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伍智毅 於 2014-1-1 23:59 編輯
【陽厥大驚發狂癇第二】
黃帝問曰:人生而病癲疾者,安所得之?
岐伯對曰: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數有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
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
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
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疾。
刺諸分,其脈尤寒者,以針補之。
《素問》云: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已止)曰:有病狂怒者,此病安生?
曰:生於陽也。
曰:陽何以使人狂也?
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大疾,此其候也。
曰:治之奈何?
曰:衰(《素問》作奪)其食即已。
夫食入於陰,氣長於陽,故奪其食即已。
使人服以生鐵落為後飲。
夫生鐵落者,下氣候也(《素問》候作疾)。
癲疾,脈搏大滑,久自已;
脈小堅急,死不治。
一作脈沉小急實死不治,小牢急亦不可治)癲疾,脈虛可治,實則死。
厥成為癲疾。
貫疽(《素問》作黃膽),暴病厥,癲疾狂,久逆之所生也。
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直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太陰,血變而止。
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以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一本作左),右強者攻其左(一本作右),血變而止。
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即瀉之。
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
不動灸窮骨三十壯。
窮骨者尾 也。
骨癲疾者,頷齒諸俞分肉皆滿,而骨倨強直,汗出煩悶,嘔多涎沫,氣下泄,不治。
脈癲疾者,暴仆,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
不滿,灸之俠項太陽,又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俞。
嘔多涎沫,氣下泄不治。
筋癲疾者,身卷攣急,脈大,刺項大經之大杼,嘔多涎沫,氣下泄不治。
狂之始生,先自悲也,善忘善怒善恐者,得之憂飢。
治之先取手太陰、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
狂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
善罵詈,日夜不休。
治之取手陽明、太陰、太陽。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舌下少陰,視脈之盛者皆取之,不盛者釋之。
狂,善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
治之取手陽明、太陰、太陽。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陰、陽明,足太陽及頭兩頷。
狂,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
治之取足太陰、陽明、太陽,後取手太陰、陽明、太陽。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213&pid=401800&fromuid=526
|