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6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 卷十三 疾病類 病機149】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20:59: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類經 卷十三 疾病類 病機149

 

 

(素問至真要大論)

 

帝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

 

(風寒暑濕燥火,天之六氣也。

 

氣之正者為化,氣之邪者為變,故曰之化之變也。)

 

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

 

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由拔刺雪污,工巧神聖,可得聞乎?

 

(錫,賜也。十全,無一失也。

 

桴,鼓槌也。

 

由,猶同。

 

拔刺雪污,去病如拾 也。

 

又詳義見針刺類五十二。

 

難經曰︰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

 

又曰︰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

 

桴音孚。)

 

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

 

(病隨氣動,必察其機,治之得其要,是無失氣宜也。

 

愚按︰氣交變、五常政、至真要等論,皆詳言五運六氣各有太過不及,而天時民病變必因之,故有淫勝、反勝、客勝、主勝之異。

 

蓋氣太過則亢極而實,氣不及則被侮而虛,此陰陽盛衰自然之理也。

 

本篇隨至真要大論之末,以統言病機,故藏五氣六,各有所主,或實或虛,則亦無不隨氣之變而病有不同也。

 

即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矣,若木勝則四肢強直而為掉,風動於上而為眩,脾土受邪,肝之實也;木衰則血不養筋而為掉,氣虛於上而為眩,金邪乘 木,肝之虛也。

 

又如諸痛痒瘡皆屬於心矣,若火盛則熾熱為癰,心之實也;陽衰則陰勝為疽,心之虛也。

 

五臟六氣,虛實皆然,故本篇首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末言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

 

蓋既以氣宜言病機矣,又 特以盛虛有無四字,貫一篇之首尾,以盡其義,此正先聖心傳,精妙所在,最為吃緊綱領。

 

奈何劉完素未之詳審,略其顛末,獨取其中一十九條,演為原病式,皆偏言盛氣實邪,且於十九條中,凡歸重於火者十之七八,至於不及虛邪則全 不相顧。

 

又曰︰其為治者,但當瀉其過甚之氣,以為病本,不可反誤治其兼化也。

 

立言若此,虛者何堪?故樓氏指其治法之偏,誠非過也。

 

夫病機為入道之門,為跬步之法,法有未善,而局人心目,初學得之,多致終身不能超脫,習染既久,流弊日深,所以近代醫家,舉動皆河間遺風,其於瀉假熱,伐真虛,復人於反掌間者,比比皆然,不忍見也。

 

或諱之曰︰河間當胡元之世,其風聲氣習,本有不同,因時製宜,故為是論。

 

即或有之,則世變風移,今非昔比,設欲率由其舊,恐冰炭鉤繩,不相符也。

 

心切憫之,不容不辨。)

 

帝曰︰願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風類不一,故曰諸風。

 

掉,搖也。

 

眩,運也。

 

風主動搖,木之化也,故屬於肝。

 

其虛其實,皆能致此。

 

如發生之紀,其動掉眩巔疾,厥陰之復,筋骨掉眩之類者,肝之實也。

 

又如陽明司天,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者,燥金之盛,肝受邪也;太陰之復,頭頂痛重而掉螈尤甚者,木不製土,濕氣反勝,皆肝之虛也。

 

故衛氣篇曰︰下虛則厥,上虛則眩。

 

亦此之謂。

 

凡實者宜涼宜瀉,虛則宜補宜溫,反而為之,禍不旋踵矣。

 

余治仿此。

 

掉,提料切。)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收,斂也。

 

引,急也。

 

腎屬水,其化寒,凡陽氣不達,則營衛凝聚,形體拘攣,皆收引之謂。

 

如太陽之勝為筋肉拘苛血脈凝泣,歲水太過為陰厥、為上下中寒,水之實也。

 

歲水不及為足痿清厥,涸流之紀其病癃閉,水之虛也。

 

水之虛實,皆本於腎。)

 

諸氣 鬱,皆屬於肺。

 

( ,喘急也。

 

鬱,痞悶也。

 

肺屬金,其化燥,燥金盛則清邪在肺而肺病有餘,如歲金太過,甚則喘咳逆氣之類是也。

 

金氣衰則火邪勝之而肺病不足,如從革之紀其發喘咳之類是也。

 

肺主氣,故諸氣 鬱者,其虛其實,皆屬於肺。

 

音憤。)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脾屬土,其化濕,土氣實則濕邪盛行,如歲土太過,則飲發中滿食減,四肢不舉之類是也。

 

土氣虛則風木乘之,寒水侮之,如歲木太過,脾土受邪,民病腸鳴腹支滿;卑監之紀,其病留滿痞塞;歲水太過,甚則腹大脛腫之類是也。

 

脾主肌肉,故諸濕腫滿等証,虛實皆屬於脾。)

 

諸熱瞀螈,皆屬於火。

 

(瞀,昏悶也。

 

螈,抽掣也。

 

邪熱傷神則瞀,亢陽傷血則螈,故皆屬於火。

 

然歲火不及,則民病兩臂內痛,鬱冒朦昧;歲水太過,則民病身熱煩心躁悸,渴而妄冒。

 

此義火之所以有虛實也。

 

瞀,茂、務二音。

 

螈音翅。)

 

諸痛痒瘡,皆屬於心。

 

(熱甚則瘡痛,熱微則瘡痒。

 

心屬火,其化熱,故瘡瘍皆屬於心也。

 

然赫曦之紀,其病瘡瘍,心邪盛也。

 

太陽司天,亦發為癰瘍,寒水勝也。

 

火盛則心實,水勝則心虛,於此可見。)

 

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厥,逆也。

 

厥有陰陽二証︰陽衰於下則為寒厥,陰衰於下則為熱厥。

 

固,前後不通也。

 

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清濁不化,寒閉也;火盛則水虧,水虧則精液乾涸,熱結也。

 

泄,二陰不固也。

 

命門火衰則陽虛失禁,寒泄也;命門水衰則火迫注遺,熱泄也。

 

下言腎氣,蓋腎居五臟之下,為水火陰陽之宅,開竅於二陰,故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痿有筋痿肉痿脈痿骨痿之辨,故曰諸痿。

 

凡支體痿弱多在下部,而曰屬於上者,如痿論云︰五臟使人痿者,因肺熱葉焦,發為痿 也。

 

肺居上焦,故屬於上。

 

氣急曰喘,病在肺也。

 

吐而有物有聲曰嘔,病在胃口也。

 

逆而不降,是皆上焦之病。)

 

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禁,噤也,寒厥切牙曰噤。

 

鼓,鼓頷也。

 

栗,戰也。

 

凡病寒戰而精神不能主持,如喪失神守者,皆火之病也。

 

然火有虛實之辨,若表裡熱甚而外生寒栗者,如陰陽應象大論所謂熱極生寒、重陽必陰也。

 

河間曰,心火熱甚,亢極而戰,反兼水化製之,故為寒栗者,皆言火之實也。

 

若陰盛陽虛而生寒栗者,如調經論曰,陽虛畏外寒。

 

刺節真邪論曰︰陰勝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摶於皮膚之間者,皆言火之虛也。

 

有傷寒將解而為戰汗者,如仲景曰︰其人本虛,是以作戰。

 

成無己曰︰戰栗者,皆陰陽之爭也。

 

傷寒欲解將汗之時,正氣內實,邪不能與之爭,則便汗出而不發戰;邪氣欲出,其人本虛,邪與正爭,微者為振,甚者則戰。

 

皆言傷寒之戰汗,必因於虛也。

 

有 瘧之為寒栗者,如瘧論曰︰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栗也。

 

夫瘧氣者,並於陽則陽勝,並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盛則熱。

 

又曰︰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栗鼓頷也。

 

由此觀之,可見諸禁鼓栗雖皆屬火,但火實者少,火虛者多耳。)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痙,風強病也。

 

項為足之太陽,濕兼風化而侵寒水之經,濕之極也。

 

然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太陽之復為腰 反痛、屈伸不便者,是又為寒水反勝之虛邪矣。

 

痙音敬。)

 

諸逆沖上,皆屬於火。

 

(火性炎上,故諸逆沖上者皆屬於火。

 

然諸藏諸經皆有逆氣,則其陰陽虛實有不同矣。

 

其在心脾胃者,如脈解篇曰︰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

 

有在肺者,如藏氣法時論曰︰肺苦氣上逆也。

 

有在脾者,如經脈篇曰︰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也。

 

有在肝者,如脈要精微論曰︰肝脈若搏,令人喘逆也。

 

有在腎者,如脈解篇曰︰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也。

 

又繆刺篇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也。

 

又示從容論曰︰咳喘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

 

又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咽還出也。

 

有在胃者,如宣明五氣篇曰︰胃為氣逆為噦也。

 

又陰陽別論曰︰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息奔也。

 

有在膽胃者,如四時氣篇曰︰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 ,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也。

 

有在小腸者,曰少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也。

 

有在大腸者,曰腹中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也。

 

又繆刺篇曰︰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也。

 

有在膀胱者,如經脈別論曰︰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

 

有在沖督者,如骨空論曰︰衝脈為病,逆氣裡急。

 

督脈生病,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也。

 

凡此者,皆諸逆沖上之病。

 

雖諸沖上皆屬於火,但陽盛者火之實,陽衰者火之虛,治分補瀉,當於此詳察之矣。)

 

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熱氣內盛者,在肺則脹於上,在脾胃則脹於中,在肝腎則脹於下,此以火邪所至,乃為煩滿,故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如歲火太過,民病脅支滿,少陰司天,肺 腹大滿膨膨而喘咳,少陽司天,身面 腫腹滿仰息之類,皆實熱也。

 

然歲水太過,民病腹大脛腫;歲火不及,民病脅支滿胸腹大;流衍之紀,其病脹;水鬱之發,善厥逆痞堅腹脹;太陽之勝,腹滿食減;陽明之復,為腹脹而泄。

 

又如五常政大論曰︰適寒涼者脹。

 

異法方宜論曰︰藏寒生滿病。

 

經脈篇曰︰胃中寒則脹滿。

 

是皆言熱不足寒有餘也。

 

仲景曰︰腹滿不減,減不足言,須當下之,宜與大承氣湯。

 

言實脹也。

 

腹脹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言虛脹也。

 

東垣曰︰大抵寒脹多,熱脹少。

 

豈虛語哉?故治此者,不可以諸脹腹大,悉認為實熱,而不察其盛衰之義。)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躁,煩躁不寧也。

 

狂,狂亂也。

 

越,失常度也。

 

熱盛於外,則肢體躁擾;熱盛於內,則神志躁煩。

 

蓋火入於肺則煩,火入於腎則躁,煩為熱之輕,躁為熱之甚耳。

 

如少陰之勝,心下熱,嘔逆躁煩;少陽之復,心熱煩躁便數憎風之類,是皆火盛之躁也。

 

然有所謂陰躁者,如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民病心熱煩心躁悸、陰厥譫妄之類,陰之勝也。

 

是為陰盛發躁,名曰陰躁。

 

成無己曰,雖躁欲坐井中,但欲水不得入口是也。

 

東垣曰︰陰躁之極,欲坐井中,陽已先亡,醫猶不悟,復指為熱,重以寒藥投之,其死也何疑焉?況寒涼之劑入腹,周身之火,得水則升走矣。

 

且凡內熱而躁者,有邪之熱也,病多屬火;外熱而躁者,無根之火也,病多屬寒。

 

此所以熱躁宜寒,陰躁宜熱也。

 

狂,陽病也。

 

宣明五氣篇曰︰邪入於陽則狂。

 

難經曰︰重陽者狂。

 

如赫曦之紀,血流狂妄之類,陽狂也。

 

然復有虛狂者,如本神篇曰︰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

 

通天篇曰︰陽重脫者陽狂。

 

腹中論曰︰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

 

是又狂之有虛實補瀉,不可誤用也。)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暴,猝也。

 

強直,筋病強勁不柔和也。

 

肝主筋,其化風,風氣有餘,如木鬱之發,善暴僵仆之類,肝邪實也。

 

風氣不足,如委和之紀,其動 戾拘緩之類,肝氣虛也。

 

此皆肝木本氣之化,故曰屬風,非外來虛風八風之謂。

 

凡諸病風而筋為強急者,正以風位之下,金氣乘之,燥逐風生,其燥益甚。

 

治宜補陰以製陽,養營以潤燥,故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此最善之法也。

 

設誤認為外感之邪,而用疏風愈風等劑,則益躁其躁,非惟不能去風,而適所以致風矣。)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鼓之如鼓,脹而有聲也。

 

為陽氣所逆,故屬於熱。

 

然師傳篇曰︰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

 

口問篇曰︰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

 

此又皆寒脹之有聲者也。

 

諸病 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 腫,浮腫也。

 

腫疼酸者,陽實於外,火在經也。

 

驚駭不寧者,熱乘陰分,火在藏也。

 

故如少陰少陽司天,皆為瘡瘍 腫之類,是火之實也。

 

然伏明之紀其發痛,太陽司天為 腫身後癰,太陰所至為重 腫,太陽在泉,寒復內余則腰尻股脛足膝中痛之類,皆以寒濕之勝而為腫為痛,是又火之不足也。

 

至於驚駭,虛實亦然。

 

如少陰所至為驚駭,君火盛也。

 

若委和之紀其發驚駭,陽明之復亦為驚駭,此又以木衰金勝,肝膽受傷,火無生氣,陽虛所致當知也。

 

音附。)

 

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於熱。

 

(諸轉 反戾,轉筋拘攣也。

 

水液,小便也。

 

河間曰︰熱氣燥爍於筋則攣螈為痛,火主燔灼燥動故也。

 

小便混濁者,天氣熱則水混濁,寒則清潔,水體清而火體濁故也。

 

又如清水為湯,則自然濁也。

 

此所謂皆屬於熱,宜從寒者是也。

 

然其中亦各有虛實之不同者,如傷暑霍亂而為轉筋之類,宜用甘涼調和等劑清其亢烈之火者,熱之屬也。

 

如感冒非時風寒,或因豪雨之後,濕毒中藏而為轉筋霍亂,宜用辛溫等劑,理中氣以逐陰邪者,寒之屬也。

 

大抵熱勝者必多煩燥焦渴,寒勝者必多厥逆畏寒。

 

故太陽之至為痙,太陽之復為腰 反痛、屈伸不便,水鬱之發為大關節不利,是皆陽衰陰勝之病也。

 

水液之濁,雖為屬火,然思慮傷心,勞倦傷脾,色欲傷腎,三陰虧損者多有是病。

 

治宜慎起居,節勞欲,陰虛者壯其水,陽虛者益其氣,金水既足,便當自清,若用寒涼,病必益甚。

 

故玉機真藏論曰︰冬脈不及則令人少腹滿,小便變。

 

口問篇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陰陽盛衰,義有如此,又豈可盡以前証為實熱。)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水液者,上下所出皆是也。

 

水體清,其氣寒,故凡或吐或利,水穀不化而澄澈清冷者,皆得寒水之化,如秋冬寒冷,水必澄清也。)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河間曰︰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

 

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製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

 

暴注,卒暴注泄也。

 

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

 

下迫,後重裡急迫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是皆就熱為言耳。

 

不知此云皆屬於熱者,言熱之本也;至於陰陽盛衰,則變如冰炭,胡可偏執為論。

 

如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至真要等論曰,太陽司天,民病嘔血善噫;太陽之復,心胃生寒,胸中不和,唾出清水,及為噦噫;太陽之勝,寒入下焦,傳為濡泄之類,是皆寒勝之為病也。

 

又如歲木太過,民病飧泄腸鳴,反脅痛而吐甚;發生之紀,其病吐利之類,是皆木邪乘土,脾虛病也。

 

又如歲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亂;土鬱之發,為嘔吐注下;太陰所至為霍亂吐下之類,是皆濕勝為邪,脾家本病,有濕多成熱者,有寒濕同氣者,濕熱宜清,寒濕宜溫,無失氣宜,此之謂也。

 

至於吐酸一証,在本節則明言屬熱,又如少陽之勝為嘔酸,亦相火証也,此外別無因寒之說;惟東垣曰︰嘔吐酸水者,甚則酸水浸其心,其次則吐出酸水,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以大辛熱劑療之必減。

 

酸味者收氣也,西方肺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實,故用大鹹熱之劑瀉其子,以辛熱為之佐,以瀉肺之實,若以河間病機之法作熱攻之者,誤矣。

 

蓋雜病酸心,濁氣不降,欲為中滿,寒藥豈能治之乎?此東垣之說,獨得前人之未發也。

 

又丹溪曰︰或問︰吞酸素問明以為熱,東垣又以為寒何也?曰︰素問言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末也。

 

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又謂寒藥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俱犯丁香,且無治熱濕鬱積之法,為未合經意。

 

余嘗治吞酸,用黃連茱萸各製炒,隨時令迭為佐使,蒼術茯苓為輔,湯浸蒸餅為小丸吞之,仍教以 食蔬果自養,則病亦安。

 

此又二公之說有不一也。

 

若以愚見評之,則吞酸雖有寒熱,但屬寒者多,屬熱者少。

 

故在東垣則全用溫藥,在丹溪雖用黃連而亦不免茱萸、蒼術之類,其義可知。

 

蓋凡留飲中焦,鬱久成積,濕多生熱,則木從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熱也,當用丹溪之法;若客寒犯胃,頃刻成酸,本非鬱熱之謂,明是寒氣,若用清涼,豈其所宜?又若飲食或有失節,及無故而為吞酸噯腐等証,此以木味為邪,肝乘脾也;脾之不化,火之衰也。

 

得熱則行,非寒而何?欲不溫中,其可得乎?故余願為東垣之左袒而特表出之,欲人之視此者,不可謂概由乎實熱。)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

 

此之謂也。

 

(上文一十九條,即病機也。

 

機者,要也,變也,病變所由出也。

 

凡或有或無,皆謂之機,有者言其實,無者言其虛。

 

求之者,求有無之本也。

 

譬猶尋物一般,必得其所,取之則易。

 

如太陰雨化,施於太陽;太陽寒化,施於少陰;少陰熱化,施於陽明;陽明燥化,施於厥陰;厥陰風化,施於太陰。

 

凡淫勝在我者,我之實也,實者真邪也。

 

反勝在彼者,我之虛也,虛者假邪也。

 

此六氣之虛實,即所謂有無也。

 

然天地運氣,雖分五六,而陰陽之用,水火而已。

 

故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

 

瀉其盛氣,責其有也。

 

培其衰氣,責其無也。

 

求得所本而直探其賾,則排難解紛,如拾芥也。

 

設不明逆順盈虛之道,立言之意,而鑿執不移,所謂面東者不見西牆,面南者不睹北方,察一曲者不可與言化,察一時者不可與言大,未免實實虛虛,遺人害矣。

 

故余於本篇,但引經釋經,冀以明夫大義耳,非謂病機之變,止於是也。

 

夫規矩準繩,匠氏之法,一隅三反,巧則在人,知此義者,惟王太仆乎﹗究其所注最妙,而人多忽者何也?余深佩之,謹附於後。

 

王氏曰;深乎聖人之言,理宜然也。

 

有無求之,虛盛責之,言悉由也。

 

夫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當助其心。

 

又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

 

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

 

暴速注下,食不及化,是無水也。

 

溏泄而久,止發無恆,是無水也。

 

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

 

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

 

又熱不得寒,是無水也。

 

寒不得熱,是無火也。

 

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

 

熱之不熱,責其無火。

 

熱之不久,責心之虛。

 

寒之不久,責腎之少。

 

有者瀉之,無者補之,虛者補之,盛者瀉之,適其中外,疏其壅塞,令上下無礙,氣血通調,則寒熱自和,陰陽調達矣。

 

是以方有治熱以寒,寒之而火食不入,攻寒以熱,熱之而昏躁以生,此則氣不疏通,壅而為是也。

 

紀於水火,余氣可知。

 

故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令氣通調,妙之道也。

 

五勝,謂五行更勝也。

 

先以五行寒暑溫涼濕,酸鹹甘辛苦,相勝為法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17:49 , Processed in 0.37497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