳細的第一人。

淳於意曾飲用上池水

有趣的是,《瑯嬛記》有個故事,說:倉公淳於意有次夢到游蓬萊山,「見宮室崔嵬,金碧璀璨,光輝射目。忽一童子以杯水進,倉公飲畢,五內寒徹,仰首見殿榜曰:上池仙館,始知所飲乃上池水也。由是神於診脈。」從夢到飲以「上池水」後,變成非常神驗於診脈的醫生了。扁鵲從師父長桑君那兒也是學到了飲用上池水,乃至於能「見垣一方人」,透視人的五臟癥結。

橘井救疫病

古代的好醫生常與神仙有關係,淳於意、扁鵲都飲了上池水之後,診看病如神,蘇耽早年就失去了父親,但事母至孝。

漢文帝時修成道果,將離去時,給了母親能獲得飲食與金錢的活命工具,又留下了拯救染流行病病人的飲用井水和橘葉法。

《列仙傳》云:「語母曰:某受命仙籙,當違色養。

母曰:我何存活?公以兩盤留。母需飲食扣小盤,需錢帛扣大盤,所需皆立至。又語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橘樹,患疫者,與井水一升,橘葉一枚,飲之立愈。後果然。求水葉者,遠至千里,應手而愈。」

診脈如神的郭玉

一位不知姓名的老翁,常在涪水釣魚,因此別人叫他涪翁,據《太平御覽》雲,他著作了《針經診脈法》傳世,程高和郭玉曾拜師於他。

《後漢書》方術傳雲,郭玉乃廣漢雒人,隨師涪翁學習「方診六徵之技,陰陽不測之術」,漢和帝時當了「太醫丞」的官位,看病多有效應。

診脈可以在許多雜處之人中,診出男女不同的脈。

皇帝發現他看病時,治療當官的效果有時好有時差,然而看診百姓就都好且快些痊癒,他的解釋是,看位尊者,有恐懼之心,並且他們也有不信醫生的那種表態:「醫之為言意也。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於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夫貴者處尊高以臨臣,臣懷怖懾以承之,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疆,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針有分寸,時有破漏,重以恐懼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猶不盡,何有於病哉?此其所為不愈也。」

(《後漢書·方術傳》)

賣藥不二價的韓康

古時的醫生,像韓康一樣賣藥不二價,守信用的相當的多。

《後漢書·本傳》:「韓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也。

常採藥名山,賣於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餘年。時有女子從康買藥,康守價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韓伯休耶?乃不二價乎?康歎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焉,何用藥為?乃遯入霸陵山中。」

著作《傷寒論》的張機

東漢時,出了一位大大影響中醫界內科學術的醫生,他叫張機,字仲景,南陽棘陽人,向同郡張伯袓習醫。當時的何顒,曾向人說:「仲景之術,精於伯袓。」伊尹做湯液,仲景又論廣伊尹,作了數十卷,其中的方劑用之多有效驗。

以前的醫書,有治病之法而無治方,自仲景的《傷寒論》傳出後,才開始有詳細的治法、製藥法、服藥法、且有序的、有藥理說明的處方。

華佗讀了《傷寒論》,喜曰:此真活人書也。另外,仲景還有著作《金匱玉函要略》三卷。

預知病情的張機

《甲乙經》有關於張仲景預言當時在朝廷的官員、僅二十多歲的年輕侍中王仲宣將來到四十歲時,有眉落現象,之後半年將死,後果然說中了。

皇甫謐《甲乙經·序》:「漢有張仲景,奇方異治,施世者多不能盡記其本末。

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

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

懸壺醫由來

有叫費長房的人,跟一位賣藥老翁學習道法和醫術,那位老翁賣藥是不二價的,可是凡來治病者都痊癒。

費長房學習,得到老翁賜與的符咒,能「醫療眾病,鞭笞百鬼,乃驅使社公。」

可是,「後失其符,為眾鬼所殺。」

(《後漢書·本傳》)可見,治病救人可以,但還是要敬鬼神的,不能因為治病,而對另外空間眾生就沒有慈悲心了,隨意的「鞭笞」它們。

【魏晉時期】

傳奇的華佗

如果說影響中醫內科第一的是東漢明醫張仲景,那說到影響中醫外科最重要的就應屬另一名醫華佗了。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後漢書·方術傳》雲,雖然他年紀很大了,卻看起來像是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

他又「精於方藥,處齊不過數種,心識分銖,不假秤量,針灸不過數處」,內科與針灸科都非常有效,且處方藥物和針灸都是很少量的。

最引人稱道的是他的外科手術,不但有麻醉藥物可用,而且有外用神膏可敷,很快就能痊癒:「若疾髮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聚積;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煉功養生的華佗和弟子

當時有廣陵吳普、彭城樊阿,從華佗學醫。華佗曾和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我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

吳普照著施行,年紀九十多歲,還「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服餌養生的華佗和弟子

樊阿善於針術。

一般醫生都說「背及胸臟之間,不可妄針,針之不可過四分。」而樊阿「針背入一二寸,巨闕胸臟乃五六寸,而病皆瘳」。有一次,樊阿向華佗求取有無可內服食而有益於人的處方。華佗就授之以「漆葉青黏散」,處方是:「漆葉屑一斗,青黏十四兩,以是為率,言久服去三蟲,利五臟,輕體,使人頭不白」。

樊阿照做,竟壽達百餘歲。

好學不倦神授醫術的華佗

華佗的醫術為何那麼高明?

有這樣的傳說:當華佗遊山之時,在古洞前休息時,聽到有人在探討治療病的方法,聽到時極為歡喜,被洞中人呼之進入,傳習醫術。

《中藏經·序》這樣寫的:「性好恬淡,喜味方書,多游名山幽洞,往往有所遇。一日,因酒息於公宜山古洞前,忽聞人論療病之法。先生訝其異,潛逼洞竊聽。須臾,有人云:華生在邇,術可付焉。復有一人曰:此生性貪,不憫生靈,安得付也?先生不覺愈駭,躍入洞,見二老人,衣木皮,頂草冠。先生躬趨左右而拜曰:適聞賢者論方術,遂乃忘歸。況濟人之道,素所好為,所恨者,未遇一法可以施驗,徒自不足耳。願賢者少察愚誠,乞與開悟,終身不負恩。首坐先生云:術亦不惜,恐異日與子為累。若無高下,無貧富,無貴賤,不務財賄,不憚勞苦,矜老恤幼為急,然後可脫子禍。先生再拜謝曰:賢聖之語,一一不敢忘,俱能從之。二老笑指東洞云:石床上有書一函,子自取之,速出吾居!勿示俗流!宜秘密之。先生時得書,回首已不見老人。先生懾怯離洞,忽然不見,雲奔雨瀉,石洞摧塌。既覽其方,論多奇怪,從茲施試,無不神效。」

外科聖手華佗

《襄陽府志》記載說,華佗為關羽刮骨去毒,後來被曹操害死:「華佗洞曉醫方,年百餘歲,貌有壯容。關羽鎮襄陽,與曹仁相拒,中流矢,矢鏃入骨,佗為之刮骨去毒。後為曹操所殺。」

董奉譽滿杏林

古代的醫生,奇人異士極多。壺公、郭玉、華佗、董奉都是。

《三國誌·士燮傳》注有雲,董奉是一位神仙,曾用藥丸給了交州刺史士燮服用,三日前死了的士燮,竟能在半日後而起坐。

《三國誌·士燮傳》註:「燮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丸藥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頤搖消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

董奉給人看好了病不收錢,只命病人根據病情的大小而種杏子,後來杏子成了樹林,用杏換谷物救濟貧民。以後的人稱好醫生的醫院或診所為「杏林」,和董奉的奇跡有關。

《南康府志》云:「董奉,字君異,候官人。有道術,隱廬山為人治病,不受謝,惟令種杏一株,數年成林。

杏熟易谷,以濟貧民。

永嘉中仙去。

今廬山杏林,乃其遺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06:08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