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59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 卷二十四 運氣類 上下升降氣有國中神機氣立生死...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22:43: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類經 卷二十四 運氣類 上下升降氣有國中神機氣立生死為用318

 

 

(《素問‧六微旨大論》)

 

帝曰︰願聞其用也。

 

(此連前章,而詳求其上下升降之用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

 

(本者,天之六氣,風寒暑濕火燥是也。

 

位者,地之六步,木火土金水火是也。

 

言天者求之本,謂求六氣之盛衰,而上可知也。

 

言地者求之位,謂求六步之終始,而下可知也。

 

人在天地之中,故求之於氣交,則安危亦可知矣。)

 

帝曰︰何謂氣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

 

(上者謂天,天氣下降。

 

下者謂地,地氣上升。

 

一升一降,則氣交於中也,而人居之,而生化變易,則無非氣交之使然。)

 

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

 

此之謂也。

 

(樞,樞機也。

 

居陰陽升降之中,是為天樞,故天樞之義,當以中字為解。

 

中之上,天氣主之。

 

中之下,地氣主之。

 

氣交之分,即中之位也。

 

而形氣之相感,上下之相臨,皆中宮應之而為之市。

 

故人氣從之,萬物由之,變化於茲乎見矣。

 

愚按︰王太仆曰︰天樞,當齊之兩旁也,所謂身半矣。

 

伸臂指天,則天樞正當身之半。

 

三分折之,則上分應天,下分應地,中分應氣交。

 

此單以人身之天樞穴為言,蓋因《至真要大論》曰︰身半以上,天之分也,天氣主之。

 

身半以下,地之分也,地氣主之。

 

半,所謂天樞也。

 

故王氏之注如此。

 

然在彼篇,本以人身為言;而此節雲人氣從之、萬物由之二句,又豈止以人身為言哉?是其言雖同,而所指有不同也。

 

夫所謂樞者,開闔之機也。

 

開則從陽而主上,闔則從陰而主下,樞則司升降而主乎中者也。

 

故其在人,則天樞穴居身之中,是固然矣。

 

其在於天地,則卯酉居上下之中,為陰陽之開闔,為辰宿之出入,非所謂天樞乎?蓋子午為左右之軸,卯酉為上下之樞,無所疑也。

 

第以卯酉一線之平,而謂為氣交,殊不足以盡之。

 

夫樞者,言分界也。

 

交者,言參合也。

 

此則有取於王氏三折之說,然必以卦象求之,庶得其義。

 

凡卦有六爻,HT 上卦象天,下卦象地,中象天樞之界。

 

此以兩分言之,則中惟一線之謂也。

 

若以三分言之,則二三四爻成一卦,此自內卦而一爻升,地交於天也;五四三爻成一卦,此自外卦而一爻降,天交於地也。

 

然則上二爻主乎天,下二爻主乎地,皆不易者也。

 

惟中二爻,則可以天,亦可以地,斯真氣交之象。

 

易系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其斯之謂。

 

由此觀之,則司天在泉之義亦然。

 

如《至真要大論》曰︰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

 

此即上下卦之義,然則三氣四氣,則一歲之氣交也。

 

故自四月中以至八月中,總計四個月、一百二十日之間,而歲之旱潦豐儉,物之生長成收,皆系乎此,故曰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也。

 

如後篇六元正紀大論,諸雲持於氣交者,其義即此。)

 

帝曰︰何謂國中?(前章言氣有國中,此復求其詳也。)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法。

 

(度,即日也。

 

一步之數,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而兩分之,則前半步始於初,是為初氣,凡三十度而有奇。

 

奇,謂四十三刻又四分刻之三也。

 

後半步始於中,是為中氣,其數如初,故曰同法。)

 

帝曰︰國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

 

(國中者,所以分陰陽也。

 

凡一氣之度必有前後,有前後則前陽而後陰。

 

陽主進,自下而上,故初者地氣也。

 

陰主退,自上而下,故中者天氣也。

 

愚按︰國中者,初言其始,氣自始 而漸盛也。

 

中言其盛,氣自盛而漸衰也。

 

但本篇所謂國中者,以一步之氣為言,故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法。

 

然陰陽之氣,無往不在,故國中之數,亦無往不然。

 

如以一歲言之,則冬至氣始於北,夏至氣中於南,北者盛之始,南者衰之始,此歲氣之國中也。

 

以晝夜言之,夜則陽生於坎,晝則日中於離,坎者升之始,離者降之始,此日度之國中也。

 

不惟是也,即一月一節、一時一刻,靡不皆然。

 

所以月有朔而有望,氣有節而有中,時有子而有午,刻有初而有正,皆所以分國中也。

 

故明國中者則知陰陽,明陰陽則知上下,明上下則知升降,明升降則知孰為天氣,孰為地氣,孰為氣交,而天地人盈虛消長死生之數,不外乎是矣。

 

此當與伏義六十四卦圓圖參會其義,有妙存焉。

 

見附翼一卷醫易義中。)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天無地之升,則不能降,地無天之降,則不能升,故天地更相為用。)

 

帝曰︰願聞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

 

(升出於地,升無所升,則升已而降,此地以天為用也,故降者謂天。

 

降出於天,降無所降,則降已而升,此天以地為用也,故升者謂地。)

 

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召,猶招也。

 

上者必降,下者必升,此天運循環之道也。

 

陽必召陰,陰必召陽,此陰陽配合之理也。

 

故高下相召則有升降,有升降則強弱相因而變作矣。

 

《六元正紀大論》曰︰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運居其中而常先也。

 

惡所不勝,歸所同和,隨運歸從而生其病也。

 

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下勝則地氣遷而上,勝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則位易氣交,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

 

帝曰︰善。

 

寒濕相遘,燥熱相臨,風火相值,其有間乎?(間,異也。

 

惟其有間,故或邪或正而變由生也。)

 

岐伯曰︰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

 

(六氣皆有勝復,而勝復之作,正則為循環當位之勝復,故有德有化有用。

 

邪則為亢害承製之勝復,故有災有變。)

 

帝曰︰何謂邪乎?(凡六氣之不當位者,皆互相為邪也。)

 

岐伯曰︰夫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

 

(物之生,從於化,由化而生也。

 

物之極,由乎變,由極而變也。

 

《天元紀大論》曰︰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

 

《五常政大論》曰︰氣始而生化,氣終而象變。

 

諸家之釋此者,有曰陰陽營運則為化,春生秋落則為變。

 

有曰萬物生息則為化,寒暑相易則為變。

 

有曰離形而易謂之化,因形而易謂之變。

 

有曰自無而有、自有而無則為化,自少而壯、自壯而老則為變。

 

是皆變化之謂。

 

故變化之薄於物者,生由化而成,其氣進也;敗由變而致,其氣退也,故曰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

 

薄,侵迫也。)

 

故氣有往復,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之來也。

 

(氣有往復,進退也。

 

用有遲速,盛衰也。

 

凡此四者之有,而為化為變矣。

 

但從乎化,則為正風之來,從乎變,則為邪風之來,而人之受之者,安危系之矣。)

 

帝曰︰遲速往復,風所由生,而化而變,故因盛衰之變耳。

 

成敗倚伏游乎中何也?(倚伏者,禍福之萌也。

 

夫物盛則衰,樂極則哀,是福之極而禍之倚也。

 

未濟而濟,否極而泰,是禍 之極而福所伏也。

 

故當其成也,敗實倚之,當其敗也,成實伏之,此成敗倚伏游行於變化之中者也。

 

本節特以為言者,蓋示人以處變處常之道耳。

 

易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

 

岐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

 

(動靜者,陰陽之用也。

 

所謂動者,即形氣相感也,即上下相召也,即往復遲速也,即升降出入也,由是而成敗倚 伏,無非由動而生也。

 

故易曰︰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然而天下之動,其變無窮,但動而正則吉,不正則凶,動而不已,則災變由之而作矣。)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

 

(陽動陰靜,相為對待,一消一長,各有其期。

 

上文言成敗倚伏生乎動,即動之期也。

 

動極必變,而至於不生不化,即靜之期也。

 

然則天地以春夏為動,秋冬為靜;人以生為動,死為靜也。)

 

帝曰︰不生化乎?(帝疑天地之道,豈真有不生化者乎?)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此言天地非不生化,但物之動靜,各有所由耳。

 

凡物之動者,血氣之屬也,皆生氣根於身之中,以神為生死之主,故曰神機。

 

然神之存亡,由於飲食呼吸之出入,出入廢則神機化滅而動者息矣。

 

物之植者,草木金石之屬也,皆生氣根於形之外,以氣為榮枯之主,故曰氣立。

 

然氣之盛衰,由於陰陽之升降,升降息則氣立孤危而植者敗矣。

 

此其物之修短,固各有數;但稟賦者出乎天,自作者由乎我,孰非所謂靜之期?亦各有其因耳。

 

《五常政大論》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詳見後十五。)

 

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生長壯老已,動物之始終也,故必賴呼吸之出入。

 

生長化收藏,植物之盛衰也,故必賴陰陽之升降。)

 

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器即形也,凡萬物之成形者,皆神機氣立之器也。

 

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易曰︰形乃謂之器。

 

義即此也。

 

王氏曰︰包藏生氣者,皆謂生化之器,觸物然矣。

 

夫竅橫者,皆有出入去來之氣。

 

竅豎者,皆有陰陽升降之氣。

 

何以明之?如壁窗戶牖,兩面伺之,皆承來氣,是出入氣也。

 

如陽升則井寒,陰升則水暖,以物投井及葉墜空 中,翩翩不疾,皆升氣所礙也。

 

虛管溉滿,捻其上竅,水固不泄,為無升氣而不能降也。

 

空瓶小口,頓溉不入,為氣不出而不能入也。

 

由是觀之,升無所不降,降無所不升,無出則不入,無入則不出。

 

夫群品之出入升降不失常守,而云非化者,未之有也。

 

有識無識、有情無情,去出入升降而得存者,亦未之有也。

 

故曰出入升降,無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

 

(宇者,天地四方曰宇。

 

夫形所以存神,亦所以寓氣。

 

凡物之成形者皆曰器,而生化出乎其中,故謂之生化之宇。

 

若形器散敝,則出入升降無所依憑,各相離分而生化息矣,此天地萬物合一之道。

 

觀邵子觀易吟曰︰一物其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

 

能知萬物備於我,肯把三才別立根。

 

天向一中分造化,人於心上起經綸。

 

天人焉有二般義,道不虛行只在人。

 

蓋其義也。)

 

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萬物之多,皆不能外此四者。)

 

化有小大,期有近遠,(物之小者如秋毫之微,大者如天地之廣,此化之小大也。

 

夭者如蜉蝣之朝暮,壽者如彭HT 之百千,此期之近遠也。

 

化之小者其期近,化之大者其期遠,萬物之氣數固有不齊,而同歸於化與期,其致則一耳。)

 

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四者,出入升降也。

 

常守,守其所固有也。

 

出入者守其出入,升降者守其升降,固有弗失,多壽無疑也。

 

今之人,外勞其形,內搖其精,固有且不保而妄言入道,匪獨欺人而且自欺,惑亦甚矣。)

 

反常則災害至矣。

 

(不當出而出,不當入而入,不當升而升,不當降而降,動失其宜,皆反常也。

 

反而無害,未之有也。)

 

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

 

(形,即上文之所謂器也。

 

夫物有是形,則有是患,外苦六氣所侵,勞傷所累,內懼情欲所系,得失所牽,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皆此形之為患耳。

 

然天地雖大,能役有形而不能役無形,陰陽雖妙,能化有氣而不能化無氣,使無其形,何患之有?故曰無形無患。

 

然而形者,跡也,動也。

 

動而無跡,則無形矣,無形則無患矣。

 

此承上文而言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是因有形之故也。

 

四者之有,而貴常守。

 

常守者,守天然於無跡無為,是即無形之義也。

 

若謂必無此身,方是無形,則必期寂滅而後可,聖人之道,豈其然哉?如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其義即此。

 

觀其所謂吾者,所重在吾,吾豈虛無之謂乎?蓋示人以有若無、實若虛耳。

 

故曰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又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而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

 

皆無形無患之道也。

 

如孔子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又孰非其道乎?

 

故關尹子曰︰人無以無知無為者為無我,雖有知有為,不害其為無我。

 

正此之謂也。)

 

帝曰︰善。

 

有不生不化乎?(不生不化,即不生不死也。

 

言人有逃陰陽,免生化,而無始無終,同太虛於自然者乎?

 

觀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濃。

 

蘇子由釋之曰︰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豈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矣。

 

不生不死,即易所謂寂然不動者也。

 

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無思無為之妙也。

 

有生則有死,故生之徒,即死之徒也。

 

人之所賴於生者濃,則死之道常十九。

 

聖人常在不生不死中,生地且無,焉有死地哉?即此不生不化之謂。

 

又昔人云︰愛生者可殺也,愛潔者可污也,愛榮者可辱也,愛完者可破也。

 

本無生,孰殺之?本無潔,孰污之?本無榮,孰辱之?本無完,孰破之?知乎此者,可以出入造化,游戲死生。

 

此二家說,俱得不生不死之妙,故並錄之。)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約,惟真人也。

 

帝曰︰善。

 

(真人者體合於道,道無窮則身亦無窮,故能出入生死,壽敝天地,無有終時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17:57 , Processed in 0.26561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