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8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紅山文化玉器的真偽鑒別】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6-22 10:26: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文曲 於 2012-6-24 23:11 編輯

紅山文化玉器的真偽鑒別

 

周南泉 先生是我國著名古玉器研究、鑒賞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上世紀70年代, 周 先生曾主持對四萬餘件故宮舊藏玉器的研究、斷代、甄別工作:後又對全國各省、市博物館的四萬余件館藏玉器做了全面的斷代、甄別工作,對我國的文物收藏工作做出了貢獻。

 

周南泉先生前段時間曾接受本刊專訪,現又將其玉器鑒賞之經驗歸納成文,在本刊連載,以饗讀者。
  

從考古資料看,中國玉器有近萬年歷史,其產生發展與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信仰、思想道德和衣食住行均有密切的關系,在世界藝叢中,不僅獨特,且古今以來被世人視為珍寶而愛不釋手。
  

筆者在故宮博物院工作,因工作關系,和古玉器打了幾十年的交道。

 

應《藝術市場》雜志之邀,筆者將賞玉心得連載於《藝術市場》雜志,與古玉器愛好者探討。
  

在中國文化史上,古玉收藏已有數千年歷史。據史載,周武王伐紂,周王在商都得玉數以萬計。

 

上個世紀80年代,在河南安陽殷墟的“婦好”墓中,不僅發現商代玉器數百件,而且還發現早於埋藏年代數百年或數千年的玉器,其中有的來自紅山文化,有的來自商王朝周邊地區,足見這位王妃及當時的王公貴族們喜好藏玉。

 

商周之後,藏玉之風長盛不衰,並成為中國文化傳統延續至今。
  

古玉收藏的興衰無不與當時的社會穩定、經濟強盛、文化發達及人們安居樂業與否密切相關。

 

當今,又逢盛世,文物收藏成為許多人的業餘愛好,它如同雨後春筍一樣,蓬勃發展。
  

本期討論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5000─6000年)的紅山文化玉器,與討論其他歷史時期的古玉器一樣,筆者擬從紅山玉器的材質、沁色、工藝、品種諸方面分述之。 


紅山文化玉器的材質
  

紅山文化玉器採用的玉料,是鑒定紅山文化玉器真偽的首要問題,以往的鑒賞者似不太注意。

 

紅山文化玉器採用的玉料有三類:類似新疆瑪納斯碧玉的深綠色玉,被稱為“老岫玉”的寬甸玉以及岫岩玉。
  

在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採集的紅山文化玉龍,其玉料與通常認為後來才出現的新疆瑪納斯碧玉相似,若排除瑪納斯所產的話,推測其產地很可能在東北或內蒙古、或靠近這一文化區域的蒙古國或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某地,但似乎不產於紅山文化區域內。

 

這種玉料之確切產地尚在調查之中,至今仍無定論。

 

也就是說,用這種玉料製成的紅山文化玉器,其可信度是肯定的,因為其獨特玉料的產地還未找到。
  

還有一種玉料硬度接近6度,以透閃石為主體,文物界和地質界俗稱為“老岫玉”,產於今遼寧省的寬甸縣,今又稱寬甸玉。
  

第三種玉料的硬度較低,在5度左右,以蛇紋石為主體,產於今遼寧省岫岩縣,今多稱其為岫岩玉。
  

值得指出的是,後兩種玉料因確定為紅山文化所用玉料,產地亦在紅山文化區域內,取材方便且價格不貴,故今偽仿者多用它制作假紅山文化玉器。
  

紅山文化玉器的本來顏色,有白、青、碧、黑或青中帶黃、白中帶黃諸色,典型的黃玉極罕見,少數亦見有灰白色者。 


紅山文化玉器的沁色
  

紅山文化玉器的沁色,因所用玉料的不同與埋藏地點不同而有所區別,即有多少或深淺之分。

 

總的來說,上述類似新疆瑪納斯碧玉、寬甸玉與岫岩玉這三種玉料,即使在土中埋藏五六千年,其沁色亦較少或淺,往往隻在某件玉器外表的局部或原有綹紋及有磕缺損傷等處有所表現,更很少有被沁色整體掩蓋者。

 

據此,不難得出如下的結論,即凡經檢測,是用上述三種玉料製成的“紅山文化”玉器,若整件玉器均被鈣化或呈雞骨白色或有很重很濃的侵蝕色掩蓋者,其真實性就有問題。

 

值得注意的情況是,上述三種玉料,特別是採自河流水中的仔玉,往往在未做玉器前就有天然侵蝕和皮色,一般呈黃、灰或紅褐色,其情況很似出土玉器上的侵蝕色。

 

這些皮色,在紅山文化做玉者看來,是玉料毛病,即所謂的瑕斑,在製作玉器前,幾乎都要把它全部去除。

 

筆者在鑒定一些偽作紅山文化玉器時發現,造偽者為使新做玉器有如土中埋藏而形成的自然土沁感,常留下一些皮色。
  

因其沁色,無論受沁的天然感、受沁部位還是深淺程度等幾與出土真品玉器同,故鑒定時必須要把兩者嚴格區分。

 

兩者識別的根本之處是其上的包漿或熟舊感的有無。

 

依筆者經驗,凡“紅山文化”玉器留有玉料中的原沁色者,幾乎都可斷定為偽品。

 

此外,偽作紅山文化玉器,亦見一類所謂的“老玉新工”器,即作偽者用出土的大件或殘破玉器,改做成若干小件“紅山文化”偽品,且大多在其上琢飾紋飾,以獲取更大的利益。

 

因這類玉器是用舊玉器改做,其上的局部沁色和包漿等與真品很似,再加上紋圖略作偽裝,故其真偽一般鑒賞者很難區別。

 

當然,在鑒定這類作偽玉器時,如能注意紋圖底部及切口處與表面的新舊包漿情況的變化及其形體和工藝細微處是否有真紅山文化玉器的特點,往往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紅山文化玉器的製作工藝
  

紅山文化玉器的製作工藝與其上留下的工藝琢磨痕,亦有很強烈的文化特徵,若能留意其特定的細微特徵,往往對鑒定其真偽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從現有的實物資料看,當時做玉器的基本工序,與其前後各文化期和朝代相似,即亦需經採玉料、看料取材、因材施藝及製作玉器時的開料、切割成形、琢磨紋圖、穿孔和拋光等多道工藝。

 

但具體到各道工序時,在紅山文化玉器上則又表現出與其他時期明顯的差異。
  

如因材施藝方面,紅山文化的玉器,特別是小件玉器和用仔玉作器,有很大一部分是對玉料略施琢飾完成的。

 

其中又以神異動物和寫實動物器採用此法者居多。故即使是同一型玉器,其大小厚薄和五官形式也往往各有所別,甚至可以說,它們中沒有一件是完全相同的。
  

又如穿孔,當時的玉器幾乎都有一個或數個不等。

 

其孔有一部分是兩孔斜穿相通,有的是兩面對穿相通,且在孔內多留有似來福線的穿鑽痕。

 

其孔均呈喇叭形(又稱馬蹄形),且打孔時對接不正。
  

又如其上的紋圖線條,均用單條陰線和粗細不等的較粗的凹槽表現(圖8),與其他時期有別。

 

若用放大鏡觀看,其中較粗凹槽的製作,是先用大小不等的寬邊砣具沿陰線凹槽的橫向磨琢後,再用粗細不等的條棒帶動解玉沙順著陰線凹槽來拉動摩擦。

 

因此,其上的陰線凹槽仍能看到先後兩種方法加工留下的痕跡。

 

若陰線或凹槽內留有粗細相同,距離相等,且平行而直的機電砂輪打磨痕,其真實性大打折扣。
  

又如玉器的邊沿,由於製作玉器的最後一道工序是用動物的皮摩擦拋光,即使至今已有五六千年之久,其表面仍有光澤瑩潤和呈鈍刃感。 

  

紅山文化玉器的品種
  

科學的發掘中,見者有玉外方內圓形器、玉雙聯或三聯或四聯璧、玉鉤形器、玉鉤雲形器、玉獸面丫形器、玉三孔器、玉馬蹄形器、玉雙龍首璜、玉魚、玉蟬、玉龜、玉、玉熊、玉鳳、玉獸形(又名玉豬龍)、玉龍等。

 

在傳世品中,還見玉母神、玉“太陽神”、玉神人等。

 

更值得指出的是,還有一些以上述造型重新組合成另一種復合形器,見者有“太陽神”與復合成神人冠器、龍鳳復合(或共身)器等。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0Jty8DWCGR98yNtr9eY-/article?mid=2142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文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5 00:27 , Processed in 0.15624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