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文】
夫邪之入于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
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于脈中,循循然①。
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②。
在陰與陽,不可為度③。
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④。
吸則內鍼,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鍼,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鍼,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⑤。』
【注】: ①循循然,順動貌,言隨順經脈之動息,因循呼吸之往來,但形狀或異耳。
循循,一為輴輴。
→【輴﹝車盾﹞:音,ㄔㄨㄣ。意:古代行泥濘道路的一種交通工具。。】 ②大,謂大常平之形診。
小者,非細小之謂也,以其比大,則謂之小,若無大以比,則自是平常之經氣爾。
然邪氣者,因其陰氣則入陰經,因其陽氣則入陽脈,故其行無常處也。 ③以隨經脈之流運也。 ④逢,謂逢遇。
遏,謂遏絕。
三部之中,九候之位,卒然逢遇,當按而止之,即而瀉之。
逕路既絕,則大邪之氣無能為也。
所謂瀉者,如下文云:。 ⑤按經之旨,先補真氣乃瀉其邪也。
何以言之,下文補法,呼盡內鍼,靜以久留,此段瀉法,吸則內鍼,又靜以久留,然呼盡則次其吸,吸至則不兼呼,內鍼之候既同,久留之理復一,則先補之義,昭然可知。
《鍼經》云:『瀉曰迎之。迎之,意必持而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出鍼,疾氣得泄。
補曰隨之。
隨之,意若忘之,若行若悔,如蚊虻止,如留如還。』 則補之必久留也。
所以先補者,真氣不足,鍼乃瀉之,則經脈不滿,邪氣無所排遣,故先補真氣,令足後乃瀉出其邪矣。
引,謂引出去,謂離穴,候呼而引至其門,呼盡而乃離穴戶,則經氣審以平定,邪氣無所勾留,故大邪之氣,隨鍼而出也。
呼,謂氣出。
吸,謂氣入。
轉,謂轉動也。
大氣,謂大邪之氣,錯亂陰陽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