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7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證治準繩雜病第一冊諸傷門傷暑】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 04:43: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證治準繩雜病第一冊諸傷門傷暑

 

傷暑:

 

《此事難知》傷暑有二:動而傷暑,心火大盛,肺氣全虧,故身脈洪大。

 

動而火勝者,熱傷氣也,辛苦人多得之,白虎加人參湯。

 

靜而傷暑,火勝金位,肺氣出表,故惡寒脈沉疾。

 

靜而濕勝者,身體重也,安樂之人多受之,白虎加蒼朮湯。

 

傷暑必自汗背寒面垢,或口熱煩悶,或頭疼發熱,神思倦怠殊甚,暑傷氣而不傷形故也。

 

但身體不痛,與感風寒異。

 

宜香薷飲、香薷湯、六和湯。

 

嘔而渴者,浸冷香薷湯,或五苓散兼吞消暑丸。

 

嘔不止者,枇杷葉散去茅根,吞來復丹。

 

嘔而痰,卻暑散吞消暑丸,或小半夏茯苓湯,或消暑飲。

 

瀉而渴,生料平胃散和生料五苓散各半帖,名胃苓散。

 

或理中東加黃連,名連理湯。

 

瀉定仍渴,春澤湯,或縮脾飲。

 

瀉而腹痛有積者,生料五苓散、藿香正氣散勻各半帖。

 

若瀉雖無積,其腹痛甚,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七分,或六和東加木香半錢。

 

或不加木香,止與二藥煎熟去滓,調下蘇合香丸。

 

又有不瀉而腹干痛者,六和湯煎熟調蘇合香丸。

 

瀉而發熱者,胃苓散。

 

瀉而發渴者,胃苓散兼進縮脾飲。

 

瀉渴兼作未透者,湯化蘇合香丸,吞來復丹。

 

或研來復丹作末,白湯調下。

 

已透者,香薷飲。

 

感冒外發熱者,六和湯、香薷湯、香薷飲。

 

身熱煩者,五苓散,或香薷東加黃連一錢。

 

熱而汗多畏風甚者,生料五苓散。

 

熱而渴者,五苓散兼進縮脾飲。

 

暑氣攻裡,熱不解,心煩口乾,辰砂五苓散,或香薷飲加黃連一錢。

 

若大渴不止,辰砂五苓散吞酒煮黃連丸。

 

暑氣攻裡,腹內刺痛,小便不通,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七錢,或止用益元散。

 

冒暑飲酒,引暑入腸內,酒熱與暑氣相並,發熱大渴,小便不利,其色如血,生料五苓散去桂加黃連一錢,或五苓散去桂吞酒煮黃連丸。

 

暑氣入腸胃,而大便艱澀不通者,加味香薷飲,仍佐以三黃丸。

 

暑氣入心,身煩熱而腫者,辰砂五苓散,或香薷飲加黃連一錢。

 

傷暑而傷食者,其人頭疼背寒,自汗發熱,畏食惡心,噫酸臭氣,胸膈痞滿,六和湯倍砂仁。

 

若因暑渴,飲食冷物,致內傷生冷,外傷暑氣,亦宜此藥。

 

暑先入心者,心屬南方離火,各從其類。

 

小腸為心之腑,利心經暑毒使由小腸中出,五苓散利小便,為治暑上劑也。

 

有傷於暑,因而露臥,又為冷氣所入,其人自汗怯風,身痛頭痛,去衣則凜,著衣則煩,或已發熱,或未發熱,並宜六和湯內加扁豆、砂仁。

 

一方用薷香,一方用紫蘇,正治已感於暑,而復外感於風寒,或內傷生冷,以藿香、紫蘇兼能解表,砂仁、扁豆兼能溫中。

 

然感暑又感冷,亦有無汗者,只宜前藥。

 

若加以感風,則斷然多汗,審是此症,宜生料五苓散,內用桂枝為佳。

 

市井中多有此病,往往日間冒熱經營,夜間開窗眠臥,欲取清涼,失蓋不覺,用藥所當詳審。

 

有此症而發潮熱似瘧猶未成瘧者,六和湯、養胃湯各半帖,相和煎。

 

有此症而鼻流清涕,或鼻孔熱氣時出者,六和東加川芎半錢,羌活、黃芩各七分。

 

有因傷暑,遂極飲以冷水,致暑毒留結心胸,精神昏憒,語音不出者,煎香薷湯化蘇合香丸。

 

若先飲冷後傷暑者,五苓散主之。

 

此必心下痞 ,生薑湯調服佳。

 

或四君子湯調中亦可。

 

中和後,或小便不利,或莖中痛,宜蒲黃三錢,滑石五錢,甘草一錢。

 

有因傷暑,用水沃面,或入水洗浴,暑濕相搏,自汗發熱,身重,小便不利,宜五苓散。

 

傷暑而大汗不止,甚則真元耗散,宜急收其汗,生料五苓散倍桂,加黃 如術之數。

 

傷暑自汗,手足厥冷者,煎六和湯調蘇合香丸。

 

傷暑自汗,手足時自搐搦者,謂之暑風。

 

緣已傷於暑,毛孔開而又邪風乘之,宜香薷飲或香薷湯,並加羌活一錢。

 

痰盛者,六和湯半帖和星香散半帖。

 

暑月身癢如針刺,間有赤腫處,亦名暑風。

 

末子六和湯和消風散酒調服。

 

暑風而加以吐瀉交作者,六和湯、藿香正氣散各半帖,加全蠍三個。

 

有暑毒客於上焦,胸膈痞塞,湯藥至口即出,不能過關,或上氣喘急,六和湯浸冷,調入麝香少許。

 

伏暑煩渴而多熱痰者,於消暑丸中每兩入黃連末二錢,名黃連消暑丸。

 

或二陳湯,或小半夏茯苓湯,並可加黃連一錢。

 

暑氣久而不解,遂成伏暑,內外俱熱,煩躁自汗,大渴喜冷,宜香薷飲加黃連一錢,繼進白虎湯。

 

若服藥不愈者,暑毒深入,結熱在裡,譫語煩渴,不欲近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當用調胃承氣湯,或三黃石膏湯。

 

時當長夏,濕熱大勝,蒸蒸而熾,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疼。

 

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利出黃如糜,或如泔色。

 

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不病也。

 

其脈中得洪緩。

 

若濕氣相搏,必加之以遲遲,病雖互換少差,其天暑濕令則一也。

 

宜以清燥之劑治之。

 

《內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

 

熱則氣泄,今暑邪干衛,故身熱自汗。

 

以黃 甘溫補之為君。

 

人參、陳皮、當歸、甘草甘微溫,補中益氣為臣。

 

蒼朮、白朮、澤瀉滲利而除濕,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

 

濕熱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以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

 

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辛苦寒,借其氣味,瀉熱補水。

 

虛者滋其化源,以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於庚金為佐,名曰清暑益氣湯。

 

此病皆由飲食勞倦,傷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

 

但藥中犯澤瀉、豬苓、茯苓、燈心、通草、木通淡味滲利小便之類,皆從時令之旺氣,以泄脾胃之客邪,而補金水之不及也。

 

此正方已是從權而立之。

 

若於其時病濕熱脾旺之證,或小便已數,腎肝不受邪者,若誤用之,必大瀉真陰,竭絕腎水,先損其兩目也。

 

復立變證加減法於後。

 

如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升發陽氣,伏於地中,地者人之脾也。

 

必用當歸和血,少用黃柏以益真陰。

 

如脾胃不足之證,須少用升麻,乃足陽明、太陰引經之藥也。

 

使行陽道,自脾胃中右遷,少陽行春令,生萬物之根蒂也。

 

更少加柴胡,使諸經右遷,生發陰陽之氣,以滋春之和氣也。

 

如脾虛緣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氣受邪,為熱所傷,必須用黃 最多,甘草次之,人參又次之,三者皆甘溫之陽藥也。

 

脾始虛肺氣先絕,故用黃 之甘溫,以益皮毛之氣而閉腠理,不令自汗而損元氣也。

 

上喘氣短懶言語,須用人參以補之。

 

心火乘脾,須用炙甘草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

 

甘草最少,恐滋滿也。

 

若脾胃之急痛,並脾胃大虛,腹中急縮,腹皮急縮者,卻宜多用。

 

經曰:急者緩之。

 

若從權、必加升麻以引之,恐左遷之邪堅盛,卒不肯退,反致項上及臀尻肉添而行陰道,故引之以行陽道,使清氣出地,右遷而上行,以和陰陽之氣也。

 

若中滿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參,口乾嗌干者加干葛。

 

如脾胃既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發之氣,榮血大虧,榮氣伏於地中,陰火熾盛,日漸煎熬,血氣虧少,且心包與心主血,血減則心無所養,致使心亂而煩,病名曰 。

 

 者心惑而煩悶不安也。

 

是由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相干,亂於胸中,使周身血氣逆行而亂。

 

經云:從下上者,引而去之。

 

故當加辛溫、甘溫之劑生陽,陽生而陰長也。

 

或曰甘溫何能生血,又非血藥也。

 

曰:仲景之法,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也。

 

更加當歸和血,又宜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蓋甘寒瀉熱火,火減則心氣得平而安也。

 

如煩亂猶不能止,少加黃連以去之。

 

蓋將補腎水,使腎水旺而心火自降,扶持地中陽氣也。

 

如氣浮心亂,則以朱砂安神丸鎮固之,得煩減、勿再服,以防瀉陽氣之反陷也。

 

如心下痞,亦少加黃連。

 

氣亂於胸,為清濁相干,故以陳皮理之,能助陽氣之升而散滯氣,又助諸甘辛為用。

 

故長夏濕土客邪火旺,可從權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之氣。

 

濕氣大勝,主食不消化,故食減不知穀味,加炒曲以消之。

 

復加五味子、麥門冬、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秋損也。

 

此三伏中長夏正旺之時藥也。

 

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

 

遇夏天氣熱甚,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俱不足,故或熱厥而陰虛,或寒厥而氣虛。

 

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視物KT KT無所見,小便頻數,大便難而秘結、胃脘當心而痛,兩脅痛,或急縮,臍下周遭如繩束之急,甚則如刀刺,腹難舒伸,胸中閉塞,時顯嘔噦,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強腰背腹皆痛,頭痛時作,食不下,或食入即飽,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陰氣覆在皮毛之上。

 

皆天氣之熱助本病也。

 

乃庚大腸、辛肺金、為熱所乘而作,當先助元氣,治庚辛之不足,黃 人參湯主之。

 

夫脾胃虛弱,至六七月間,河漲霖雨,諸物皆潤,人汗 衣,身重短氣,甚則四肢痿軟,行步不正,腳欹眼黑欲倒者,此腎水與膀胱俱竭之狀也。

 

當急救之,滋肺氣以補水之上源,又使庚大腸不受邪熱,不令汗大泄也。

 

汗泄甚則亡津液,亡津液則七神無所依。

 

經云: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津者、庚大腸所主,三伏之義,為庚金受囚也。

 

若亡津液汗大泄,濕今亢甚,則清肅之氣亡,燥金受囚,風木無制,故風濕相搏,骨節煩疼,一身盡痛,亢則害,承乃制也。

 

孫思邈曰:五月常服五味子,是瀉丙火,補庚金大腸,益五臟之元氣。

 

壬膀胱之寒已絕於巳,癸腎水已絕於午,今更逢濕旺,助熱為邪,西方、北方之寒清絕矣。

 

聖人立法,夏月宜補者,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今人夏食寒是也。

 

為熱傷元氣,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生脈,脈者,元氣也。

 

人參之甘,補元氣瀉熱火也。

 

麥門冬之苦寒,補水之源而清肅燥金也。

 

五味子之酸,以瀉火補庚大腸與肺金也。

 

當此之時,無病之人,亦或有二症,況虛損、脾胃有宿疾之人,遇此天暑,將理失所,違時伐化,必困乏無力,懶語氣短,氣弱氣促,似喘非喘,骨乏無力,其形如夢寐,朦朦如煙霧中,不知身所有也,必大汗泄。

 

若風犯汗眼皮膚,必搐項筋,皮枯毛焦,身體皆重,肢節時有煩疼,或一身盡疼或渴或不渴,或小便黃澀,此風濕相搏也。

 

頭痛或頭重,上熱壅盛,口鼻氣短氣促,身心煩亂,有不樂生之意,情思慘淒,此陰勝陽之極也。

 

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

 

厥者,四肢如在火中者為熱厥,四肢寒冷者為寒厥。

 

寒厥則腹中有寒,熱厥則腹中有熱,為脾主四肢故也。

 

若肌肉濡潰,痹而不仁,傳為肉痿證,證中皆有肺疾,用藥之人,當以此調之。

 

氣上衝胸,皆厥證也。

 

痿者,四肢痿軟而無力也,其心煩冤不止。

 

厥者、氣逆也,甚則大逆,故曰厥逆。

 

其厥痿多相類也。

 

於前已立人參黃 五味子麥門冬湯中,每加白茯苓二分,澤瀉四分,豬苓、白朮各一分。

 

如小便快利不黃澀者,只加澤瀉二分,與二術上下分消其濕。

 

如行步不正,腳膝痿弱,兩足欹側,已中痿邪者,加酒洗黃柏、知母三分或五分,令二足涌出氣力。

 

如汗大泄者,津脫也,急止之,加五味子六粒,炒黃柏五分,炒知母三分,不令妨其食,當以意斟酌。

 

若妨食則止,候食進再服。

 

取三裡、氣街以三棱針出血。

 

若汗不減不止者,於三裡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

 

禁酒濕面。

 

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刑庚大腸,故用寒涼以救之。

 

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矣。

 

步行不正,兩足欹側,以清燥湯主之。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AD%89%E6%B2%BB%E6%BA%96%E7%B9%A9/%E9%9B%9C%E7%97%85/2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5 03:32 , Processed in 0.07812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