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56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 卷二十五 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陰陽高下壽夭治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22:47: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類經 卷二十五 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陰陽高下壽夭治法325

 

 

(《素問‧五常政大論》)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其故何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為天門。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為地戶。

 

《五常政大論》曰︰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

 

義與此通。

 

此節以背乾面巽而言,乾居西北,則左為北,右為西,故左寒右涼;巽居東南,則右為南,左為東,故右熱左溫,而四季之氣應之也。)

 

岐伯曰︰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大小之異也。

 

(此下皆言地理之異也。

 

高下,謂中原地形,西北方高,東南方下也。

 

大小,謂山河疆域,各有大小也。

 

故陰陽之氣有不齊,而寒熱溫涼,亦各隨其地而異矣。)

 

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

 

(陽氣自上而降下,東南方下,故東方溫而南方熱,陽始於東而盛於南也。

 

陰氣自下而奉上,西北方高,故西方涼而北方寒,陰始於西而盛於北也。)

 

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

 

(《六元正紀大論》曰︰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

 

正此謂也。)

 

故適寒涼者脹,之溫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此腠理開閉之常,大小之異耳。

 

(之,亦適也。

 

適寒涼之地,則腠理閉密,氣多不達,故作內脹。

 

之溫熱之地,則腠理多開,陽邪易入,故為瘡瘍。

 

脹在裡,故下之則已。

 

瘡在表,故汗之則已。

 

此其為脹為瘡,雖為腠理開閉之常,然寒熱甚者病則甚,微者病則微,乃有大小之異耳。

 

王氏曰︰西北、東南,言其大也。

 

夫以氣候驗之,中原地形,所居者悉以居高則寒,處下則熱。

 

嘗試觀之,高山多雪,平川多雨,高山多寒,平川多熱,則高下寒熱可癥見矣。

 

中華之地,凡有高下之大者,東西、南北各三分也。

 

其一者,自漢蜀江,南至海也;二者,自漢江,北至平遙縣也;三者,自平遙北山,北至蕃界北海也。

 

故南分大熱,中分寒熱兼半,北分大寒。

 

南北分外,寒熱尤極。

 

大熱之分其寒微,大寒之分其熱微。

 

然而登陟極高山頂,則南面北面;寒熱懸殊,榮枯倍異也。

 

又東西高下之別亦三矣,其一者,自KT 源縣,西至沙洲;二者,自開封縣,西至KT 源縣;三者,自開封縣,東至滄海也。

 

故東分大溫,中分溫涼兼半,西分大涼。

 

大溫之分,其寒五分之二;大涼之分,其熱五分之二。

 

溫涼分外,溫涼尤極,變為大暄大寒也。

 

約其大凡如此。

 

然九分之地,寒極於西北,熱極於東南。

 

九分之地,其中有高下不同,地高處則燥,下處則濕,此一方之中小異也。

 

若大而言之,是則高下之有二也。

 

何者?中原地形,西高北高,東下南下。

 

今百川滿湊,東之滄海,則東南西北,高下可知。

 

一為地形高下,故寒熱不同;二則陰陽之氣有少有多,故表溫涼之異爾。

 

今以氣候驗之,乃春氣西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夏氣北行。

 

以中分校之,自開封至KT 源,氣候正與歷候同。

 

以東行校之,自開封至滄海,每一百裡,秋氣至晚一日,春氣發早一日。

 

西行校之,自KT 源縣西至蕃界磧石,其以南向及西北、東南者,每四十裡,春氣發晚一日,秋氣至早一日;北向及東北、西南者,每一十五裡,春氣發晚一日,秋氣至早一日。

 

南行校之,川形有北向及東北西南者,每一十五裡,陽氣行晚一日,陰氣行早一日;南向及東南西北川,每一十五裡,熱氣至早一日,寒氣至晚一日;廣平之地,則每五十裡,陽氣發早一日,寒氣至晚一日。

 

北行校之,川形有南向及東南、西北者,每二十五裡,陽氣行晚一日,陰氣行早一日;北向及東北、西南川,每一十五裡,寒氣至早一日,熱氣至晚一日;廣平之地,則每二十裡,熱氣行晚一日,寒氣至早一日。

 

大率如此。

 

然高處峻處,冬氣常在,平處下處,夏氣常在,觀其雪零草茂,則可知矣。

 

然地土固有弓形川、蛇形川、月形川,地勢不同,生殺榮枯,地同而天異。

 

凡此之類,有離向、丙向、巽向、乙向、震向處,則春氣早至,秋氣晚至,早晚校十五日;有丁向、坤向、庚向、兌向、辛向、乾向、坎向、艮向處,則秋氣早至,春氣晚至,早晚亦校二十日。

 

是所謂帶山之地也,審觀向背,氣候可知。

 

寒涼之地,腠理開少而閉多,閉多則陽氣不散,故適寒涼腹必脹也。

 

濕熱之地,腠理開多而閉少,開多則陽氣發散,故往溫熱皮必瘡也。

 

下文則中氣不余,故脹已。

 

汗之則陽氣外泄,故瘡已。

 

按︰王氏此論,以中國之地分為九宮,而九宮之中復分其東西南北之向,則陰陽寒熱各有其辨,不可不察也。

 

詳漢蜀江,即長江也。

 

自江至南海,離宮也。

 

自江至平遙縣,中宮也。

 

今屬山西汾州界。

 

自平遙北至蕃界北海,坎宮也。

 

此以南北三分為言也。

 

KT 源縣,即KT 陽縣,今屬陝西鳳翔府。

 

自KT 源西至沙洲,兌宮也。

 

自開封西至KT 源,中宮也。

 

自開封東至滄海,震宮也。

 

此以東西三分為言也。

 

五正之宮得其詳,則四隅之氣可察矣。)

 

帝曰︰其於壽夭何如?(土地之氣既不同,則人之壽夭亦有異也。)

 

岐伯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

 

(陰精所奉之地,陽氣堅固,故人多壽。

 

謂崇高之處也。

 

陽精所降之地,陽氣易泄,故人多夭,謂污下之處也。)

 

帝曰︰善。

 

其病者,治之奈何?岐伯曰︰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

 

(西北氣寒,氣固於外,則熱鬱於內,故宜散其外寒,清其內熱。

 

東南氣熱,氣泄於外,則寒生於中,故宜收其外泄,溫其中寒。

 

此其為病則同,而治則有異也。)

 

故曰︰氣寒氣涼,治以寒涼,行水漬之。

 

氣溫氣熱,治以溫熱,強其內守。

 

必同其氣,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西北氣寒氣涼,人多食熱而內火盛,故宜治以寒涼,及行水漬之法,謂用湯液浸漬以散其外寒也。

 

東南氣溫氣熱,人多食涼而內寒生,故宜治以溫熱,又必強其內守,欲令陽氣不泄,而固其中也。

 

天氣地氣有陰陽升降,病治亦有陰陽升降,用合氣宜,是同其氣而病可平矣。

 

然西北未必無假熱,東南未必無假寒,假者當反治,則西北有當熱,東南有當寒者矣。

 

然余備歷南北,還是熱方多熱病,寒方多寒病,又不可不知也。

 

真假詳義,有按在論治類四。)

 

帝曰︰善。

 

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勢使然也。

 

崇高則陰氣治之,污下則陽氣治之,陽盛者先天,陰勝者後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一州之地,非若天下之廣,其中亦有生化壽夭之不同者,以地勢有高下耳。

 

高者陰氣升而治之,陰性遲,故物之榮枯皆後天而至。

 

後天者,其榮遲,其枯亦遲,故多壽也。

 

下者陽氣降而治之,陽性速,故物之成敗皆先天而至。

 

先天者,其成速,其敗亦速,故多夭也。

 

觀孫真人曰︰嬰兒三歲以上,十歲以下,觀其性氣高下,即可知其壽夭。

 

大略兒小時敏悟過人者多夭,則項橐、顏回之流是也。

 

小兒骨法成就,威儀回轉遲舒,稍費人精神雕琢者壽。

 

其預知人意,回旋敏速者亦夭,則楊修、孔融之流是也。

 

由此言之,壽夭大略可知也。

 

亦由梅花早發,不睹歲寒,甘菊晚榮,終於年事,是知晚成者,壽之癥也。

 

此即先天後天之義。)

 

帝曰︰其有壽夭乎?岐伯曰︰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地之小大異也,小者小異,大者大異。

 

(地有高下,則氣有陰陽,壽夭之所由也。

 

然大而天下,則千萬裡之遙,有所異也;小而一州,則數十裡之近,亦有所異也。

 

故小有小之異,大有大之異。)

 

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氣之先後,人之壽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

 

(不明天道,則不知運氣之變。

 

不明地理,則不知方土之宜。

 

不明陰陽更勝,則本末俱失。

 

不明氣之先後,則緩急倒施。

 

不明壽夭生化之期,則中無確見而輕率招尤。

 

凡此數者,缺一不可,斯足因形以察人之外,因氣以知人之內,而治病之道,庶保萬全矣。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13:3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