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勃拍到飛馬座瀕死恒星完美螺旋狀殘骸(圖) 】
新浪環球地理訊 北京時間9月13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網站報道,美國宇航局于上周公布了一張“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最新照片,展現了一個極為“完美”的星際螺旋狀天體繞雙星系統“飛馬座LL”(Pegasi LL)旋轉的壯觀景象。
1.“死亡螺旋”
“死亡螺旋”(圖片提供:NASA/ESA)
天文學家認為,由于雙星系統“飛馬座LL”中的一顆恒星正在走向死亡,最終形成了螺旋狀天體間隔均勻的光環。
多數超大質量恒星都會以超新星的形式結束自己的生命,“飛馬座LL”卻不同,它安靜地褪去外層的氣體和塵埃物質,形成所謂的行星狀星雲。
那顆瀕死恒星自身依舊被布滿灰塵的繭狀物所覆蓋,但它仍以每小時3.1萬英裏(約合每小時5萬公裏)的速度噴射物體,每800年形成一圈新的光環。
美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天文學家拉夫溫德拉-薩哈伊(Raghvendra Sahai)表示:“如果一顆恒星處于靜止狀態,它大概會以同樣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噴射物質。”
不過,那顆瀕死恒星是在繞“飛馬座LL”中心旋轉過程中不斷失去物質。
由于它每800年繞“飛馬座LL”運行一圈,其喪失的物質以規則的幾何形狀纏繞在這個雙星系統周圍。
2.“貓眼”星雲
“貓眼”星雲(圖片提供:NASA/ESA)
與剛剛開始失去外層氣狀物質的飛馬座LL不同,形成著名“貓眼”星雲的恒星正在加速走向滅亡:在這張“哈勃”太空望遠鏡2004年拍攝的照片中,一顆白矮星清晰可見。
這顆白矮星其實是形成所謂行星狀星雲的瀕死恒星的稠密核心。
根據這張照片,白矮星周圍至少有11圈昏暗的光環。
這些光環可能是在白矮星以一波波脈衝形式噴射物質時形成的,或者,它們可能是那顆瀕死恒星曾經是像飛馬座LL這樣的雙子星系一部分的證據。
薩哈伊說:“眼下我們只是看到一顆恒星,但這不一定意味著,它始終是一顆恒星。
種種理論表明,伴星已經被主恒星所吞噬。”
3.行星狀星雲
行星狀星雲
並非所有瀕死恒星都會留下幾何形狀如此完美的殘骸,比如,這張2007年“哈勃”望遠鏡拍攝的照片,行星狀星雲NGC 2440的耳垂狀不規則體就提供了證明這一理論的證據。
形成這個行星狀星雲的孤獨恒星可能在定期爆發期間不均勻地噴射物質,令氣體和塵埃物質以不同方向噴射而出。
今天,NGC 2440行星狀星雲的白矮星(已知最熱的白矮星)正在釋放強烈的紫外光線,使周圍的恒星殘骸發著光。
太陽也將在大約50億年內結束自己的生命,誕生一個行星狀星雲。
4.太空“靶心”圖案
太空“靶心”圖案
瀕死恒星與宇宙中這樣的“靶心”無關,相反,我們在這張2008年“哈勃”望遠鏡拍攝的照片上看到的雙環系統,其實形成于一種稱為引力透鏡的現象。
呈現完美幾何形狀的光環被稱為“愛因斯坦光環”,分別來自于兩個距地球110億和60億光年遠的星系。
第三個超大質量星系(明亮的靶心中央)恰恰處于另外兩個距地球僅30億光年遠的星系前面。
由于三個星系這種奇特的排列方式,最近星系的引力使另外兩個星系的光線變形並放大,産生環狀效應。
這種引力令太空中光線彎曲的看得見的證據,可能有助于科學家繪制原本看不到的暗物質的分布圖。 (秋淩)
引用:http://tech.sina.com.cn/geo/space/news/2010-09-13/075644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