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出生之時,有白鹿入室,有紫芝產於庭中。
自幼就以為修習「神仙之學」乃是命中定好了的。
李時珍於十四歲時開始科舉考試,卻「補諸生,三試於鄉都不能得成」。
李時珍喜歡讀書,非常的博學,幾乎所有的書都讀都看。
已經讀書十年,卻從未出家門。
他心中並無當官的想法與意願。
他所讀的書中,尤其喜好而且善於醫學方面,就以醫生自居。
當時的楚王聽聞時珍的醫術了得,聘他為奉祠掌管良醫的事情。
後來楚王的世子暴厥,李時珍立刻救活了他。
於是將他舉薦於朝廷,授給太醫院判的職位。
可是,李時珍只做了一年的官就不做了,歸回故里。
中國古代的醫家本草之書,上自神農所傳,就止有三百六十五種。
在梁·陶弘景時修本草,本草數量亦沒有增加。
至唐朝,蘇恭增加一百一十四種,宋朝劉翰又增一百二十種,到了掌禹錫、唐慎微諸先生,先後增補,加上以前的共一千五百五十八種,當時認為已經算是完善的。
然而,李時珍認為,品數太煩多,名稱也太雜,有時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他以為這樣是不正確的。
於是「窮搜搏采、芟煩補闕」,歷經三十年,閱讀的書籍八百餘家,書稿訂正三次而著成《本草綱目》一書。
《本草綱目》增加藥物達三百七十四種,分為一十六部,合共五十二卷,首標正名為「綱」,其餘各附釋為「目」,以補足與糾正藥物的原資料。
次以集解,辨疑正誤,將出產形色等詳細說明也。又次以氣味、主治、附方,當作本草的體用。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原序中自述,讀古書典籍,就像吃糖啃甘蔗一樣,「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本草綱目》一書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中,增刪考證而著作成功的。
當《綱目》書著作將成,要貢獻朝廷之時,李時珍已經七十六歲了,也自己預見了將死時期,果然很快地「遽卒」。
李時珍在未逝前,寫了一個上書表遺給其子建元,命他送與皇帝。
沒多久,神宗萬曆年間,詔修國史,命令中外貢獻四方文籍,建元將父親遺表及本書《綱目》獻予。
天子嘉許,朝廷命禮部譽寫,分兩京、各省布政刊行,從此「士大夫家有其書」。
本草之學從這以後才算是集大成了。
李時珍遺書上皇帝的表,大略是說:歷代,經久遠年代後,許多的藥物有同物不同名的,有同名不同物的,有難以辨識的,有些分類不對的,有些藥物有毒卻和那些無毒的藥形態相似,增加採藥困難,這都影響治病的效果。
還有些歷代發現的新藥,以前的書中還未記載,於是增補、訂正了許多藥物。
舊籍記載的一千五百多種,在《本草綱目》書中,增加三百七十四種。
分為十六部,共五十二卷。
根據藥物的「正名」為綱,而「附釋」的則為目;再加上以集解、辨疑、正誤,詳細的將其出產地、藥物的氣味、主治都記載於書中。
著作本書的參考書籍非常多,上自墳典、下至稗記,只要有攸關者,都收掇在書中。雖然稱之為醫書,實際是將萬物以及藥物的理講明了。
希望皇帝能「特詔儒臣補注,成昭代之典」,如此,本書便能成為指導醫生們使用的很好的參考典籍。
李時珍晚年之時,自號「瀕湖山人」,著作有《所館詩》、《醫案》、《脈訣》、《五藏圖論》、《三焦客難》、《命門考》、《詩話》。
因為他的兒子建中當官,所以他被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不只是一位好的醫生和本草家,他還是一位修神仙之術的修煉人,每晚都打坐煉功,以神仙自命。
觀顧景星《李時珍傳》即知:「余兒時聞先生軼事,孝友,饒隱德,晚從余曾大父游,讀書以日出入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豈偶然與?」
李時珍在《瀕湖脈學》中有一段評述張紫陽八脈經的記載:「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也。」
正說明了修仙家所觀察到的奇經八脈和醫生所認知有所不同的秘密,就是反觀而照察到的。
另外,作為精通醫學和修仙者的他,很重視「奇經八脈」之秘要。
所以在他的《奇經八脈考》中,認為醫生和修仙者一定要知道「奇經八脈」。
他說,「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
「醫而知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脈,則虎龍升降,玄牡幽微竅妙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