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05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 卷五 脈色類 六經獨至病脈分治61】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07:21: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類經 卷五 脈色類 六經獨至病脈分治61

 

 

(素問經脈別論)

 

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當俱瀉,取之下俞。

 

(此言臟氣不和而有一臟太過者,氣必獨至,諸証不同,針治亦異也。

 

太陽者,膀胱經也,太陽獨至,則為厥逆,為喘氣,為虛氣沖逆於上。

 

蓋膀胱與腎為表裡,皆水臟也。

 

以水臟而陽氣獨至,則陽有餘、陰不足矣。

 

當於二經,取其下俞,膀胱下俞名束骨,腎經之俞名太溪,腎陰不足而亦瀉之,以陽邪俱盛也,故必表裡兼瀉,而後可遏其勢。)

 

陽明臟獨至,是陽氣重並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

 

(陽明者,足陽明胃經也。

 

陽明為十二經脈之海,而行氣於三陽。

 

若其獨至,則陽氣因邪而重並於本臟,故當瀉胃之陽,補脾之陰,而取之下俞也。

 

陽明之俞名陷谷,太陰之俞名太白。)

 

少陽臟獨至,是厥氣也,蹺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陽者,足少陽膽經也。

 

膽經之病連於肝,其氣善逆,故少陽獨至者,是厥氣也。

 

然厥氣必始於足下,故於蹺前察之。

 

蹺,陽蹺也,屬足太陽經之申脈。

 

陽蹺之前,乃少陽之經。

 

少陽氣盛則蹺前卒大,故當取少陽之下俞,穴名臨泣。

 

卒,猝同。

 

蹺有五音︰蹺、皎、喬、腳,又極虐切。)

 

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

 

(此釋獨至之義,為一臟之太過。

 

舉少陽而言,則太陽陽明之獨至者,其為三陽二陽之太過可知矣。

 

一陽,少陽也。

 

六經次序,詳疾病類七。)

 

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

 

(太陰者,足太陰脾經也。

 

搏,堅強之謂,即下文所謂伏鼓也。

 

太陰脾脈,本貴和緩,今見鼓搏,類乎真臟,若真臟果見,不可治也,故當用心省察其真。

 

今太陰臟搏,即太陰之獨至,太陰獨至,則五臟之脈氣俱少,而胃氣亦不平矣,是為三陰之太過也。

 

故宜治其下俞,補足陽明之陷谷,瀉足太陰之太白。)

 

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並於上,四脈爭張,氣歸於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

 

(一陽當作二陰,少陽當作少陰。

 

詳此上明三陽,下明三陰;今此復言少陽而不及少陰,新校正疑其誤者是。

 

蓋此前言太陰,後言厥陰,本節言氣歸於腎,末節復有二陰搏至之文,又按全元起本亦雲為少陰厥,以四者合之,則其為二陰少陰之誤無疑。

 

二陰者,足少陰腎經也。

 

獨嘯,獨熾之謂。

 

蓋嘯為陽氣所發,陽出陰中,相火上炎,則為少陰熱厥而陽並於上,故心肝脾肺四脈為之爭張,而其氣則歸於腎,故曰獨嘯。

 

宜治其表裡之經絡,而瀉足太陽、補足少陰也。

 

太陽經穴名昆侖,絡穴名飛陽。

 

少陰經穴名復溜,絡穴名大鐘。)

 

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 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

 

(一陰者,足厥陰肝經也。

 

至,即獨至之義。

 

治,主也。

 

肝邪獨至,真氣必虛,木火相干,故心為 痛。

 

厥氣,逆氣也。

 

逆氣不散,則留薄於經。

 

氣虛不固,則表為白汗。

 

調和藥食,欲其得宜,用針治之,乃在下俞。

 

厥陰之俞,名曰太沖。

 

愚按︰此篇何以知其皆言足經?蓋以下俞二字為可知也,亦如熱論篇傷寒言足不言手之義。

 

又如諸經皆言補瀉,而惟少陽一陰不言者,以少陽承三陽而言,一陰承三陰而言,因前貫後,義實相同,虛補實瀉,皆可理會也。

 

至若一陰調食和藥一句,蓋亦總結上文而言,不獨一經為然。

 

古經多略,當會其意。

 

音淵,酸疼也。)

 

帝曰︰太陽藏何象?

 

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

 

帝曰︰少陽藏何象?

 

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藏者,滑而不實也。

 

帝曰︰陽明藏何象?

 

岐伯曰︰象太浮也。

 

(此下復明六經獨至之脈象也。

 

太陽之象三陽者,陽行於表,陽之極也,故脈浮於外。

 

少陽之象一陽者,少陽為陽之裡,陰之表,所謂半表半裡,陽之微也,故雖滑不實。

 

陽明雖太陽之裡,而實少陽之表,比之滑而不實者,則大而浮矣。

 

仲景曰︰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

 

義當參會。)

 

太陰臟搏,言伏鼓也。

 

(此即釋上文太陰臟搏之義。

 

伏鼓者,沉伏而鼓擊,即堅搏之謂。

 

仲景曰︰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

 

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二陰,少陰腎經也。

 

二陰搏而獨至者,言腎但沉而不浮也。

 

詳此明言二陰之脈,而前無二陰之至,前有一陰之至,而此無一陰之脈,信為古經之脫簡,而上文一陽少陽之誤,即此節也。

 

仲景曰︰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

 

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00:00 , Processed in 0.21875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